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看見》有感

讀《看見》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讀書心得:社會需要真實的報道——讀《看見》有感

  前段時間,習主席乘坐的士,感受平民生活的報道一下子成為各大媒體爭相轉發的熱帖,媒體的大量宣傳,成為全國人民茶餘飯後的談資。可是沒過多久,又有媒體指證文章是虛假報道。我頭頂一蒙,現在的媒體怎麼了?一邊在不斷的挖掘內幕還原真相,一邊卻又不斷的捏造新聞,似乎整個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將報道變成了他們表達任何觀點來博取點擊率的工具。

  這幾天,閱讀柴靜的《看見》,這本書就像一條涓涓細流划入我的心間。《看見》這本書表面上是講十年間在柴靜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新聞紀實,實際上是講的她自己作為一個媒體人這十年的轉變:十年前,他是一位在鏡頭面前注意化妝、服裝、場景,連動作都十分僵硬的主持人,在鏡頭面前,她沒有真正的關注新聞的本質,而是鏡頭前的自己;十年後,通過非典、“雙城連續服毒”事件、葯家鑫案等新聞事件的磨礪,她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著名主持人。而這些轉變,正如她自己所願,新聞人就是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要讓鏡頭記錄真實,帶領群眾“看見”真實的報道。

  一、真實報道是什麼樣的?

  真實的報道要準確。許多媒體記者往往將自我感動、感動先行的情緒帶到採訪中,任憑自己的喜好,去挖掘帶有強烈觀點的真相,所以真相常流於涕淚交加中。

  柴靜一樣的經歷過。在採訪福建一家葯業的老總,柴靜問老總:“工廠的排污是達標的嗎?”“是!”“有沒有非法排污?”“沒有。”“那我們在這兒聞到的強烈味道是什麼?”“我沒有聞到什麼味道。”“你是說你聞不到?”“我的鼻子,沒有你那樣的靈敏。”柴靜笑了一下,節目結束。大家談論這個結尾雖然印象深刻,但是很銳利。莊主任審片子時,說道:“要疑問,不要質問”,而柴靜反駁:“那我怎麼對得起那些死去的人?”莊主任說:“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

  後來,柴靜曾經採訪過一名官員,他在批評上級政府財政決策失誤的事,整整說了45分鐘,很坦率。柴靜問他:“您靠什麼直言不諱還讓人接受”.他說道:“準確。”

  只有準確,才夠真實;只有真實,才被接受。

  真實的報道要公正。2006年兩會期間,網上有段視頻很熱,內容是一隻貓被一個穿着高跟鞋的女人踩死的過程。當時網民認為她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十分殘忍的人。通過鏡頭的拉近,才知道她是在生活中同樣受過傷害,心理有疾病的人。柴靜給他鏡頭時,讓她把自己的過往及虐貓細節和心理說出來。她在節目播出后,發信息給柴靜:“節目我看了,非常感謝你們尊重我的感受,看了節目,我有種輕鬆感,心理也沒有很大壓力,請你放心。”

  有的時候採訪對象需要的不是同情,他對一個記者的要求,不是你去同情和粉飾,他只期望得到公正,公正就是以她的本來面目去呈現她。

  只有公正,才會認清;只有認清,才會被理解。

  真實的報道要生活。聚會上,朋友對柴靜說:“你現在做的題目太邊緣,不是黃賭毒就是同性戀,大多數人根本不會碰這些問題。”柴靜引用了作家野夫的話:“那是因為我們已經不是大多數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免於受辱了。”一群人里有教授、有記者、有公務員,大家都沉默不語。很大程度上,這些人已經有了得到公平待遇的身份,也享受了許多的鏡頭與光環,如果媒體只是把鏡頭對向他們,將聚焦放在這群人幸福美滿的生活。那麼人們如何通過媒體去了解社會的不同層次的人和複雜性?所以,中央近兩年提出“走轉改”,是要求各個媒體在基層中尋找真實,從生活中去尋求真實,去接觸卸下了許多光環的社會人,能夠讓人感覺世界是公平存在的,每個人都在陽光下生活。

  只有生活,才會相信;只有相信,才會被信服。

  二、社會為什麼要真實報道?

  真實才有安全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社會極易發生恐慌。在“雙城連續服毒事件”中,六名十三四歲的小孩,因為精神生活貧瘠,內心想法得不到釋放與認可,還有外人難以置信的孩子之間的感情糾葛,為了意氣,集體相約自殺。被鎮上的人認為是邪教,相傳還有白皮書。被鐵絲網封鎖的魁星閣頓時讓大家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徵,讓人覺得恐慌。如果柴靜不來探尋,也許這個魁星閣會永遠成為鎮上人民的一塊心病。這個讓我想到在基層工作時,610查獲了一個邪教組織,鎮上的許多婦女因為害怕世界末日,參與了稱為“東方閃電”的一個組織,每天不做事情,整天就在家膜拜、禱告,希望末日那天能夠被教主保佑上天堂。當時我看到這些神叨叨的人和這個場景時,有些好笑。但是現在細想起來,如果一個讓人信服的媒體,是不會讓人因世界末日而恐慌,而去相信如此愚昧的信仰。

  真實才有公信力。柴靜在剛剛進入新聞調查的第一天,就參與了“非典”報道。她不顧自身的安危,去了當時最嚴重的隔離區“天井”.將非典的情況公佈於眾,同行說:“你們在製造恐慌。”但時任《財經》的主編胡舒立卻說:“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正是這種冒着生命危險探尋出的真相,讓全國人民信服。時隔九年,還有人提起柴靜,還會說:“這是進非典病房的記者。”而正是這個標籤,讓柴靜的名字在許多人心中產生了公信力,以至於在她之後許多採訪中,許多人都願意向他吐露心聲。

  真實才有感染力。提起2008年的奧運會,大家除了中國特色的開幕式,還會記得誰得了什麼項目的金牌?誰又破了世界記錄?但是你一定記得穿着二手跑鞋的伊拉克選手達娜;為了用比賽的獎金給兒子治病的33歲體操選手丘索維金娜;在領獎台上,將奧運金牌和亡妻相片同時舉着的德國舉重運動員施泰納。這些就是感動了無數觀眾的報道,而今,或許你不記得她的名字,但是你還是知道,她是真正切切的感動過你。

  最後,報道怎樣才能做到真實?

  真實的報道,需要媒體人能夠認清真相,不僅僅靠眼睛,還要有探究到底的責任心和在蒙昧中掙脫的信念與勇氣。

  文章中,柴靜為了搜尋真相。

  當過勇者,在SASE肆虐,萬巷皆空的北京,深入隔離區,只為尋求真正的病情發展;

  當過弱者,為採訪一名被戒毒所賣掉賣淫的吸毒者,她在大雨裡面站了幾個小時,只為博得同情同意採訪;

  當過仁者,在採訪葯家鑫案中,她前前後後陪着葯家鑫的家人在家呆了整整一天,只為給個安慰;

  當過智者,在深入深圳詐騙案集團,和十幾名粗脖子金項鏈鬥智斗勇,只為探尋內幕;

  也當過傷者,在“雙城故事”中,她面對着一群文化貧瘠的集體自殺的青少年,輕輕的為他們抹去眼淚而深感無奈。

  雖然她是扮演的不同角色,但是她一直堅守着探究到底的責任心,讓她在十年來的採訪中,一層層的撥開人心,給人民一個個真實的報道。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