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世俗評說>從《康熙王朝》談中國歷史劇發展

從《康熙王朝》談中國歷史劇發展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內容摘要】通過對歷史劇《康熙王朝》的解說,從歷史的角度進行粗淺剖析。從而提出當代中國歷史電視劇的幾點隱憂,從媒體與歷史劇自身的特點以及其身兼的社會責任等方面,進一步討論歷史性電視劇未來發展的標準與前景。

  【關鍵詞】歷史劇;《康熙王朝》;大眾媒體;社會責任;分眾媒體;傳統媒體;新型媒體;精英文化;大中文化

  康熙,清聖祖,愛新覺羅 玄燁(1654-1722),中國歷史上難得的明君、聖君。他八歲登機,十四歲親政,壽終六十八歲,在位長達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二百多位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後輩對康熙帝的評價,大都褒遠遠過於貶。2001年,由陳家林導演,著名演員斯琴高娃、陳道明等主演的長篇歷史劇《康熙王朝》,轟動中國華夏大地。與此同時,清史學家與眾多歷史愛好者,給予此劇毫不留情地職責與批評。

  作為歷史性的正劇,需要較為嚴格的遵守史實,雖說可以一定程度上的稍作藝術加工,但是尺度需要嚴謹控制,否則會誤導觀眾,背離媒體的社會責任。“康乾盛世”千古流傳。康熙帝開創了一個盛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新的時代,他是個多才多藝的帝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康熙帝在位期間,消除鰲拜一黨,南部裁撤三藩,北部平定噶爾丹,東北抵禦沙俄入侵,治理黃河、運河,蠲免錢糧,懲治腐敗,提倡節儉,重視士子。然而,電視劇《康熙王朝》並沒有從宏觀上去記載這個偉大盛世,也沒有真實地向觀眾傳遞這位偉人所開創的時代。筆者認為,電視劇《康熙王朝》即播出后,收視率一度創下新高,同時也說明觀眾為其所誤導的範圍也隨之創下“新高”。

  通過與正史有關資料的核實,筆者總結:電視劇《康熙王朝》主要有以下十一個方面背離了史實。

  一、劇中順治帝因董額妃之死而剃度出家。史實是順治帝最終並沒有出家,而很有可能是因患天花病而薨,駕崩地點是皇宮。①

  二、劇中康熙帝與蘇麻喇姑有戀情。史實是蘇麻喇姑是曉庄皇太后從“娘家”帶過“婆家”的貼身侍女,是康熙帝的祖母輩,是除曉庄皇太后外,對康熙帝一生事業最為扶持的一位女性。②

  三、劇中鎮南王尚可喜在康熙帝年間進京。史實是鎮南王進京是在順治帝初年,而在康熙年間,並無進京史料。③

  四、劇中平西王提出徹藩條件,費用需1億兩白銀,要蓋150萬間房子。史實是康熙年間的平均每年的稅收只有3、4千萬兩白銀。④因此,完全是無稽之談。

  五、劇中康熙帝曾微服逛妓院。史實是在清朝12位皇帝之中,只有同治帝逛過妓院,其他眾皇帝皆無此行為。⑤

  六、劇中康熙帝兒時陪讀是魏東亭,他是魏承謨之子。史實是康熙帝兒時陪讀是曹雪芹的爺爺,曹寅。⑥

  七、劇中康熙帝二十八年施琅替鄭經奪回金廈。史實是施琅在順治帝十三年即已降清,在康熙元年被封為福建水師提督,而金廈在康熙帝十九年即被大清收復。⑦

  八、劇中康熙帝三十二年收復台灣。歷史事實是,康熙帝二十二年施琅率軍收復台澎。⑧

  九、劇中清軍功陷台灣,鄭經自刎。史實是鄭經早死於康熙帝二十年正月,台灣由其次子鄭克爽降清。⑨

  十、劇中康熙帝把台澎合成一縣,命魏東亭去當縣令。史實是清在台設立一府三縣,由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⑩

  十一、劇中康熙帝下密旨給姚啟聖,令施琅不得入台。史實是收復台灣后,施琅不僅入台接受鄭克爽投降,而且在台三個多月進行安撫。⑾

  通過以上幾點的分析,不難看出,電視劇《康熙王朝》無論從歷史人物、歷史背景,甚至從歷史事件等方面都存在着諸多差錯。因此,不得不引起歷史學家與傳媒業內人士的思考與反省。

  何為歷史劇?就字面不難理解,歷史劇是真實地表現歷史的一種戲劇。歷史劇必須包括歷史時間、歷史人物、歷史背景以及歷史事件。歷史電視劇是歷史劇的一種。歷史劇應該如何編寫,建國以來在文藝界爭論不休。60年代,學者們在許多報刊上發表了很多非常好的見解,其爭論的主要點為圍繞着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問題。筆者認為,一部出色的歷史劇應該是把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巧妙結合的典範。歷史的真實,即歷史劇的主要人物和基本事件應該是歷史的事實,不允許虛構;藝術的真實,即劇中的次要人物和故事細節可以虛構。60年代期間,我國許多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創作出許多經典的歷史劇。如郭沫若的《屈原》、《虎符》、《孔雀膽》、《卓文君》,老舍的《茶館》,曹禺的《蔡文姬》、《王昭君》,還有吳晗的《海瑞罷官》等,這些歷史劇成為了我國歷史界與文化媒體界的寶貴藝術遺產。

  電視劇產業是文化產業最具亮點之一的產業,吸引着廣大普通百姓的眼球。中國電視劇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既是藝術事業,又是文化產業,然而,電視劇的產業經營,決不等於企業化、商業化和市場化。電視劇在西方誕生時具有的現代大眾文化品格,在中國已經發生異變,呈現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大眾文化多元共存而又相互對峙、相互較量的景觀。電視劇作為中國大眾消費的第一文化產品,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消費群體,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大眾文化形態之一。電視歷史劇的繁盛是當代大眾文化傳播的一個特徵。中國是一個歷史古國,對歷史的記憶早已滲透到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中。據不完全統計,僅近五年來中國內地就播出大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三十多部,其中清代歷史劇高達十多部。這說明,電視作為傳統媒體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其他新型媒體所無法取代的特定優勢,以及眾多消費群體,即受眾群體。

  清華大學傳播系尹鴻教授提出:中國電視劇“經歷着從國家文化向市場文化的過渡”,“從教化工具到大眾文化的移位”,“從宣傳工具到大眾文化的轉變”,“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這種變化使電視劇能夠脫離教化傳統、脫離貴族化的精英傳統,為大眾帶來心理愉悅和精神釋放,本身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筆者並不否認,如今中國電視劇正在和將要面臨的發展態勢,只是從尹鴻教授的這種推斷,產生思考與疑慮。

  歷史電視劇如何處理好——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大眾媒體與分眾媒體相互之間的關係與衝突,如何在其之間找到自我生存與發展的平衡點和擴展點?筆者認為,文化產業不單單是“承傳”的工具,它的社會責任在任何時期與歷史時代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着不可磨滅的作用。就電視劇《康熙王朝》而言,觀眾不僅僅從中得到生活壓力之餘的解脫,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得中國清王朝的些許真實歷史事件,獲得真實可靠的歷史人物等等,因而使得普通百姓能夠從書本、學校以外的媒體中獲得精英傳統文化、歷史等等知識。電視劇有很多種形式,關於歷史正劇的規範化與發展前景,也是當今歷史學界與文化傳媒界諸多學者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歷史劇本身的社會責任多過於它的經濟效益,它所承傳的真實歷史事件、人物等多過於它的“戲說歷史故事”成分。因此,面對有5000多年歷史的古國來說,歷史劇有着它嚴格的編排制度和規範系統,在未來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電視劇,尤其是歷史劇,是電視媒體未來發展中最具優勢之一的媒體產業,應該把握住現有的受眾群體,通過不脫離大眾文化模式、有機結合分眾媒體形式的發展方針,對現有的歷史性電視劇重新整合,使得日益規範化,從而得到進一步長足的發展。

  註釋:

  ⑴①②③④⑤⑥⑥⑦⑧⑨⑩⑾,趙爾巽等,《清史稿》,2003年

  ⑵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上下冊)》,中華書局,2006年

  ⑶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中華書局,2007年

  ⑷紀連海,《說康熙》,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⑸http://www。booktide。com/news//。html

  ⑹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html



從《康熙王朝》談中國歷史劇發展 標籤:科學發展觀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 感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