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學反思(一)
時代巨變,教改深化,那麼作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學校體育主戰場的體育教學,他的定位到底在哪裡?教學目標能否適應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需求?學生想上體育課卻並非愛上體育課,忽視學生的心理願望,少平等欠溝通的師生關係,教學評價的墨守陳規……,我從多年的體育教學實踐中深感,體育教學一些傳統的理念、觀點、做法需要反思,本文就下列三點試作論述。
一、教學關係是平等親和還是一統專制
體育課,其地位在學生心目中是極高的,“運動飢餓”下希望身心活躍舒展是本能的需求,更何況應試教育導致的學習負擔沉重,久困在教室中的學生們就特別渴望到藍天陽光下,寄望體育課尋求輕鬆與解脫。然而,學生希望上體育課卻未必是喜歡上體育課,而往往是與其坐在教室里學得頭大,還不如到室外上哪怕是沒意思的體育課的無奈選擇。
教學內容安排,組織練習的專制,教師至尊至上,扮演着制度化下的“獨裁”角色,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管你喜歡不喜歡,一切我說了算,課堂處處以我為核心,髮指令,定行為,提要求,造氣氛,以自己的好惡優劣是非標準看待學生、課堂行為往往是教師單向活動而缺乏真正意義的互動,上演着缺乏學生主動參與的“獨角戲”,學生只能循規蹈矩,惟命是從,學生本質上處於被支配的地位,課堂教學未達預期,教師很少從自身找原因,卻往往責怪學生不配合,教師可以指責批評學生,學生卻絕對不能提出哪怕是極其合理的異議,甭談據理批評教師(明顯錯的也不敢,如穿皮鞋、吸煙、辱罵學生等)一些教師以將學生管**為榮耀,以學生怕自己為自豪。
教材教法不考慮學生能否接受、有距離、有隔膜、有鴻溝,少平等不和諧的師生關係,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參與,要求與服從、強制與被動就成為必然,一統專制,沒有溝通和民主的體育課堂,壓抑慾望、撲滅激情、扼殺靈性、閉塞思維、談何創新。
改革需要打破等級之分,需要教師的愛心傾聽,還學生以平等地位才能轉化想上又不愛上的無奈消極心理。
改革體育教學,選擇是必然的方向,學生不但能選擇學習項目內容,還能選擇信賴的教師,引進競爭機制,一切就會柳暗花明。
二、教學目標是終身體育還是終結體育
從根本意義上說,體育教育是鑄造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育,以培養健全的人格、健壯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和品性,為社會培養富有能力與創造精神,適應環境與競爭的合格加特長的人才,把在體育教育中獲得的團隊協作精神,尊重對手公平競爭,機智敏捷,不畏艱難勇於進取的頑強意志品質等,在未來的社會參與之中持續發展與發揮。
圍繞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校終身體育教育的依據所在,終身體育的任務應在學生在校期間獲得必要的體育基礎知識,形成運動健身意識,掌握健身方法,培養對體育的興趣與愛好,養成運動行為習慣,最終擁有終身體育必備的素養,使學校體育教育過渡到社會群眾,體育能夠有機延續和發揚。
終結性體育則是與終身體育教育的背離、是短視行為,具有“一次性”教育和急功近利的特徵,思路錯誤和認識迷失是形成終結體育的直接原因。
學校體育教育中,忽視終身體育的培養目標,過分和片面的強調體育教學中的技術教學要求,鑽入雕琢技術細節的牛角尖,若干教學教材內容的設置圍繞競技體育,重競技、輕群體、抓少數、丟多數,片面地認識體育的生物學功能,忽視體育能力的獲得和促進社會適應的功能,扭曲了終身體育與終結體育的關係。形成了學校體育與社會大眾體育的斷層與不一致性。
長達十幾年的學校體育教學,大多數學生離開學校,告別了體育課後,回首一望,才發覺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並未給自己留下多少有價值,可以繼續發揮作用的東西,不當運動員,花很大功夫學來的技術動作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校所學或者用不上,或者太狹窄,學生離開學校,其體育影響也就告結束,終結性體育的弊端日益凸現。
學校體育教學是終身體育形成的基礎,肩負着終身體育理論的發展和實踐躍升的使命,終結體育終將無可避免的為終身體育所取代。當然,這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三、教學評價是因陳守舊還是進取創新
體育教學中,無論是內容安排與組織形式,惟書惟上惟教案,常常是體育教學效果評價中的普遍現象,教學程序模式化、以呆板,僵化的方式表現着,本是動態變化的課堂,卻以不變應萬變,是不自覺的認識偏離,還是被評價標準捆綁后的被迫無奈,抑或兩者兼有?也難怪,某種教學評價標準成為潮流的時候,個人的力量是難以逆轉的,傳統的教學理念的轉化過程是艱難的跋涉,決非一朝一夕之功。
試想,當評價標準以是否完成教材內容,大綱要求和教案的預定目標,以此作為課的成敗優劣的先決條件,而將靈變與創新視為異類之時,因循守舊,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就勢在必行,屬於情理之外卻意料之中的事。
至於教育理念,課上秩序井然,學生畢恭畢敬,一臉嚴肅、不苟言笑,很容易得到教學嚴格紀律的稱譽,誰會認為這樣的課是一種情感壓抑,不利學生心理健康?反過來,課上學生主動積極,個性張揚、活力迸發,自由奔放,場面上的表現顯得活與動之下的“散”與“亂”,少了點整齊劃一,很可能遭來非議,紀律怎麼這麼糟,如若再有學生和老師為競賽結果有異議之類的本屬親和的爭論,或學生之間辯理,即可能執教者更會難堪;極可能讓評價者認為,成何體統,亂糟糟的,如此這般,無關的人這麼認為還不怎的,若是事關課的質量評價,豈不砸了,你就背着黑鍋吃不了兜着走吧。
課堂改革,有時竟至於肯定與否定顛倒過來,改革者需要付出本不該付出的被無端否定的代價,因此,教師們寧肯選擇保守和穩妥,把真實的東西藏起來,為了評優而反覆操練,直到自動化程度,到時如演戲一樣表演。失去了真實的課,有什麼指導和實踐意義,責任又在誰?評價體育課的各層次人們,由於來自於中小學的背景,常會以他們之前的教育教學方式來做評價標準,流於形式,注重表面而往往忽視符合創新和教育教學規律的做法,以此做出是與非的迷失判斷,如此的教學指導引領,既挫傷勇於改革者的積極性,其評價結果也是不公正的,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學校教學反思(二)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圍繞着學校這一主題來展開,因為學校是學生生活、學習和遊戲的地方,對於學生來講,是一個熟悉的環境,學生和小夥伴們的活動都在學校中進行,我讓學生始終圍着學校轉,而且是感興趣的轉。以學校的實際情況為前提,沒有虛構。我在上課中,也沒有嚴格按照課本上的內容,而是拋開課本,只是以課本為依據,為資源。聯繫着本學校的情況,我借來了學生活動的照片,把學生帶入了活動中去。學生在興奮和高興中暢遊着,根本想不到是在學習新的內容,老師不自然的就把學生帶進課堂里了。
在回憶和回顧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有點新鮮感,所以我加入了“小記者採訪”這一環節,我認為是比較高明之處,但鑒於學生的水平,雖然不怎麼成功,但我心裡還是感覺很好,畢竟在這個過稱中,學生的能力得以鍛煉,也開拓了一方面的視野,這在我們《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如果說有什麼不當之處,當然有。通過老師們的評課,我收益頗豐,沒有體現出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學習形式,如果再在採訪這一環節中思路再大膽一點,放開一點,效果會更好,所以說應該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加強鍛煉才是。
學校教學反思(三)
本節課是學生入學第一天的第一節數學課,因此消除學生對老師、同伴、學校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是本節課的一個主要任務。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喜歡數學的情感。學生只有喜歡老師、喜歡數學,才能熱愛學習,學好數學。因此,在教學中力圖實現玩中學、做中悟、活動中拓展的目標。
1、讓學生走近教師。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導師,學生只有親近教師,才能喜歡所教的學科。正所謂“親其師,樂其道。”為此,上課伊始,我正式地向同學介紹自己,並且讓同學們把自己與以前的教師作比較,同時讓學生自我介紹,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學生與教師,與同伴的陌生感,縮短心理距離,從而使學生能儘快地適應新環境,走近老師。
2、讓學生走近數學。
密切聯繫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是新的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因此我不吝惜時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園中去觀察,去計數,然後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一方面為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數出10以內物體的個數,另一方面在熟悉學校環境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感受數學的魅力。
由於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多,因此,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是本節課重要任務之一。為此,我設計了猜老師年齡這一活動。其次,在猜測年齡的過程中,滲透了樸素的區間套步步逼近的思想,使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
4、拓展延伸。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計數10以內物體的個數,學生對於這部分內容沒有障礙。因此,我適當進行了拓展延伸,設計了讓學生自我介紹,通過介紹自己家的人口、樓牌號等,使學生初步感受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同時,通過含有數字詩歌誦讀,進一步挖掘數學的文化因素,豐富數學的內涵。此外,通過兒歌適當進行環保教育,實現教學教育的多重價值。
學校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