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教中學》讀後感
在讀《我在美國教中學》這本書前,我對本書充滿了好奇。看書名就知道,這本書講的不是發生在中國的事,而是發生在美國中學的事情。作為一個在國內接受教育的人,我對於美國教育的了解僅限於書本和前輩們的說法。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人,畢業於中山大學,在他所從教的那所中學,他教的科目有中文和生物。我最好奇的是一個中國人如何教外國人中文。雖然國內有一個學科叫對外漢語,但是顯然作者並不是學過這個學科的人。學過語言的人都知道語言這門學科跟思維有點關係,還有專門的一本書叫《思維與語言》。眾所周知,中文屬於漢藏語系,英文屬於印歐語系,兩者的思維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我在日常的教學當中也深有體會。比如說,我有節課做練習的時候讓學生翻譯“英國的教育制度是受許多其他國家的學生歡迎。”這個句子的時候,學生翻譯“許多其他國家的學生”的時候習慣於中文的字面的直譯:many other countries’ students,而比較正宗的表達應該是many students in other countries。也就是把狀語置后,再比如,學生說“中國的”的時候會用China’s 而不是Chinese。從這些,我們可以知道在美國教中學,特別是中文是不容易的。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美國的教育和語言的教育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首先,我先談我對美國教育的新認識。以前,從課本和其他讀物上獲得的信息是美國人很誠實,在美國,誠信是非常重要的。不誠信,一個公司可以把你掃地出門;不誠信,一家店就休想有顧客;不誠信,你休想在美國找到一份工作。拿我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說,在我的大學里,一個來自美國外教要求我們作業不能抄襲,寫作業不過關就必須重寫直到他點頭,但是抄襲的話就連重寫的機會都沒有直接掛科。為了避免我們這些學生中出現抄襲的現象,他讓我們閱讀的文章和小說都是他自己從美國帶來的文本,就算你在網上找都找不到,國內書店裡看也看不到。因此我對美國人的印象就是特別誠實、特別重視誠信。可是書中《作弊的故事》里,那個作弊的小女孩竟然拿到了獎學金,作弊之後的處分記錄也被她偷了。雖然學校後來成立了“學術誠實委員會,”可是學生對此卻不在乎,而是希望老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學生的成績出來之後,家長也攪和進去了。最後作者發現對此類現象他的措施根本無法起效。所以,誠實不一定在美國就每個人都擁有。而這個問題的存在也表明了美國教育的競爭性有多大。我們的學生經常嚷着為什麼我們要高考,或者為什麼我們要一考定終身。他們總是羨慕外國的教育,覺得在外國讀書受教育就不那麼累了,家長和社會裡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亮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作者在書中說了華人在美國要進重點大學的錄取率比國內高考的重點大學錄取率還低。可見競爭無處不在,外國的月亮是否比中國亮還是個問題。
其次,我也想對比一下中國人學英語和美國人學中文的小區別。先來對比的考中國人的英語試卷和考美國人的中文試卷。我們知道我們的英語高考試題包括聽說和筆試兩部分,而筆試方面又有語法填空、完形填空、閱讀理解、信息匹配和作文幾部分。作者提供的這份試卷是舊金山聯合校區的期末考試(漢語語文與中華文化),其中有選擇題、閱讀理解和作文這三部分。這份試卷除了考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外,還有語言的文化。而我們中國中學生的英語試卷里是沒有這部分的考察的。我想要是在中國的英語試卷中也有關於文化方面的考察會促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也可以促進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思維的理解。另外來對比的是課堂教學的實施。我們教英語還是以教師引導和任務型教學相結合多見。作者在美國的教學是任務型為主,這也很像我在大學上過的外教的課。作者在上一篇記敘文的時候,先把“高級記敘文檢查表”發給學生,這張表的內容分為兩個:總體印象和具體內容。總體印象中有以下的檢查內容 :“題目與內容是否有關,文章有沒有寫成流水賬,文章是第幾人稱寫的”之類的簡單問題。而具體內容里的檢查內容就需要學生仔細地閱讀文章,裡面的問題有“故事的矛盾是什麼?矛盾怎麼組織?故事用了伏筆沒有?故事使用的語言是否生動吸引人?舉例說明。”在學生閱讀文章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之後,老師再對此進行總結,並布置作業。作業是寫一篇《分寸》或《溝通》的初稿。在下一個課時,他在讓學生根據他提出的標準對學生自己寫出的文章做出評價。作者以先發現后反思的做法教會了學生如何寫記敘文。我想這樣循序漸進的做法對於我們的教學也有啟示。
這就是我讀了這本書之後的一點小小體會。這本書中介紹的某些教學方式值得我去學習和研究,而在國內外的教育教學相比時,我們既要看到我們的長處,也要看到我們的短處,不要總拿我們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懂得揚長避短,不長他人志氣,滅自己的威風方能讓我們教育的天空更加明亮。
《我在美國教中學》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