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大學讀後感800字

大學讀後感800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大學讀後感800字(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里的句子。所謂"大學",實質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

  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係。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採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的的宗旨,在於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慾,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係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係。"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中"修齊治平"的順序與此並不相同。文章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順序不一樣,境界也就迥異:"修齊治平"是"四有"新人們的個人修行之道,"平治齊修"則是"古之聖王"的基本國策了。這種國策,用一句歌詞說,就是:"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遺憾,偏偏有些人吝嗇於一點愛,有些人等着別人獻出愛,還有人名為愛人,實為害人。總之,不"誠其意"、"致其知"者,鑽營計較於片瓦只草、蠅頭小利者,眾矣

  大學讀後感800字(二)

  書籍是人類精神的食糧,書籍乃累積智慧之長明之燈,書籍就是知識的寶藏。對於讀書,我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習慣。

  縱觀浩瀚書海,中國的古典文學極具魅力,《大學》就是這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從這個題目的表面意思理解就是現代的"大學",其實不然,《大學》里講的全是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正直無邪的人和怎樣治理好一個國家,怎樣治理好社會。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寫到:"《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學》這本書,是古代大學教書育人的綱要和準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宗旨在於顯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於把這種修養取得的成就恩澤人間百姓,從而使人人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是為了說明弘揚人性美好善良的品質從三皇五帝時期就開始了,並不是我們現代標新立異的產物。我則認為它包涵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上天賦予每個人一樣的品性,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很可能由於後天的環境和自身的修養不同,才導致了人們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異。只有我們自己加強自身的修養,做到至善至美,才能改變命運。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說明了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規律產生、演變、衰退,任何事物都不能打破這個規律,就像蠶寶寶生來就會吐絲一樣,魚兒生來就會在水中游。每個事物都有本和末之分,有始與終之別。自然界就好像一個天平,兩邊重量相等,才能保持平衡,哪一邊過重或過輕,就會導致整個自然界發生改變,失去規律性。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舞台上的主角,不可替代,人的本質沒有好壞之分,區別就在於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和所在環境不同,造就了每個人的境遇不同。

  古人對於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這種對於完美人格的執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一個地方,在當今這個個性鮮明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鮮明個性,"個性"在張揚個人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沒有上進心的人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致使很多人走上了歧途。古人對於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許很少實現,但是他們這種不斷追求高尚品質的精神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去努力實現的一個遠大目標。

  《大學》不僅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更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讀後感800字 標籤:春晚觀后感 100個品德故事 大學生入黨 大學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