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讀後感
梁啟超先生在講解搜集史料的方法時,注重提出了“歸納法”,即“彙集同類之若干事比而觀之”。他以在庭院中種植花草一事為例,“如治庭園者孤植花草一本,無足觀也,若集千萬本,蒔以成畦,則絢爛炫目矣”。正是如此道理,我們在搜集史料時,一條兩條或許不起眼,看不出來什麼,但若是認真耐煩的搜集有關此事此物的史料百千餘條,那麼說不定有意外的發現。梁啟超先生在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狀況時,便使用這種歸納法進行整理。他從《左傳》、《國語》中取其所述已亡之國匯而錄之,得六十多條史料,又從《逸周書》搜集,得到三十多條,又從《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搜集而得七十多條,還從其他散見各書者得到三四十條,將這些史料統一歸納對比整理,得到夏商周古國名可考見者猶有三百國,大河以南、江淮以北佔三分之二,最稠密處如山東、河南、湖北這一結論。
從梁啟超先生的實例中,可以看出這種歸納法對於研究某一專門知識確實有極大地幫助。要使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兩點,一是“將腦筋操練純熟”,即有敏銳的感覺,特別的觀察,二是要耐煩,即“從事於徹底精密的研究”,“非求得其真相不止”。
另外,這種歸納法還可以幫助我們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消極性質的史料”。一個朝代明確的有某種現象,即是積極的史料;而一個時代沒有某種現象,則是消極的史料。梁啟超先生在閱讀《戰國策》、《孟子》時,多次見到“黃金若干”這樣的文字,通過這,我們便可以知道在那個時代,金屬已經作為貨幣流通。但他又發現子書中關於財貨的字都是貝字旁而不是金字旁,《詩經》中也是這樣,殷墟中所發現的古物中亦有貝幣而無金幣,再研究《左傳》、《國語》、《論語》時,同樣沒有使用金屬的痕迹,通過這樣的歸類對比整理,梁啟超先生得出“春秋以前金屬貨幣未通用”的結論。
並且這種歸類法還能得到一些“渴欲得之史料而事實上殆不復能得者”,當今所遺留下來的史料,雖沒有全絕,但也有多少之分,搜集起來也有難易之分。梁啟超先生指出:“此類史料若僅列舉其一條兩條,則可謂絕無意義,絕無價值,其價值之發生,全賴博搜而比之觀耳。”梁啟超先生研究某時代中國人口有多少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研究一切史跡的重要基礎,但是各史《食貨志》及《文獻通考》等書雖有記載,但所記斷斷續續,不甚可信。此問題很重要卻又難得答案,使用歸納法就有一條較好走的路子。梁啟超先生將各史《本紀》及《食貨志》所記數字作為假定,又查閱各《地理志》中所分記各地方戶口之數,還有方誌專書之中所記,又將各正史、各雜史、筆記中無論文牘及談話,只要有涉及人口數目的,都一一抄錄下來,據此為基本,以與他時代,他地方求相當的比例。
此種歸納法,有可能獲得舊史中全然失載或缺略之事實,也有可能對於被舊史家故意湮滅或錯亂其證據的給予補或正。這種搜集方法對於我們學習歷史有非常大的幫助,應該在平時的學習中加以使用並熟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