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全球通史讀後感

全球通史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全球通史讀後感(一)

  文/李春艷

  2016年4月22日接到于洪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通知,要求參加《春風伴我讀好書,我與於洪共成長》活動。由此,感慨頗多,因為各種所謂的事情忙碌已經很久沒有讀書了。但是,為了完成局裡交辦的工作,還是想起了以前讀過的書籍---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於一般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讀後感。

  1

  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着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鬥,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着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拚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

  2

  《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於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於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並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後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於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後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我們承認,我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3

  《全球通史》在最後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 斯塔夫里阿諾斯以及現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險,美好中承載着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凶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着"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驚恐。我們對於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傳世著作《全球通史》,自從出版近半個世紀以來給全球史學界帶來巨大的震撼,它從系統的全球史觀出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縱覽今日之世界,人們的時空觀念發生着急劇的變化,"全球村"逐漸成為現實,整個世界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聯繫在一起了。在西方從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希羅多德起,編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從歷史學家的這一世代賡繼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可以獲知,世界史是在不斷消除各民族閉關自守狀態中邁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間段步履是何等蹣跚,但隨着人類文明的歷史腳步不斷的加快,全球史應運而生。這一學術文化過程生動地證明了,人類向著更廣闊。更燦爛的一統世界前進的步伐是永遠也不會停息的。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學界認為,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說:"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於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敘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這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後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展長期處於‘停滯’狀態中,中世紀基督教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築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築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以上就是對於《全球通史》讀後的粗淺感受,人說讀史明智,看過此書可以從另外的角度看待世界、可以幫助自己樹立人生觀,不受媒體的左右;今後以何種態度對待工作、對待人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關係。

  《全球通史》讀後感(二)

  宮偉

  本書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 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全書材料新、範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 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讀來頗覺新穎,有強烈的現實感。

  美國許多大學已把《全球通史》作為大學基礎課程的教材,甚至連美國的許多軍校也把此書作為教材,規定每個學生在畢業前都要修這門課。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毋庸諱言,閱讀歷史,特別是通史類的教科書,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書卻可以讓讀者比較輕鬆地讀下來。閱讀該書的時候,會覺得本書寫得不那麼精彩,有些枯燥,許多精彩的歷史事件似乎都一筆帶過了。但這是由《全球通史》的研究課題決定的。全球史的研究,是對地球諸"文明"的興衰以及之間的聯繫的研究,而"文明史"的視角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大尺度的視角,在這麼大的視角下,統治者的個人意志造就的一些歷史事件就淡化掉了。

  本書講述的各個文明的每個時段,都會出現一些偉大的帝國,像什麼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帝國,波斯帝國,漢帝國,孔雀帝國等,但都會朝着某些設定的方向發展:部落興起——戰爭擴張——帝國形成——生產率增加——人口增多——行政繁冗——賦稅變重——停滯不前——內部問題——外部問題——衰落——滅亡。我最感興趣的是聯想到中國從秦朝就開始的王朝更替,拿三國演義的開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也成經典的形容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句話,我們每個人也都了解,說的久了,就彷彿成了一種宿命論的味道,就相信這就是漢族這個民族身上的宿命或者詛咒,以至於就忘記了去理性的分析研究背後深藏的一些原因。作者在這本書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角度,那就是從經濟生產率着手,就像我在這段文字開頭寫的那樣,帝國剛建立的時候是四處擴張,掠奪財富,穩定政權,所以經歷過亂世之後,經濟開始恢復,農業開始發展,產生率提高,養活的人口也慢慢增加,最後會有一個臨界點,到了這裡,生產率到了瓶頸,帝國的國庫也因為漸漸增多的貴族享受和行政人員的增多而變得越來越空,只好增加賦稅,而這雖然暫時提高了國庫收入,但卻給農民帶來了很重的負擔,到了最後官僚內部往往就開始出現一些問題,而外圍的游牧民族也開始虎視眈眈,到了最後,不是內部被農民起義搞掉就是被外族入侵滅掉。之後呢,上一個帝國的結束也是下一個帝國的開始,循環往複,到現在為止,沒有哪個帝國能跳出這個圈子。

  通觀全書,讀者首先會發現,《全球通史》雖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它雖然是一部歷史教科書,但並不是一味地把讀者拉向遙遠的過去,而是隨時把歷史上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狀聯繫在一起,提醒讀者認清所生活的現實世界與歷史的內在聯繫,從而使讀者的思想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與現實的兩個時空里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想與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作的衝動。由此,閱讀歷史成了一種樂趣,成了一個對歷史和現實兩個世界的疑問同時不斷探詢和解答的過程。

  閑暇之餘,藉助於網絡搜索功能和古代、現代世界地圖,讀讀該書,從某一個角度去審視這個世界和歷史,眼界也許會更加寬廣,但肯定會得到不同的樂趣。

  宮偉

  2016-7-26

  《全球通史》讀後感(三)

  一直都知道讀史可修身知史可養德 .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儘管《史記》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但是它也只記載了一國之史。縱觀我國的史學著作超出一國範圍面向世界的無不受西方思維的影響這不但體現在思想上而且體現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國史學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錢茂偉所批評的 ‘在《傳統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對以前人結論代替自己研究的惡劣學風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特定時代、階級、學識的產物。在引用前人結論時一定要先作具體分析切忌斷章取義地搬用前人現成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具體研究".’他們丟棄了史家珍貴的靈魂這靈魂是史家之所以成為史家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它也就丟失了成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寫的並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

  二十世紀是一個發展的世紀人們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發展超過了以前的總和。但這也是一個讓人類悲痛的世紀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在發展中也被一些問題所困擾如: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水資源短缺資源枯竭恐怖主義宗教矛盾……這些讓在發展中的人類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戰結束後為指引人們走出迷茫韋爾斯寫成《世界史綱》一樣斯塔夫里阿諾斯為在迷茫中的人們寫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在《致讀者》中寫道"這種多樣性顯示出21世紀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危險。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至於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夠實現則取決於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將是有決定意義的。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現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在到了對現存的實踐和機製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了我們應當保留那些性質有效的拋棄那些不合適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這樣一種精神本書才有了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於這一在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

  記得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着"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驚恐。我們對於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