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篇一: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不知花了多長時間,終於讀完了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這本書在帶給我快樂的同時,讓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恥辱。中國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恥辱史,而 這種恥辱在溥儀身上表現的更加深刻。

  溥儀的家族,那些世襲的王爺們和出自他們家的兩個皇帝或許會讓很多人羨慕這個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來,他們卻是可憐的。一群本來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負的貴族男人們,卻因為一個女人——慈禧的幾道聖旨而將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戰火中。還記得溥儀在回憶他進宮時的情景時,在他幼小的腦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 一個陰森森的帷帳,裡面露出一張丑的要命的瘦臉——這就是慈禧" 。慈禧雖然干政多年,但我並不覺得她多有能力,多有膽識。她給我更多的印象是陰險、狠毒、迂腐且貪戀權勢,膽小怕事。為了自己可以繼續垂簾聽政,她甚至被給自己的兒子立嗣卻把外甥載要去做兒子。 溥儀的祖父也正是因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會在慈禧宣布立載為嗣的話一出口,立即“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頑固派的阻撓下,上演成了一場鬧劇,讓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時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統皇帝一登基,就過起了富貴無憂的生活,他在書里記下了他的弟弟溥傑來到宮中看望哥哥時,處處拘束,行為讓他感到很不自在,因為他是皇帝,所以連親人,長輩都要敬他三分。他從小就欺負宮中的太監和宮女,說的動他的只有奶媽王焦氏,她說:“皇上,您拿石子扔別人,別人也會疼,別人也是肉長的。”從此,他改變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為他從不多說一句話,從不討好皇上,也從不懼怕皇上,是她,教會了皇上做人。

  溥儀到了青年時期,王焦氏離開了他。他開始接觸新事物,開始喜歡外國東西。在外國師傅庄士敦的影響下開始穿西裝,戴眼鏡,甚至讓大清國的男人都開始剪辮子,留短髮。這使大清國開始西洋化。從此,街上開始賣西洋玩意了。真正讓我感觸的是他在深宮大院中剛剛接觸洋物時的那種好奇,這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中國的落後。落後就要挨打,但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因為他們被自己蒙住了雙眼。

  溥儀開始選妃時,就在相片上畫圈,當時他才十五歲,對這些並不感興趣。所以隨便選了婉容和文綉分別做他的皇后和貴人。由於婉容思想開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寵,開始排擠文綉,當時的大清國正腐敗,淪陷。文綉提出和他離婚,婉容開始吸毒,後來和他的侍衛私奔,病死他鄉。後來共娶進福貴人和玲貴人,其中一死一失。溥儀把他們比作金籠中的鳥。

  日本 侵略了中國,他們要中日聯姻,讓日本的嵯峨浩和溥傑結婚。這對年輕人很快也有了好感。當然,溥儀知道這意味着什麼,他自己沒有兒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兒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儀開始日夜恐懼,甚至連嵯峨浩做的飯都一口不碰,但最終她生下了靚女,溥儀這才放心,日方卻大大失望。最後由毛主席帶領大家,溥儀被關進了監獄,最後改造被釋放,還找了一個夫人,最後病終。

  這是溥儀前半生的大體概括,但是這並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的意義。他用自己的筆寫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恥辱的過往,寫下了中國近代的一段辛酸史。說實話,我對於溥儀本身是敬佩的,那種大起大落的人生,那種提心弔膽的生活,那種由萬人敬仰到鋃鐺入獄的遭遇,是旁人所無法體會的。而他,坦然的面對了一切,而且在一切塵埃落定后還能平靜的回憶而寫成《我的前半生》。他由一個皇帝到一個公民,無半點抱怨,而是笑對人生。看着他那一張張微笑幹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為之震撼。真是命運戲弄人,溥儀無論之前有多少過錯,畢竟他能改過。儘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國改為“滿國”,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拋棄過去的一切,從新改過,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溥儀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曲折經歷,他本人雖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主要還是時代以及他周圍的小環境造成的。正如溥儀所總結,他在剛會跑的時候,就被抱上了君臨天下的寶座,渾然無知地度過了三年革命的風暴,然後在封建軍閥保護下的皇宮中度過童年。從這時開始,他的命運便被註定了,已經無法自行選擇。此後,在民族敵人的豢養下送走青春,接着認賊作父,充當了14 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 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惡和羞恥,愚蠢和狡詐,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這種情勢下,他除了不斷沉淪,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而溥儀的作為是值得原諒的,記得曾經看過《東京審判》,在東京法庭上那個義正言辭的人才是大清的皇帝吧,不論電影里的是否是真實的歷史,他的表現真的讓我深深的震撼。

  書中關於復辟的記載,更讓我瞠目結舌。自從清朝的封建統治退出歷史舞台後,那些頑固派分子一刻不停地在籌備着一次又一次復辟。溥儀與胡適的相識曾經為他的命運打上一絲轉變的微光。但這絲微光,還沒有讓人瞥見,便倏然消逝了。胡適再差勁,也終比溥儀周遭的那批封建遺老曉得何為歷史潮流、何為世界大勢。而那批封建遺老,可謂個個都是滿腹經綸的學問家。但這些人在思想上,特別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謂個個都是糊塗蟲。例如康有為(本書附錄中收了一封他寫給軍閥吳佩孚的信函,堪稱現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雖然也能說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體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黃花,大勢不再。看不清這一點,任你說得天花亂墜,也只能落個螳臂當車的反派下場而已。還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殺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溥儀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他和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早就剪掉了辮子,許多愛新覺羅的子孫也早就穿上了西裝,惟獨王國維、辜鴻銘這些頂有學問的外姓人,卻始終留着那條豬尾巴。這種“皇上不急太監急”的強烈反差,對知識分子來說,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溥儀通過手中的筆解構了封建帝室的窮極無聊,也解構了國學大師的不識時務,使人們看清了他們的真相。解構完成之時,也就是解脫和解放之時。在撫順監獄,一位偽滿洲國原大臣對溥儀說:我原來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現在才發現,原來你不過是個廢物。當“廢物”一詞從口中衝出時,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輕鬆。由“廢物”而成為“公民”,真正從內心得到解脫,獲得所謂“人”的自由,這是溥儀歷經周折后所收穫的榮幸。為此,他真心感謝共產黨。從共產黨對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後對共產黨的態度來看,此書實際上還潛伏着一根貫穿始終的暗線,那就是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線索。這是本書非常深刻的一點暗示。看不到這一點,就無從通過此書照見自我。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自傳,寫出了人生的深度。好一個溥儀,好一個末代皇帝!歷史的前進軌跡是以他一人之力所無從改變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現,為近代的荒唐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最後不想說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應該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慢慢踐行的。只想說,溥儀是確實一個值得敬重的皇帝!歷史終究是歷史,我們看歷史不只是要知歷史,更要從歷史中得到啟示,得到奮發向前的力量。

  篇二: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當我看到這書中的字、圖片時,多多少少有種心跳的感覺。因為我讀的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的語言。似乎我已經到了那個年代,已經身處輝煌的宮殿和滄桑的歷史中。那些泛黃的老北京照片觸動我的心,那是怎樣一個動蕩的時期?我想現實生活在21世紀的人根本無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過,只是當時由於社會背景複雜,將稿本一些內容刪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與1964年出版的相比,這次的“全本”內容更為完整,史實更豐富。

  我能買的這“全本”,我很是激動。對於我這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說,無疑是得無價之寶!

  這本《我的前半生》從愛新覺羅·溥儀的家世開始說起,到入宮、登極、“二次登極”,再到去天津、東北、蘇聯,又後來的“認罪”,最後的“特赦”

  認認真真的將它們讀下來,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當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經歷漫漫人生!原來,我認為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這書中的坎坷,我漸漸理解了他,並為他感到可惜,因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傷害來自於孤獨、傷心。

  溥儀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絆絆的,他無法感覺到“愛”,只是滿心的“害怕”、“傷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卻沒有百姓快樂。他博學、有文采,卻不能理解親情。他性格倔強,卻在關鍵時刻唯唯諾諾。

  他的人生像個悲劇,好在“特赦”后,他總所過上幾天好日子,最後又被病魔困擾。

  我突然感到,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美好!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於我們有困難了,也要讓心靈主動快樂,不要讓糟糕的事毀壞我們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樂、自由是多麼重要啊!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2007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讀一讀,那絕對是一種“經歷”!

  篇三: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放下了厚厚的群眾出版社發行的俗稱“灰皮本”的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寫成的《我的前半生》,再結合我在長春期間參觀的“偽皇宮”,對這個末代皇帝的前半生有了一個比較全面地了解。

  在這本“懺悔錄”中,溥儀以一個歷史罪人的身份和語氣反覆唾罵自己,同時深深感激共產黨和毛主席挽救自己於水火之中。溥儀的文采很好,不愧是學“帝王之學”出身,全書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的前半生分成五個階段記述,分別是宮中生活、天津時代、長春時代、蘇聯的五年、回到祖國。一邊回憶,一邊悔過。

  尤其是在最後一部分,戰犯管理所安排包括溥儀在內的戰犯到東新中國的東三省的各條戰線去參觀。當溥儀走在曾經自己是這個地盤的“主人”的土地上的時候,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深深的觸動和感動着,同時在心裡將眼前的“新面貌”和解放前的自己領導下的“舊面貌”做了深切的比較,感覺到沒有共產黨,沒有毛主席,中國還將在黑暗中摸索很長時間。自己在東三省犯下的罪行是“百死不得已贖其身”,自己過去犯下的各種罪行是永遠不可饒恕的。

  在哈爾濱,他們參觀了包括兒童公園、太陽島在內的許多地方。兒童公園是我很熟悉的地方了,園中有許多古樹,我每天走在裡面的時候,就是感覺這個公園有些年頭了。這裡空氣清新,乾淨整潔,樹木鬱鬱蔥蔥。要是這樣算起來,這個公園至少已經有六十年的歷史了,而且公園裡的小火車也有同樣的年頭了。在哈爾濱期間兒童公園是留給溥儀印象最深的地方,因為溥儀看到的這一切讓他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少年兒童是最最幸福的,而且會世世代代幸福下去。時光荏苒,現在的兒童公園同樣是綠樹成蔭,各種年齡的兒童在這裡蹣跚學步、奔跑歡笑,但是這裡的景物卻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