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工作體會>六年級數學教育敘事

六年級數學教育敘事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六年級數學教育敘事(一)

  只是在平時工作中的一點感受,希望在這裡與各位老師共勉。

  一、工作是種事業

  有人常常說:“開始上班把工作當事業,隨着時間推移變成了職業,最後變成了副業,工作沒有熱情。”雖然我從1989年畢業上班至今也已22年了,但我始終守着這份信念,把它作為實現自己價值的體現,努力呵護,讓它作為自己的事業去對待,努力保持自己的那份熱情。

  二、工作是種技巧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於我來說是最拿手的絕活:

  1、六年級《混合運算》課上我增設了“數學門診部”,把本班學生所出現的計算差錯一一列舉出來,讓全班學生都來當“醫生”,尋找“病因”,進行“小組會診”,然後“對症下藥”,效果很好。

  2、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我把學生熟識的生活用品搬進課堂,如:中國剪紙、各國國旗、京劇臉譜、一至六年級所學的圖形、字母……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體會軸對稱圖形無處不在;

  3、在學習《折線統計圖》時,提前一個月安排學生對天氣預報中的氣溫進行記錄,學習新課時根據變化繪出統計圖表,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了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積極情感,同時使知識的掌握過程積極主動、切合實際,還增強了學生積極入世的社會情感。

  4、在學習《圓柱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時,他利用蘿蔔、萵筍等食物給學生演示,拆分,讓每位學生都掌握圓柱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及實際運用。尤其是計算半圓柱體的體積和表面積時,用蘿蔔做成圓柱體進行拆分和演示,在計算壓路機壓過的面積和前進的路程時,我用學生帶的竹筒進行演示,這樣既直觀又方便,把抽象的知識簡單化;

  5、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和學生們進行真分數、假分數和整數之間的轉化,分數約分、通分、小數和分數的互化等知識的比賽,師生互相出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比較理想,這樣既拉近了師生關係,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6、在學習了利息計算后,讓學生計算:把1000元錢存入銀行,怎樣存款更合算?學生先要調查銀行利率,選擇存款時間、存款方法,再計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

  7、在教學六年級分數應用題時,我結合講解法,畫線段圖和運用“單位1、實際數量、分率”三者的關係式,根據不同的學生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答,特別是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我就直接教他們用“單位1、實際數量、分率”三者的關係式來解答,同時是為了判斷准單位1,我便總結“是、占、相當於後面的量,分率和的字前面的量”。

  8、在教學解方程時我採取了用兩邊配平和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的關係來解答,讓學生根據自己能力自己選擇;

  9、在教學雞兔同籠知識時,我選擇了列表法、假設法、用方程解答,但我針對我們的實際情況我發現學生喜歡用方程來解答,我便向學生介紹通常情況下設“腳”多的為X,把兩種量中數量多的歸為“兔”,這樣自然而然就好列方程和解答了;應用生活現實,學有用的數學,我上課時要講求實效性,教學中要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教學要注意反思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是一個普通的人,乾著平凡的事,沒做什麼值得稱讚的事,更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業績。但我想:作為老師,只要我的學生因為有我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作為同事,只要我的同事因為有我感覺真好;作為自己,只要覺得無愧於心就可以了。我雖不年輕,在教育的崗位上還須不懈的努力!

  六年級數學教育敘事(二)

  何小玲

  教育變革的真正“秘密”正隱藏在日常教育經驗之中,並且教師們的日常教學實踐也在不斷地賦予變革以真實的意義。

  20世紀後期特別是80年代以來,西方的敘事學理論對中國人文社會學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尤其在開闊研究視野和拓展研究方法方面,對許多學科都具有一種推動的作用。敘事在國內學界已是一個相當熱門的話題。

  在教育研究領域,《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集刊(丁鋼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自創辦以來,即把教育敘事研究作為其特色之一。三年多來,集刊注重敘事理論和本土教育實踐相結合,在教育敘事研究方面起到了先導和推動作用,並陸續推出了立足本土知識創新的一批教育敘事研究的力作,在我國教育研究領域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就研究旨趣而言,我們嘗試教育敘事研究和之所以提出“教育敘事”,並不是為了勾勒一種教育學批評,乃是為了接近在中國教育時空里發生的各種“真相”。因為在其中,有着各式各樣的人物、思想、聲音與經驗,它們會聚在一起,構成了等待我們去考察的教育事件,而這些事件的流動性及其複雜意義常常只有通過敘事方式才能表達出來,尤其是事件中的個人“生命顫動”的揭示。教育這門學科和哲學、文學不同,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用恰當的方式去呈現它,尋找符合教育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自己的話語和理論方式,也許教育敘事是更為合適的方式。

  教育敘事研究的考察對象是教育經驗和現象。正如康納利所言:“為什麼敘事?因為經驗。”我們通常期望的理論構造努力能否解讀眾多且零散的日常教育經驗和運作形式?反過來,眾多且零散的日常教育經驗和運作形式是否一定會遵循着某種理論的規則而進行?如果不是,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些眾多且零散的日常教育和運作形式?比如,當實踐者和研究者爭論什麼是合適之時,爭論就可能意味着實踐者獨立於研究者並參與實踐群體的實踐。因此,重要的不僅是教育理論的努力如何在塑造或不塑造實踐和經驗,而應該着力關注教育實踐者以經驗方式對教育的主動參與。

  我們還需要區分兩種類型的教育理論。第一種教育理論與“宏大敘事”相關,這種理論當然會去關注教育實踐,但更關注的乃是教育實踐如何服從它的構想,或者說,教育實踐本身的情況到底是什麼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實踐必須按它的設想進行。第二種教育理論與“經驗詮釋”相關,當然它並不想去解釋全部的教育實踐活動,關鍵在於,應該如何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我們看似已經非常熟悉的日常教育經驗,從中尋找教育理論自身發展的可能。

  當然,除了理論上的考慮,引入教育敘事還承載着實踐方面的價值期待。近一個時期以來教育界似乎對教育敘事研究情有獨鍾,許多教師很熱衷於“講故事”,“講自己的故事”,這當然是件好事。當初醞釀教育敘事時,並沒有想到它會在實踐領域產生如此之大的反響,以至於原本“沉默”的教師在理論界面前發出了“講自己的故事”的呼籲。“讓教師的聲音被人們聽到”,這一點正是教育敘事所要追求的目標之一,教師主動表達自己的聲音,顯然是對教育敘事實驗的積極支持與響應,並為教育敘事研究提供大量的資料與素材。

  但是,教師的講故事與我們所說的教育敘事還不是一回事。從教師講的故事來看,它們多是些簡短的教育“記敘文”、“日記(志)”等,這意味着“講故事”與“教育敘事”研究之間存在一段距離,要想實現向後者的轉變,從現場、現場文本到研究文本,還需要接受一定的理論與方法訓練。

  其一,敘事者應該了解國內外人文學科的前沿進展,從而可以擁有豐富、深刻的理論洞察能力,能夠從自己所研究的教育經驗中“解讀”出內在的學術和理論“意義”。

  其二,敘事者應明了經驗的呈現不等於敘事研究,儘管敘事本身是經驗呈現的最佳方式。敘事研究對於經驗的表述是別有匠心的。因此,需要善於把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以及其他研究(它們已經在描述日常生活相互作用程序方面做出了另人矚目的成果)的研究方法,以及在這些研究方法基礎上所發展起來的具有描述性的敘事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研究,具體來說,是引入到對教育經驗的關注從而進一步對日常教育實踐的觀察上來。我們需要通過研究那些作為教育使用者或實踐者的個體和群體,探索塑造教育的思想和實踐是如何發生和進行的,把握教育實踐中的彈性和細節,使日常教育經驗獲得重新的理解,從而建設教育敘事研究自身的方法。

  其三,教育敘事研究的最好方式莫過於研究我們自己。研究自己,就必須認真地對待和研究我們教師和學生自身教與學的經驗。一方面,需要把教育變革建立在日常教與學的經驗基礎上;另一方面,亟需關注我們自己日常教育經驗的文化處境、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只有從我們自身的經驗和實踐出發,才能變革我們自己的教育。

  對於教育理論工作者來說,正如布魯納所言:“你既然是個地道的教育理論家,而你正企圖引進一些改革,那麼你所需競爭、取代或以任何方式修正的對象,正是那些已經在引導着教師們和學生們的民間教學方式。”

  對於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正如杜威所言:“教育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是一種行動的方式。”在學校中,教學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生活的過程。

  教育敘事研究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它通過教育生活經驗的敘述促進人們對於教育及其意義的理解,教育敘事探究的本質在於尋找一種合適地呈現和揭示生活經驗乃至穿透經驗的話語方式或理論方式,為普通教師、學生以及其他讀者提供一種能讓他們參與進來的生活語言風格的研究文本。

  教育變革的真正“秘密”正隱藏在日常教育經驗之中,並且教師們的日常教學實踐也在不斷地賦予教育變革以真實的意義。更多地關注日常教育經驗和實踐方式,通過有關教育經驗的故事、口述、現場觀察、日記、訪談、自傳或傳記,甚至書信及文獻分析等,來逼近經驗和實踐本身,那麼,教育敘事研究就將使日常教育經驗的研究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式。

  六年級數學教育敘事(三)

  數學是美的,數學之美充滿了整個世界。由於它的結構完整、圖形對稱、布局合理、語言表達簡潔,無不體現其美的因素。就連數學家羅素也認為:“數學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因此,我覺得數學教學應當激起學生對數學美的關注,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在數學中不是不存在美,恰恰是缺少發現。在複雜的數量關係、代數式、幾何圖形之間,培養學生的豐富想象,尋求數學的“形態美”。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正確地使用好教材,維護神秘的數學美對學生產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當學生引起對某一數學現象突發奇想時,要積極鼓勵,不要簡單地認為那是想入非非,或許他有着獨特的理解。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再是那樣抽象難懂,枯燥無味了。

  一直以來,我總在思考如何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如何使他們能夠在課堂四十分鐘內儘可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尤其對於我們六年級學生來說,要始終認認真真地集中注意力學習,再加上教學設施不夠豐富,只能靠黑板、粉筆、多媒體來開展教學的環境,這真是一個頭疼的問題。然而最近我的一次連續性實驗,卻取得了我意料之外的效果。那天在學習《比的應用》時,我嘗試着在班裡展開競賽,學習解題方法、解題步驟、解題格式、解題思想等各方面,只要做得出色,都可以得分,類似現在流行的益智互動類電視節目,最後算出總分,宣布贏得比賽的小組,勝出的小組可以得到老師用的五角星。第一次比賽后,我覺得效果不錯,隨口說了下一課我們繼續比賽,誰知孩子們興緻勃勃,沒有贏的小組爭相說下一次一定要獲勝。於是我在學習後面的3節內容時,都採用了這樣的辦法,說實話,我也沒有偏向於哪個組,巧的是,四節課下來,正好每個組都勝出了一次。我曾擔心哪個組實力太強,會連續贏,這樣會使得別的小組失去信心,那我的“好方法”也就落空了。可喜的是,不需要我的“暗箱操作”,孩子們居然能夠打成平手,我也為他們高興。

  當然,這樣的比賽肯定也存在着問題,我想,我將繼續這樣的嘗試和探索,在不斷發現問題的同時,多去反思,爭取能夠總結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為真正提高課堂效率走出一條不錯的路子。



六年級數學教育敘事 標籤:小學數學教師五項修鍊 一年級 小學數學 教育的智慧 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