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影評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影評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影評(一)

  本部影片以一個女人的口吻陳述着,我們不知道這個女人的名字,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交代她的名字,只是說她是窮酸教員寡婦的女兒。

  在她的青少年,抑或說是童年,她愛上了四合院的新鄰居,一個在報社工作的作家,一個單身男人。他們幾乎毫無交集,但是少女還是偷偷地愛着,儘管作家不是個對感情忠誠的人。一年後,女孩搬到山東,仍對作家念念不忘,買了他的所有作品,只因希望看到這個男人的名字。六年後,女孩考回北平女子師範,和男人“偶遇”。他記不得她了,但是女子接近他,並暫時“擁有”了他。臨走時,男人送了女子一隻白色玫瑰,他們在一起了,直到女子發現自己孕有了屬於他們的小生命,她默默接受了這突如其來的一切,離開了。八年後,女人的兒子已長大,她也過着表面榮華的上層社會的日子。命運又安排他們見面了。他不記得她是誰,儘管這幾年來,他一直收到女人在生日那天匿名送來的白色玫瑰花,但,他不記得這個女人是誰。女人仍舊義無反顧的愛着,和他做了多年前同樣的事情,吃早餐的時候,男子說天下局勢緊張,自己要去張家口一段日子,她淡淡地說:太遺憾了。……會回來,可是一回來,有什麼都忘了。男人突然感到這所有的場景和對白都曾發生過,但他卻將其認為是前世的一段姻緣。女人哽咽,離開。男人說:“我一回來就去找你。”女人離開時看到了玫瑰花,白色的,有些頹敗了。女人出門看到了男子的老傭人,顯然,老傭人認出了女人,他們只是沉默,但都或許有些激動。

  這一切都是女人寫給作家的信里的故事,他們的兒子去世了,當男子收到這封信的時候,女人已經不在人間了,她已生無可戀。鏡頭最後從看信的男人拉遠,畫面中的男人已經不再年輕,有了歲月的滄桑感。在拆開信之前,他在吃麵條,在吃飯前,他問:“今天只有麵條么?”“先生,今天必須吃麵條,今天是您生日。”

  女人在信中寫道,以後再也不會有人在你生日的那天送給你白玫瑰了,那個花瓶只能空蕩蕩的擺在那裡了吧。

  不得不說,這是不讓人心碎(本來要用“糾結”一詞的,但是這個詞被用濫了,那就不用了)的電影,讓人慨嘆女人的命運。她的一生都在愛着這個對情感並不忠貞的作家,她對於他而言終歸是個陌生人,她只是曾經存在於作家的生命中,而他卻是永恆於女人的生命中,只要他召喚,她即便是在墳墓里也會攢出一股力量去見他——儘管以後他可能不再記得她是誰。我將其理解為童年的陰影,她遇見他時年齡方小,愛上了就不會放下了,是屬於一個小孩子的執拗與較真,是一個真實的夢境,讓她小心維護,儘管對他人而言,是多麼卑微。張愛玲說:“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然後開出花來。”我想這女子炙熱的情感,把她變成了塵埃,雖然最後沒有花開。

  故事裡的作家是健忘的,他甚至不記得自己的生日。他喜歡和女人們逢場作戲,然後失憶。這也是他的悲哀,他失去了最純潔的愛,失去了他的孩子,失去了陌生的女人。或許是他太過浪漫,喜愛放浪形骸,洒脫不羈。他很博學,卻無法掩飾人性中的軟弱。也許這也是時代所造成的悲劇吧。

  我很喜歡整部影片娓娓到來的敘述方式,因為這是再合適不過的方式,是如此,也只能是如此。背景音樂很是古典,舒緩卻又不失波瀾,使人感到情感的變化,與纏綿悱惻,當然還有些許說不清道不明的喜悅與悲涼。整部影片是平淡的,隱隱約約有暗流在涌動,最終在故事的結尾驟然爆發,讓人酸楚。色調是發舊的,像是我們在裱畫時刷過了一層漿,淡淡的土黃色——老照片的顏色,是源於影片講的本來就是很久以前的故事。

  我很喜歡本部片子,就像喜歡《胭脂扣》一樣。它們很相像。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影評(二)

  前幾天,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這個故事吸引住了。昨晚一鼓作氣把翻拍的兩部電影一起看了,感觸頗多,今天一上班就打開時光網看關於這兩部電影的評分,卻確確實實氣憤了一下。

  “你,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的你啊!”這樣的開頭,這樣的稱呼,一下子就把我擊斃了,你可以從這句話中,體會多少女主角的柔情和哀怨?48版不讓我上心的第一個理由就是它把這句話給刪了,沒有稱呼,直接就開始了信件的正文。而在我認為,不論小說還是電影,都是從這句話開始奠定溫存凄婉的氣氛。

  有人說04版的電影完全是照抄小說,連台詞都只是把原着讀了一遍而覺得這種翻拍沒意思。當然我應該尊重別人的觀點,想想其實導演編劇也挺為難的吧,你翻拍小說,改得多人家嫌你自以為是隨意篡改名着,多是無法拍出小說的精髓。你尊重原着,儘力貼合小說的時候,人家又嫌你沒新意。這翻拍真是個挺挑戰的活兒。

  48版把男主的身份換成了音樂家,這並不受影響,只是從這部電影里我甚少體會到女主那種不惜一切為愛做出犧牲的勇氣。甚至它刻意減少了女主為愛所受的痛苦,莉莎結婚了,看着還蠻幸福,只是又遇見了男主以致再次淪陷一樣。

  小說里,男作家直到最後,也沒有記起女主的模樣,更不知道關於他倆那個兒子的任何消息。這些讓我們更嘆惜這個女人的愛情。如小說所言,那是一種不抱希望,低聲下氣,曲意逢迎,委身屈從,熱情奔放的愛情。可想必48版的導演編劇也替女主感到不公,音樂家最後想起了莉莎的模樣,回憶起他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了,甚至莉莎還把她兒子的照片也寄給他看,最後原本頹廢的音樂家因此而振作了。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我感觸不多。

  我愛04版的電影,是因為它貼近原着,雖然故事的背景從奧地利的維也納搬來中國的北平,但卻一點也不影響故事的可看性,反而因為當時中國的那種環境而更同情和佩服女主角了。還有姜文版的作家形象,一改姜大叔以往的野蠻氣魄,變得溫文爾雅風流倜儻極了。

  當然這些都是作者極其個人的觀點,各花入各眼,也沒必要爭論誰更甚一籌,畢竟年代相隔這麼久,也不能用同樣的眼光來看待電影的畫面音樂這些。唯一有些氣憤的是,04版拍的如此之好,時光上居然也只有7分之多?!還真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歐美那些平淡無奇的所謂家庭劇愛情片隨便在時光上也不止這個分,而那些注重視覺效果的商業電影更動不動就是9分甚至滿分了,想想我們對國產電影是不是太有失偏頗了?其實最近看了挺多國產影片,很多還是印象深刻的,畢竟背景在這裡,理解起來更容易,不提《活着》、《霸王別姬》這些普受好評的電影了,比如《那山那人那狗》、《我們倆》《立春》以及這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等這些,在我看來可比那些所謂奧斯卡提名電影好看不知多少。不否認,國產電影里有不少沙子,但我還是包容它,我還是期待拍出好電影的。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影評(三)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帶來了一種不知名的憂傷。即使是讀過茨威格的原着,我也始終不知道影片將會怎樣進行下去。

  我始終在跟着電影的情節走,沒有華麗的鏡頭或是尖銳的矛盾衝突,電影依然能把我們帶入,細節的刻畫完整的還原這一出悲情。不知是紫的浮躁還是什麼原因,我感到影片中一些進行深度描寫的長鏡頭帶慢了影片的速度,使得本來節奏就有些慢的情節變得冗長乏味,令人感覺渾噩。還有一些值得欣賞的鏡頭,有時鏡頭停留在陌生女人那張清純的臉上,我們不知道他在注視什麼,那麼入神,那麼美麗。就一個鏡頭,足足承載了很多的信息。就像是《阿甘正傳》中阿甘奔跑的鏡頭,我們不知道他要奔向哪裡去。

  影片很好的詮釋了一個女人對於愛情的奉獻和無私。無論是“我整個的一生都是屬於你的,而你對於我的一生,一無所知。”還是“愛你,與你無關。”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力量,是一個女人對於愛情的忠貞。徐靜蕾的演繹很好的詮釋了那種女人的細膩,加上旁白一字一句、平淡樸素的敘述,這種愛就更顯偉大了。陌生女人在兒時、在少時還是成年後,雖然對於男人的愛有形式上的變化,也許是默默注視,走進屋內輕撫他是藏書,或是與她同床共枕,卻始終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她所給予那個男人的愛就是不拖累他。

  影片另一個精巧之處就是在訴說陌生女人對於那個那人的愛時,無論是那個男人在做些什麼,我們都不會把那男人的行為看做是一種厭煩,會有埋怨,會有對陌生女人的可憐,認為陌生女人太過傻氣。但是,當我們看到陌生女人自己都能夠原諒自己心中喜歡的男人,放任甚至理解男人所作所為,我們又有什麼好厭煩的呢?這就是陌生女人對於自己的愛的表達,是她自己的方式。姜文演繹出了一個在那時代忘情忘意卻又多情多義的人。

  2000萬元的投資,讓我們看到了民國時的北平。老衚衕,四合院,何處都可留情,何處都可多情。濃濃的鏡頭,一種滄桑的唯美。旗袍,毽子,新式摩托車,圓眼鏡,留洋頭大量洋文書籍。抑或是貂皮大衣,煙嘴,洋車,保齡球,黃包車。。凡此種種,我們已然站在歷史的角落,觀一場默片。

  誰失落誰傷感,一切都是過往雲煙,一陣小風就能把它打的支離破碎。故事的結局是怎樣呢?影片沒有交代,其實我們早已知道了結果,答案藏在影片的敘述中。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影評 標籤:只有一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