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青春觀后感
我看這部電影的唯一原因就是它的男主角——李鍾碩。
自從我看了《聽見你的聲音》,國民守護君朴修夏——李鍾碩便成為我追逐的眾多明星之一。
現在來我說說這部電影。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不能說是一部製作精良的電影。我原以為它會給我點熱血的感覺,但是沒有。幸好它是happy ending,要不然我真會後悔花了2個小時看這麼一部電影。
那為什麼我又要花時間在這裡寫這些東西呢?
有一句話打動了我。
當男主角問女主角喜歡他的理由是什麼,女主角說“理由,是在喜歡之後才有的”。
難道不是嗎?總是聽見很多人在問“你到底喜歡他什麼?”喜歡一個人真的需要理由嗎?如果真的需要,那麼要多少才夠呢?
另一個打動我的地方是男主角得知女主角為了他挨了打,讓了位之後,他終於不再懼怕那個他曾經看見了要點頭哈腰的大哥大揮出了男人的拳頭。這次他沒有畏縮,雖然被打得很慘,但是他終於像一個男人一樣為了自己的所愛挺胸做人了!之前為了另一個女孩他也曾要找這個大哥大打架,可是他都沒有那麼有勇氣。這樣一對比,我作為一個第三者,男主角更愛哪個女孩就很容易看出來了。
會不會有時候我們自己在談戀愛的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呢?自己在追另一個的時候,其實心裡愛的卻並不是這個一直苦苦追求的人,而是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而自己也知道她的心意的人呢?有沒有這種可能?
如果說真的要在一段感情里才能分辨出自己到底愛的是誰,那麼這個跟你談着戀愛但你卻不愛的人該怎麼辦呢?
我利用空餘時間學習新課程標準教育教學理論,肖川老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讓我如獲至寶,於是就潛心研讀起來。
肖川先生的作品以隨筆的形式展現在我眼前,文美,其中的喜怒哀樂無不閃耀着全新的光芒。他所倡導的教育是“人的教育”,“關心人的成長”,讓我茅塞頓開。是呀,昔日的我 ,手執教鞭,馳騁課堂,洋洋洒洒,儼然一副尊嚴。今日回想,我傷害了多少人呀。“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稱謂不僅讓我有所敬畏,有所汗顏,更是讓我反思,讓我對這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常常想:“千里馬常有,而伯樂為什麼不常在?”,我應該做一名名副其實的“伯樂”,讓“千里馬”盡情馳騁。從那時起,我醒悟了,我堅信:“個人是最珍貴的”,“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負有道義上的責任”。
它像一盞明燈,為我的教育導航。
這本書談的內容很豐富,“用思想提升品質”“教育的意蘊”“審視教育目標”“完美的教學”“教師的學習與成長”“教育期待”教育教學生活方面作者均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他認為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文化等的傳授和灌輸。俄國人洛扎諾夫曾經說過:“理想的東西應當儘可能地保持個性,因為這是人及其創造中最可珍貴的東西。”然而。剖析我們當今的教育,似乎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規章制度的依從態度,而他們本該養成的作為“人”的基本素質卻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了。我們的教育過早過多地給予孩子們約束,不準干這,不準干那,課堂上只有舉手才能站起來發言;為了避免作業出現錯誤,任何人不許做題,老師講了后才做;不喜歡音樂,卻硬是被家長拉去學樂器;不喜歡美術,卻硬是讓家長按者在宣紙上潑灑筆墨;明明孩子喜歡擺弄些科技製作什麼的,卻認為那是在浪費時間……熟不知,人的發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這樣更宜於個性的自由的發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賞,而不員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壓。
“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們中國的教育被人稱為“聽話的教育”,我們培養了許多天才與神童,許多專家與學者,在他們身上卻很難找到真情的流露,個性的釋放。學生們沒有了自己的主張,習慣於人雲亦云了,隨波逐流成了一種大趨勢。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悲哀嗎?
由此看來,人必須成為自己的解放者,並在倫理意義上成為自己的創造者。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學校變得有吸引力,成為人們舒展心靈,放飛想象的處所,還學生真正的自由,讓他們每個人都個性張揚。
我希望我們能讓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雖然夢和理想,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有距離,但只要他們帶走的不僅是知識的蠟燭,還有理想的聖火,我們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夠在深藍色的知識海洋中,破浪前行,駛向希望的彼岸!
熱血青春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