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美國種族簡史讀後感

美國種族簡史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美國種族簡史》讀後感

  文/段世超

  應該是在2010年的時候我從大學舍友那裡知道有這本書,他當時正在備考GRE考試去美國讀研究生,當時他在讀這本書。我看書通常是別人推薦了我才看,要麼是朋友推薦,要麼是看到書評,很少是我自己莫名其妙地找來一本書來看,除非是剛好那本書就是講的話題我很感興趣。

  這本書在1981年就出版了,距今都有35年了。他講的問題是各個國家或者是種族在美國發展的歷史。裡面運用了詳盡的統計數字,比如某段時間裡某種族移民的性別比例,某個年齡段的收入,某個年齡段女性生育孩子的數量,某個種族受教育的時間,某個種族參政的人數,等等。這些因素都被作者用來做出相關的推斷,比如最初移民的男女比例,和移民的心態有關係,如果男性遠遠多於女性,那麼這個種族對於美國還處於試探階段,而假如男女比例接引1:1,那麼說明這個種族是做了在美國定居打算的,因為如果要定居就會帶着配偶一起移居美國。

  書中介紹了愛爾蘭人,德國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猶太人,華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大致來說,愛爾蘭人早起在美國主要是干農活和低技術含量的工作,生活很艱苦;德國人以起精湛的技術和認真的態度為美國的很多領域做了很大貢獻;意大利人由於南北的差異,在美國一直互相不睦;日本人早起在美國很多以做園藝工作起家,也有做農場主的,但是美國出台了很多限制日本人在美國買地的政策,更可怕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日本人出台了殘酷的隔離政策,讓日籍華人受損極大;華人在美國和早起愛爾蘭人一樣做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加之美國一度出台限制中國人移民的政策,對於華人在美國的發展進行了很大的打壓,但是華裔美國人和猶太人一樣,都是在重重危機中堅韌地生活,且都還算成功,華裔美國人很多人進入高技術領域而成為專門人才;猶太人在美國也是備受歧視,但是他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是不可否認的;墨西哥人和黑人以及波多黎各人就不一一介紹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各種族在美國的成長史,和國內各個省份外出遷移的情形在某種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我一直在思考,那些異鄉人克服距離產生的陌生感,克服思鄉的愁苦,來到一個也許是連語言都不通的地方打拚,最終將是"一將終成萬骨枯".當年南下深圳淘金的外省人,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此外,書中還用華人和猶太人在美國的經歷討論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作者認為並不是教育改變了這兩個種族在美國貧窮的處境,而是當他們經濟稍好一點后開始重視教育的,也許之後重視教育加速和加劇了他們的成功。即使在今天,西方國家還在懷疑資助非洲的教育是否真的可以改變非洲貧窮落後的現狀。孰是孰非,爭論不休。

  縱觀國內,經濟發達的地區往往是外來人員比較多的,比如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同時往往選擇外出謀生的人更容易獲得在其家鄉不易獲得的成功。有句話叫做"樹挪死,人挪活".放眼國際,那些經濟發達的地區,也往往是樂於招商引資以及喜歡走出去投資的地區。就拿美國來說吧,每年那麼多人希望去美國,希望可以拿到美國的綠卡,而美國也因此可以招攬到他需要的人才。換言之,全世界的國家都在為美國培養人才。我記得在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那部電影里講到,男主角所在的學校,即現實中的印度皇家理工學院的很多畢業生都去了美國,他們也引以為豪。再來看看國內的著名高校,是不是也是很多畢業生都去了美國呢?就我所在的研究所,也算是國內一流的生命科學研究機構了,但卻很少碰到北大清華的畢業生,也不是沒有,很少很少。我就問別人,北大清華的人都去哪裡了?有人給了我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北大清華最好的學生都出國了,稍差的留本校了,再不行才來上海,當然了他們如果不能去美國也不能留校,那他們寧願選擇就業。不過據說他們出國和留本校讀研的比例很高。因此有人調侃說,國內有一流的高中生,二流的本科生,三流的研究生。因為,我們的高中教育世界一流,而高等教育不太好,有些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已經選擇了出國,本科畢業再出去一批,留在國內的讀研的研究生只能是三流的。當然了,這些都是調侃的說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不一定是真的。

  繼續回到《美國種族史》吧,我猜即使我推薦這本書給大家,也不會有幾個人真的去看,因為我也是看了很久才把它"啃完",因為實在是趣味性有點低,也許這就是嚴肅歷史書籍的通病吧。但是,假如你真的把它讀完,絕對獲益良多。這本書肯定沒有那些所謂的自媒體人做的節目好看,但是這本書是純乾貨,而且嚴謹很多。

  2016年3月13日凌晨



美國種族簡史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