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如何寫讀後感(附範例)

如何寫讀後感(附範例)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如何寫讀後感

  一、訓練目標:

  1、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

  2、寫讀後感,讀是基礎,情是紐帶,感是核心。因而,我們應在讀上下工夫,在情上求共鳴,在感上作文章。

  二、寫作指導:

  (一)導入:

  讀了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之後,往往會產生一些感想。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是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以後寫下的感想。“感”,所包括的範圍很廣,有的是讀文章引起的思想感情的變化而產生的感受;有的是從文章中學到知識;有的是弄懂的某個道理;有的是受到的啟發,教育。

  (二)指導:

  讀後感常見的寫作模式大致可以歸納為五個字“引”、“點”、“議”、“聯”、“結”。

  1、“引”:要寫好讀後感,讀是基礎,感是由讀而生的,沒有對原文的研讀,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我們在讀原文時,應認真細緻、悉心體會、反覆琢磨、準確領悟,把握原文的主旨。在此基礎上,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本或文章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絕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本或文章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如果引述過多或過長,甚至只是照搬照抄原作,那就會敘多於議,造成喧賓奪主,“頭”重“腳”輕了。

  2、“點”: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之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這類文字要少而精,不要拖沓。觀點提出來后,文章才能圍繞自己的觀點展開,寫得明確、寫得深刻。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議”: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聯”:圍繞基本觀點的論述拓展開來,去聯繫實際。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淡。就事論事,放不開,感受不夠深,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淡,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5、“結”:就是結論。結論的寫法,或與開頭相呼應,或歸納出結論性的意見,或強調某個重點,或發出號召。這個結論可以是批評式,可以是勸勉式,還可以是鼓動式,這要視全文內容而定。

  以上幾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部分了。

  三、訓練題目:

  讀書是美妙和精神之旅,是一件啟人心智、怡人性情、令人快樂的事。在讀書過程中,同學們情感常常會隨着文章的內容而起伏,或激動、或振奮、或悲傷、或憤怒……如果我們將讀書時的體會、感受、領悟寫下來就是讀後感。試寫一篇讀後感,不少於600字。

  要求:1、要從自己感觸最深、有話要說的方面入手來寫。2、要對文章或書中自己感觸最深的內容作簡要的介紹。3、談感想要聯繫自身或社會的實際,不要空發議論。

  四、學生寫作:略

  《吶喊》讀後感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葯》,《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葯》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凶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裡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鬥!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鬥吧!

  2005年專升本人力資源二班

  張鑽南

  2005年9月8日



如何寫讀後感(附範例)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