(二)現行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實際制約因素和困難:
第一,傳統的教育觀和文憑熱的壓力,使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出路無外乎兩條:一是勉強考個高職,實際上對他們來說很難,一些文化課他們有的放下好幾年,初中時基礎就差,有的學生甚至說初三就不上學了,是家長逼着來上個職業中專,將來有個工作就行;一是直接就業進入社會。
在我國,應試教育與傳統教育是一脈相承的,“讀書做官”、“讀書成才”是傳統社會深入人心,獲得廣泛的社會理解。中等職業學校本來是為社會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初中級人才的,但現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文憑壓力,不得不使一些職業學校辦起綜合高中。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比,一個是“輔”,一個是“主”;一個是“面子”,一個是“實力”,表現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就是重智輕德。我們再來看看那些就業形勢較好,畢業后能順利進入社會的畢業生。他們沒有了考試升學的壓力,是否能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呢?回答是否定的。他們跳出了應試教育的包圍,卻又陷入了應聘教育的怪圈。
第二,激烈的就業競爭和重技能的用人標準的制約
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其學歷層次不高,如何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呢?用什麼去和那些本科生、研究生一比高低呢?那就是技能。眾所周知,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重理論、輕操作,理論知識學了一大堆,說起來頭頭是道,但卻是眼高手低,一遇到實際操作就傻眼,即使讓他干也會因為自已的文憑層次高而不安心工作,令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顧慮重重。而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缺,他們的理論知識雖然不深厚,但對於許多崗位來說已經足夠了。他們的技能嫻熟,一到用人單位馬上就能上崗,適應性很強,工作也很安心,頗深用人單位的好評。用人單位在選擇畢業生時十分看重學生技能等級的高低。一個很好的例證是:我們學校凡是在汽車維修、漢字錄入、鍵盤輸入等方面有特長的學生,每年幾乎都是第一批被用人單位錄用。在這種招聘標準的指揮下,學校為了使學生在競爭中取勝,將技能放在重要位置也就顯得十分自然。學校抓技能、任課教師抓技能、班主任抓技能、家長抓技能,在這種全民抓技能的氛圍中,難免出現“重技輕德”的弊端。
目前,多數領導和老師已經深刻認識到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重文憑、重技能的用人制度,一時也是矛盾重重、顧慮重重。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的特點及長期形成的社會刻板形象的制約
按照專家的說法,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禁條”,因此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具有約束、禁止的功能。思想道德品質教育肯定有約束或禁止青少年的一些言行的內容,而青少年在未理解這些禁止和約束的公正性與合法性之前,極易滋生逆反心理。所以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同其他素質教育相比,在如何令學生信服這一點確實存在較大的困難。
學生及社會對思想道德品質內容長期形成的社會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素質教育的實施。在人們印象中,思想道德是空洞的教條和說教,德育教師是矜持、刻板的“馬列主義老太太”,很多人認為德育課可學可不學,學了也沒用的錯誤思想。教師天天面對不愛學也不會學的學生,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部興趣都失去了。這必然會影響到整個學校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開展。
第四,學校德育的目標和內容脫離實際對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實效性的制約
現行的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目標內容仍然過於高、大、空,過於政治化、劃一化、成人化、工具化。德育內容也存在着脫離學生身心特點和知識水平的實際情況,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的現象。有的學生反映“教師講的都正確、很崇高、很偉大,但在實際生活中我用不上”。在本次對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中,當問到你認為在校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與現實生活最大的出入在哪裡時,最集中的回答是現實與理論不符合,學校教育太單純。學校德育脫離學生思想實際,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的問題,不能很好地遵循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不能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不能很好地回答學生所關心的實際問題,不能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有直接的幫助,必然影響其可信性和實效性。
第五,中等職業學校生源的特點給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帶來的困難
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從近幾年來看是較差的,彙集了初中階段中下等學生,學生之間水平差異較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進校后不思學習,對自己放鬆要求,輕則得過且過,自由散漫,重則打架鬧事,違紀違法,給學校德育教育和管理帶來相當大的難度。更為突出的是,有一部分學生是關係來的,認為自己的表現好壞無所謂,畢業后不愁分配不了。學校維持辦學,對於這些學生在校表現較差卻能首先就業的現象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其他學生,特別是家庭條件差、處於社會弱勢群體的子女學生,覺得自己表現再好也無望在畢業後分配到理想的工作單位,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也不思上進,學習沒有勁頭,通過近幾年我校學生學習狀況的分析發現,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學習的勁頭反而不大。
(三)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改革嘗試(個人觀點)
第一、貼近現實生活,把握職業特點,調整教學內容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課,幾經調整、修改,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今年的暑假山東省要進行德育新教材的培訓,對我們德育教師來講是個利好消息,相信教材經過幾年的運用和調整,會更加適合新時期職業學校學生的要求,符合中職生的實際情況。但現行課程的部分教學內容,還沒有充分、完整、準確地體現時代特徵,形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有機整體。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貼近現實生活、把握職業特點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和增減。
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勢必會使這門課失去蓬勃生機,甚至會陷入困境。一些在當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已明顯具有陳舊性、脫離實際性的內容,如果仍然照本宣科,向學生強行灌輸,勢必使學生口服心不服、當面服背後不服。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知識層次等條件選擇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思想實際的教學內容。比如:在老版的《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一書中,關於經濟結構的內容,學生的興趣不是很大,而且難點多,“財政和稅收”、“銀行的儲蓄”、“家庭消費與消費者的權益”、“當代世界市場”等內容也有不同程度的陳舊內容,希望這次新教材的變動能更貼近中職生的實際。同時也要根據各不同學校的職業特色有所側重、有所選擇。比如,汽修專業的學生在《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學科的教學中可適當增加有關國家在汽車行業發展的水平和方向等方面的內容,在《職業道德》中應側重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品質的培養,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價值觀。
第二、改進教學方法,搞活教學形式
德育課由於其課程性質和教學過程的特殊規律,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行必須考慮到幾個很重要原則或思想。
1、主體性素質全面發展的原則。處於成長中的中學生,其主體性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由於種種原因,其發展的總體水平還很低,尚處於一種未定型的有待開發的狀態。如果任其自發發展或施以應試教育,就很難使學生成為一個能動適應和促進現代社會發展的現代合格公民。引導、保護、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是現代中學德育課教學的目的性原則,也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責任。
學生的主體發展是依靠其個性素質全面發展來支撐的。因此教學將主體性教育目的寓於個性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之中。一方面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另一方面依據現代社會對其合格公民基本素質的要求,全面發展學生的基本素質,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質諸內容、諸心理要素和知識、能力、覺悟的全面協調發展;並與其他學科協同一致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全面發展。
2、理論聯繫實際、鼓勵學生積极參与的原則
在講述關於商品、貨幣、價值規律等經濟學基本知識時,我就結合學生對商品的理解,引導學生自己找出生活中的規律,學生自己討論、出結論,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德育課教學就要依據當代中學生的身心、思想特點及其發展水平和認識規律,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學與用、知識與能力、觀點與方法的關係,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教學中也適度結合時政教育,密切聯繫國際社會和我國現代化建設與生活實際,以及中學生的思想實際,闡明理論觀點,分析實際,指導實踐。鼓勵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交往和社會實踐,這樣做不僅能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覺悟獲得協調發展,而且能使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自律性等主體素質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我們學校在這一點做過一些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們曾經要求高一年級的學生在連續幾周內,在同一個地點觀察某個商品的價格情況,做好紀錄,最後畫出價格波動的曲線圖並對其波動的原因進行分析、解釋,學生都能理解價值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們還要求學生製作手抄報,根據要求摘錄新聞報道,講發生在身邊的哲理故事,模擬招聘現場等等。我們發現一些平時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在這類活動中表現得非常好,在各種課內外的體驗活動中,許多學生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獲獎、第一次表揚、第一本榮譽證書、第一聲肯定、第一次掌聲……他們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特長和優點,開始發現自己都不曾了解的潛能,開始挖掘埋藏在自己身上的“財富”。很多學生在學校實現了“低頭走進來,昂首走出去”的人生轉變,開始了自信、健康、陽光的生活。
第三、改革考核與評價方式
在應試教育下,考試製度成為中學德育課教育評價的唯一方式,德育課成了一般的智育課,教師考條條,學生背條條,一些學生在卷面上答得頭頭是道,而行動上卻是南轅北轍。這樣的考核結果必然是不符合實際,無法讓人信服的。
德育課是公民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課程,這一特殊性質決定了該門課程的考核與評價必然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評價目標上必須有學生的認知、情意、行為三個領域的目標要求。在評價內容上,不僅要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要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運用分析、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質的發水平。在評價功能上,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激勵功能、改進功能等發展性功能。在評價手段上,要從傳統的注重終結性評價,轉移到注重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發揮這兩種評價手段在養成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在評價方法上,要變過去把學生作為單純的被評價對象為評價的主體,由過去的教師一方評價,變為學生本人自評,其它任課教師和學生家長“助評”,班主任綜合評與教師評相結合的方法。職業學校自從實行學分制以後,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積極性,本學期我校先後舉行了時政知識競賽、雅文誦讀比賽、乒乓球比賽、感恩演講比賽、徵文比賽等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在比賽中展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自信形象。
同時,德育教研組教師也做過一些有益的嘗試。學生的市場調查報告、新聞報刊摘要、手抄報的製作、哲學小故事的編寫、社區調查,都作為評價學生的一種方法,按一定的分值計入最後的考核成績。
2、 突出職業道德素質教育
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初中級人才的。與普通中學生相比,培養的學生中大多數將進入單位直接就業,因此,應着重突出其道德品質教育的職業特色,為今後的求職就業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基礎。為此,我們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要着重於以下幾方面品質的培養。
第一、為他人服務,樂於奉獻精神的培養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環節,每一份職業都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但不同的分工往往會影響人們在社會關係中的地位和人們的生活環境,因此,人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嚮往自己感興趣的崗位,尋求能夠施展自己才華和職業,是無可非議,甚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職業的選擇,既是個人對社會的選擇,也是社會對個人的選擇。個人所從事的職業與個人原來的職業理想往往是不相符合的。如果一味地強調“自我選擇”、“自我實現”,那隻能使自己的處處碰壁。
第二、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品質的培養。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在不同的崗位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如果他們違法亂紀,將直接給他人和社會帶來損失,甚至是重大損失。因此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品質的培養對他們來說應該是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遵紀守法中的“紀”包括組織紀律、勞動紀律、行業紀律等要求。遵紀守法和誠實守信是緊密聯繫的。只有遵紀守法,才能不弄虛作假,才能夠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為公。
當然我們不否認,現實生活中存在着“誠實吃虧,欺騙得利”的現象。要對學生講明“一時利”與“一世利”的關係,“大利”與“小利”、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係。
第三、與人協作,團結互助品質的培養。
每一個就業的人都要同職業團體內部人員之間、同行之間及其他行業的人員發生關係。這些關係中有些是直接的利益衝突關係,有些是面對面的競爭關係,如何理智地處理這些關係,既幫助他人、利與他人,又能發展自己,確實是我們的學生最需要學會的。過去都說“同行是冤家”。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學生,在今後的社會裡,人們之間的協作越來越重要,任何人靠自己的單打獨鬥終將一事無成,甚至無法生存。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倡團結協作,並不排斥公平競爭。但競爭不能建立在貶低他人、損害他人的基礎上。
第四、勇於競爭,創新意識的培養。
競爭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就業者在激烈的競爭中必須接受社會對自身的智慧、能力和勞動成果的檢驗,接受優勝劣汰的考驗。我們要培養學生敢於“表現”自己的勇氣,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克服閉鎖心理,敢於在大庭廣眾之下展示自己的才華。增強競爭意識還要培養學生不怕承擔風險、不怕遭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培養跌倒了能再爬起來的勇氣。同時要教育學生參與競爭,不僅要有勇氣和決心,還要有科學求實的態度,更要有開拓創新的精神,敢於創造,做他人沒有做過的事,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善於開創新局面。
3、在專業課、技能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專業課和技能課在中等職業學校中是學生普遍歡迎的學科,如能抓住這塊陣地,進行德育教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這些課程在教學中的德育與專門的德育課程有着重大區別。它的重點是專業和技能的教學,教師必須在課程上按照教學計劃,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不容許教師在此之外佔用太多的時間單獨講德育理論。它必須是結合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教育。
當前職業教育正處在一個空前的機遇期和挑戰期。一方面是政策給予的高度重視,國家史無前例地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另一方面,市場對於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激增,尤其是隨着大中型城市服務業、旅遊業、信息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的迅猛發展,相應的人才市場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但與此同時,伴隨着大學和普通高中的擴招,職業教育面臨著生源質量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首先,生源從過去的高分學生逐漸變為基礎很差的學生,甚至出現了總分只有幾分的學生;其次,生源的變化導致教師難以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教師的育人能力受到挑戰,教師對自己的職業信念產生懷疑,教師的職業激情、職業信心和職業理想不斷受到打擊。曾經有不少一線的老教師都經歷了從“喜歡上課”到“不想上課”再到“恐懼上課”的過程,還有的教師對於曾經熱愛的課堂發出了“上課就像上戰場”的無奈感慨。
這是一個社會觀念的問題。中國傳統觀念認為應該多讀書,家裡出了個大學生就覺得自豪。這種觀念不利於職業教育,應該提倡一個尊重技術的社會風氣,不要把工人、幹部的身份分得那麼低。另外,還要通過制度安排提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
總之,現階段的職業教育應該是比較樂觀的,國家政策的傾斜,國家助學金的發放,都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選擇職業教育。但必須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職業教育的品牌。要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勵企業與學校聯合辦學;可組成由企業、行業、學校組成的職業教育專業委員會,對人才需求、產業發展前景及專業設置等方面進行科學論證,避免無序發展。同時,人才培養必須與社會同步。在這樣的背景下,現在的職業教育才會有比以往更強勁的發展動力,學業與市場才會真正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