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讀後感(一)
宋艷敏
在春節假期無網可上寒冷的夜晚看完了曼德拉跌宕起伏的百年傳奇人生。本書講述了曼德拉生活的環境,聰明睿智、卻有少不更事的孩童時期,勇於反抗、開始認清事實的青年時期,認準目標、不斷抗爭的中年時期,獄中煎熬與樂觀、奮鬥不止的老年時期,出獄后領導人民的尾端政治生涯。作者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對曼德拉的一生進行了描述,展現了一代偉人真實的一生。
曼德拉是一個普通的南非人,雖然是酋長家的孩子,但是他並沒有富人的驕奢淫逸,然而酋長之子的身份都難以延續,幸得另一位叔父酋長救助,他得以進一步學習深造。隨着接觸的空間越來越大,他的學識也日漸開闊,思維更加活躍,從小部落到城鎮,再到大都市,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積累,爭取和平的決心也越來越堅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志者終相逢,他總是有一大批朋友使他的目標一步步明確。
現在我想非洲還是那麼貧窮落後,那麼當時曼德拉及在這片土地生活的人們可能經歷的是比我們中國偉人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反侵略史和艱難建國史還要艱難的歲月。我為生在中國,長在新中國感到慶幸和自豪,中國曾經為了自由而戰,如今他們也為了自由而戰。
通過此書我覺得我要向偉人學習的有很多。第一,他的愛國之心,在為人民,為國家不懈奮鬥,不畏強權暴力。他將消除種族歧視,建設自由平等的南非作為畢身追求。第二,堅定不移的恆心,對美好南非的堅定信念,對革命事業的堅持。不定期的拘禁和污衊審判,28年的牢獄生活都磨滅不了他堅強的意志和鬥志。當然,還有他樂觀豁達的性格,堅持學習的態度,堅定的信念,至生命於世外的勇氣等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值得學習。
曼德拉讀後感(二)
我為什麼而活着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曼德拉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曼德拉有着人性的喜怒哀樂,會彷徨,會孤獨,但最難能可貴都是他對自由的渴望和信念的支持,是他在監獄中可以忍辱27年。27年的時間不但沒有磨滅曼德拉的志向,反而是他的意志更加堅韌,思想更加成熟,苦難凈化心靈,悲劇使人崇高。毫無疑問,曼德拉屬於這一類人。
曼德拉曾經說過:“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沒有經歷過苦難的人,無法想到這樣的文字沒有寬容、仁愛之心的人,說不出這麼美麗的語言。曼德拉,這麼一個擁有着傳奇色彩的總統,這麼一個慈祥的老者,在社會黑暗的年代里,成為所有黑人的精神領袖,引領黑人為自由而戰,是一顆在黑夜中閃耀着希望的星辰。
讀曼德拉,了解曼德拉的人生,敬佩曼德拉的品質,感悟自我人生,我為什麼而活着,為此我感到深深的迷茫,回憶自我的經歷,沒有曼德拉兒時的艱辛與苦難,沒有曼德拉人生的輝煌,高堂依在,長輩仍存,無生存之艱難,無財務之困擾,可以說是十分安逸,如同長在溫室里的花朵。看小說是我最大的人生樂趣,常常為了多看一點而煙霧吃飯的時間引來外婆的不滿。爺爺曾告誡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整天看小說會吸光你的精力,你更應該把勁頭花在學習上。事實也正是如此,整天看小說的確很耗精力,為此,我曾多次借小說,但每次都失敗了,想要找到小說與生活的平衡點,依舊很難把握。仔細想想,我的人生還不算真正開始,那曼德拉不也是到大學之後才勵志為改變黑人現狀而奮鬥嗎!
借用曼德拉的名言,我若無法將小說與煩惱拋到身後,讓自己靜一靜,就無法真正看清前進的方向。
曼德拉讀後感(三)
曼德拉在1918年7月18日生於南非特蘭斯凱的一個大酋長家庭,因是家中長子而被指定為酋長繼承人。口含金鑰匙來到人間的他,本來有着廣闊的個人前景,但他“決不願以酋長身份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他自願走一條解放之路,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被白人統治者關在荒涼的大西洋羅本島上達27年之久。被囚的二十多年,曼德拉經歷着苦難的磨練,他的心沒有變得更加冷酷僵硬,反而變得更加柔軟溫和。他對敵人的仇恨減少了,對自己的信仰卻有更深的反思。二十七年的牢獄,曼德拉失去了肉身的自由,卻獲得了心靈真正的解放。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選擇寬恕和仁愛,而拒絕苦毒與仇恨。他說“在那漫長而孤獨的(被囚)歲月中,我對自己的人民獲得自由的渴望變成了一種對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獲得自由的渴望”。1990年2月南非政府迫於國際政治壓力,釋放曼德拉。獲釋后的曼德拉,以他的智慧和寬容放棄了當時一度甚囂塵上的暴力推翻白人政權的計劃,而是致力於以和平方式結束種族隔離政策,並積極推動建立新南非民主政權。1994年5月,在南非首次不分種族大選結果揭曉后,曼德拉成為南非史上首位黑人總統。
讀着他的這些經歷,感動一次次在心中涌動,景仰之情在心內瀰漫。在他的長達27年漫長的牢獄生涯中,他以人類的慈愛面對他遇到的一切不同的人,包括折磨與虐待他的那些看守、警察與監獄管理人員。他說:“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一樣需要獲得解放,奪走別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見和短視的鐵柵囚禁着”。曼德拉的人生堪稱經典傳奇——他像馬丁路德·金一樣充滿鬥志,又與聖雄甘地一樣充滿悲憫,顛沛流離的人生故事讓七零八落的全世界都瞬時變得溫暖。
他有一句名言:“我已經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在登上一座大山之後,你會發現還有更多的山要去攀登。”這本傳記中的每一頁和每一段故事都交織着偉大的歷史和理想,它們恐怕帶給我們最偉大的教導,尤其是對年輕人,或許就在於:當我們困頓在“小我”的空間里活得越來越自我,失去方向和信仰,生命和心胸變得狹隘、偏執,營營碌碌,胸無大志,我們似乎應該像曼德拉那樣,恪守自由和責任,不輕易屈服於所謂命運的安排。保持一顆強大的勇者之心,將決定我們是否可以堅守意志、釋放靈魂!
曼德拉讀後感(四)
曼德拉曾說過:我已經走了一條通往自由的漫漫長路,確實是一條很孤獨的道路,而且這條路還沒有走完。我知道我的國家不應該是一片充滿仇恨的土地,沒有人生來就因為別人的膚色而憎恨他,人們是後來才學會憎恨的,他們一樣可以教會去愛,因為人們天生就擁有愛。
通過這本書,我還是第一次比較系統地了解了曼德拉。我感到曼德拉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作為一個黑人,自他政治覺醒之後,他一直致力於爭取黑人的合法權益,改變白人統治黑人的不平等政局,雖然道路曲折,雖然路途兇險,但他始終奮鬥不屈,不能不佩服他的這種堅韌,對理想的堅韌。
曼德拉是一個政治家。可能很多人都認為他和甘地一樣,和馬丁路德金一樣,是一個非暴力不合作的信仰者,但是通過他的自述和他的行動,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非暴力不合作,更多的是他從實用的角度出發選擇的策略。其實他對暴力反抗並不反感,甚至他本身就是民族長矛軍的創建人和領導者。作為政治家,務實是一個基本的素質,曼德拉正是這樣的人,當非暴力不合作能夠贏得更多人心的時候,他主張非暴力不合作,當政府的壓迫不採取武力抗爭不能打破的時候,他勇敢地組織武裝反抗。不是他善變,而是他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採取適當的措施,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聖之時者吧。
讀完這本書後,我始終相信,不平等不可能永遠繼續,不公正不可能永遠繼續,否則必然帶來鬥爭,帶來反抗。曼德拉為了南非的黑人權利奮鬥終生,創造了南非人名的光明未來,也創造了他屬於自己的光輝歲月。現實的我們也應該像他一樣為了正義而不懈奮鬥。
14規劃
汪海峰
曼德拉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