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電影觀后感(一)
——《鴉片戰爭》觀后感
今天,我們在學校看了一部電影,名叫《鴉片戰爭》。
故事發生在清朝道光年間,當時中國已經很腐敗了。英美商人為了掙錢,而將一船船鴉片運往中國,發了一筆橫財。大家自從吸食鴉片后,紛紛上癮,便無精打采,收入也隨之減少,每個人都病怏怏的。
林則徐為了不讓中國家破人亡,於是在接到皇帝讓他禁煙的命令時,很堅定地說:“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則徐想盡了辦法,終於迫使英美商人交出鴉片。林則徐把鴉片集中在虎門銷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硝煙。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英美之所以把鴉片運到中國,是因為中國弱小。如果以前的中國和現在的中國一樣強大,英美就不敢欺負中國了。我們要把祖國變得更強大。
林則徐的壯舉深深打動了我,我不得不佩服他禁煙的決心和魄力,通過大家的努力,取得了清代禁煙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勝利。林則徐真不愧是我們眼中的民族英雄。
戰爭電影觀后感(二)
——《集結號》觀后感
在《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戰士不再英勇無敵,也看不到那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主義場面,因為在導演馮小剛看來,怕死是人類的本性,沒有人願意打仗。
鏡頭從對準將軍改為描寫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會主動請戰、犧牲時更不會高喊口號撞槍子兒……電影表現戰爭的方式有很多種,作為第一部大製作的戰爭商業大片,《集結號》也會凸顯英雄主義,但肯定不是傳統的主旋律戰爭片。馮小剛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至少講清楚一件事情,“怕死是人類的本性,但在這種本能下主角穀子地又做出勇敢的舉動,這個反差,對比出來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我們熟知的一些戰爭片中,敵人總是潰不成軍,好人往往以一敵百,而力圖還原戰爭真實的《集結號》將把人從神身邊拉回來。
《集結號》的拍攝,既有規模宏大的戰爭場面,也有注重細節的巷戰鏡頭。《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過去一些戰爭片中“戰士”躲着炸點和子彈跑,“好人怎麼炸都炸不死的”的神奇場面,相反,這裡的“戰士”們迎着炸點上。
《集結號》的劇本非常簡練有力,比如過去戰爭英雄站起來一邊豪言壯語一邊機槍掃射,四周倒了一大片自己還沒事兒,但這次不少英雄“剛站起來還來不及說一聲‘啊’,就已經中彈陣亡了”。馮小剛表示,影片希望從士兵角度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們將脫下高大全的外衣,一個個真實地犧牲在戰場上。
正是因為每一次犧牲都非常寶貴,以往的戰爭片中經常出現的“主動請戰”劇情這次也不會再有,這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主義場面在《集結號》劇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細節處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長焦大鵬,為了保留連隊血脈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撤退。馮小剛表示:“這部電影我要解決這麼一個問題,沒有一個人是願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必須把這種真實感還原出來。劇中主角穀子地除了堅定不移執行命令,考慮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生命。”
《集結號》的劇情以及場面刻畫給人以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英氣我們發自內心的共鳴!也許宣傳標語會是《集結號》的最簡潔有力的評價——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集結號!
戰爭電影觀后感(三)
——《大決戰--遼瀋戰役》觀后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瀋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瀋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瀋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覆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着長春宣告解放。未幾,瀋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戰爭電影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