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與妻書讀後感

與妻書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篇一:與妻書讀後感

  十多年前,在高中課堂上學習林覺民《與妻書》時,雖然自己尚是不諳世事風情、懵懂初開的少年,不能完全讀懂其中的繾綣與決絕、矛盾與苦痛,但那種感動卻是源自心底,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愴。十多年來,這篇文章一直深深銘記在我的心頭,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一起被我視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腸百折的“悲”文,每有觸及,便不勝感慨,悲從心起,為作者悲,為他心愛的妻子悲,為他們忠貞愛情所遭遇的不幸與無奈悲。今年4月27日是廣州起義九十年紀念日,在這個日子,我不禁又想起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覺民和他的《與妻書》。

  儘管林覺民和妻子陳意映是奉父命結婚,先結婚後戀愛,但兩人感情非常深厚,《與妻書》便是最好的證明。林覺民在廣州英勇就義后,消息傳到家中,陳意映悲痛欲絕,曾萌生自殺念頭,欲跟隨林覺民而去。后經林覺民雙親跪下求她念在孩子尚年幼,需要母親照料,她才放棄自殺念頭。但過了一年多,終因思念林覺民過度,終日鬱鬱寡歡而病死,在他們令人斷腸的故事中又添了一份辛酸。

  《與妻書》是林覺民在1911年廣州起義的前三天4 月24日晚寫給陳意映的。當時,他從廣州來到香港,迎接從日本歸來參加起義的同志,住在臨江邊的一幢小樓上。夜闌人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而轟轟烈烈、生死難卜的起義以及自己的龍鍾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緒翻湧,不能自已,徹夜疾書,分別寫下了給父親和妻子的訣別書,天亮后交給一位朋友,說:“我死,幸為轉達。”寫《與妻書》時,林覺民滿懷悲壯,已下定慷慨赴死的決心,義無反顧,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決然地告訴妻子“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寫信時,他“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滋味無以言表。為“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為天下人謀永福”,他置生死於度外,拋卻與愛妻的兒女情長而“勇於就死”,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地積極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統治的武裝起義中。

  在那樣一個即將面對生死訣別的時刻,林覺民在寫給愛妻的訣別書中,不可能再說什麼甜言蜜語,也不可能抒發什麼豪言壯語,整封書信從頭至尾娓娓傾訴的就是他“以天下人為念”、不惜拋卻兒女情長、置生死於度外、捨身參加革命的堅決與執着,以及他對愛妻的留戀與不舍。眼看就要踏上兇險之路,和自己的親人永別,再堅強的人也難免心碎腸折。林覺民也同樣是肉身凡胎,有着七情六慾、兒女情長,面對即將到來的生離死別、與愛妻嬌子的永別,任他鐵石心腸,也不可能不傷悲,不淚涌雙眼?但他畢竟是胸懷大志、“以天下人為念”的革命者,面對生離死別雖然傷悲,卻悲而不戚、悲而不哀,沒有“小男小女”們那般悲悲切切、哭哭啼啼,而是滿懷悲壯、大義凜然,表現了一個革命者以天下為己任,追求正義與真理,捨身取義的高尚情操和寬廣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與妻書》惟其感人,就在於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處都是濃得化不開的真情,纏綿悱惻而又充滿激情,充滿凜然正氣,為國捐軀的激情與對愛妻的深情兩相交融、相互輝映,叫人斷腸落淚,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奮。雖然已時隔九十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對愛妻的那份真情、那種“以天下人為念”、捨生取義的革命者的氣度風範,依然令人動容,而且將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篇二:與妻書讀後感

  這個人的名字,永遠的鐫刻於冰冷的石頭上,有人記得,有人忘記,有人懷念,有人漠然。一篇兒女情長的訣別書,讓人記得的,遠遠,多過於他的生平和犧牲。然而,還是有人被遺忘,還是有人被歲月的輕塵一層層模糊掉曾經的名字,一如曾經車水馬龍的大唐,一如曾經千瘡百孔的晚清,被歷史的浪潮托起,又壓下,這一起一落間,便空空流轉了幾個輪迴。

  不會不記得那一篇寫在白手帕上作別的遺書,好男兒為國拋頭顱、灑熱血,奔赴刑場的前夜,用最濃的情意,寫下對妻子全部的愛戀。“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每每讀至此處,喉頭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紅起來,通篇都是“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的繾綣情長,在血色腥風中,開出一朵絕美的情花。

  誰給你選擇的權利,讓你就這樣的離去?

  不是不愛,是太愛,愛到不能同生共死。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陳意映之前是盡知丈夫的危險,不捨得獨活的,她那一句“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早已表明了她的態度。然而,然而,她終究還是孤獨的活下來,為了林覺民留下來的那個遺腹子,一個人,在剩下的歲月里,將短暫的歡愛,咀嚼成蒼白的回憶。她的餘生,永遠被定格在1911年3月11日,一篇《與妻書》,是林覺民人世的絕筆,是陳意映苦難的開始,她的一輩子,從此就延伸於數不完的夜和載沉載浮的凌遲中,永生永世,為那個名字輾轉不眠。

  想來,陳意映不是沒有怨的。若能與林覺民同赴黃泉,對她而言該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種解脫。而她不能,她只能將青春一點點放於寂寞中褪色、老去,把繾綣的一時,當作被愛的一世。覺,覺,覺……寂寞越深的時候,回憶就越清晰,殘酷就是這樣冰冷的一把刀、一根刺、一張網、一道牆,生生將靈魂抽離,看青絲變白髮,紅顏成黃花。只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字,又怎能道得盡一個女子少年喪夫的苦痛和凄涼?

  想來,林覺民不是沒有痛的。儘管他們的愛情開始於婚姻之後,他對陳意映的愛,卻是寫不盡的情深意長。我不知道這個二十四歲的年青男子在那一晚是怎樣複雜的心情,但是一篇《與妻書》,讓我們看到一個熱血革命者真實多情的一面。他不是神,他是人,一個用情極重極深的男人。他愛他的妻子,也愛他的國家,他可以從容的面對死亡,卻無法割捨摯愛的妻。聲聲血,字字淚,男兒柔情,到此時慟人心腸,寸斷難述。被這樣的男人深愛,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放不下兒女情長,就只有夜守空閨、獨坐暗泣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歷史一頁頁的翻過,那麼多的名字,輕輕蒙上了薄塵。然而,終究會有一個名字不會被我們忘記,有那麼一段血色的愛情,冷凝成黛色的淚滴,掛在長滿青苔的石頭墓碑,見證血雨腥風中,兩個人的生死契闊。只看那百年黃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頁薄箋,空庭夜冷,十丈紅塵轉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記憶。

  面前有不同的片斷閃過,交疊,似是那夜流淚作別的林覺民,又似手捧與妻書痛哭失聲的陳意映,又見空庭日晚,又見長門青苔,又見墨淚斑斑,又見鮮血淋漓……意映卿卿,意映卿卿,夜半驚醒的時候,是誰在哭濕的枕邊輕聲低喚?怕只怕縱使相見應不識,那蒼蒼白髮,那一臉風霜,那蒼白憔悴,那斷腸傷心。縱使不負天下,可是,終究還是負了雲卿。

  齊豫的歌唱得低婉哀怨,再看《與妻書》,彷彿又回到1911年,看兩個紅色戀人,生死惜別淚眼婆娑。耳邊,有個渾厚深情的男生在吟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

  不由大慟、淚流。

  篇三:與妻書讀後感

  時隔幾年,再次一覽《與妻書》,突然生出了一絲惆悵和悲傷。猶記得幾年前,第一次看到此文時,只覺林覺民的偉岸、高大,覺其願為天下人之幸福而舍己之幸福乃是大義也,心中崇敬之情頓生。讀此文是,胸中熱血沸騰、澎湃激蕩。為其大義自傲,為與之同為中國人而自豪。如今在讀是,卻頓生出些許悲傷,如同當年老師所訴“當你們時隔幾年再觀之,體會、心得將大相徑庭。”初聞,不以為意,只覺林覺民乃國之英雄,人之標榜。然,隨着年齡增長,開始接觸愛情,體會愛情,才終於明了,當年心中忽略掉的那時我們所無法感同身受的難以承受的失夫之痛。

  讀此文,聞的“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悲情忽起。如此相愛着的人兒,要用怎樣的心情寫下一封絕筆信?要抱着怎樣的心才不會讓愛着的人受傷?要怎樣才能讓她明白“吾不想吾先汝而走”是真心的?然“第以今日時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無時無地不可以死”又何以眼睜睜看着對方死,雖不想吾想汝而死,但天下之人“不當離而離者,不當死而死者,不可計數”又怎可為自己之幸福而斷送他人之幸福。初讀是,覺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乃當世之豪傑英雄也。然,現在觀之,卻多了許多的無奈,為自己不得不與妻子分離而無奈,為國家之現狀二奶,為天下人之不幸無奈。

  從前,只是不停的謳歌林覺民的深明大義,卻忘記了在背後默默承受失去丈夫痛苦的女子。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的明白了家庭的責任,知道了女子的不易,丈夫先自己而去,留下一雙兒女和年邁的雙老,獨得自己一人承擔,故以此文了表敬意。



與妻書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