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一)

  寒假前找阿寶老師借書,她給我推薦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其實假期在家白天帶孩子,晚上還得給孩子讀書,似乎真的沒時間去欣賞,眼看着就要開學了,這本書還高高的放在書架上,這樣的做法說出來自己都覺得汗顏,於是乎趕緊把孩子哄睡后趕緊再加班讀書,讀起這本書還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書中介紹了作者的一套獨特而新穎的教育方法,是作者李躍兒老師經過二十二年的摸索的經驗結晶。

  讀後,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着,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

  到底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覺得我也是"兇手"之一。反思一下自己吧!總是心裡想着要把學生們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他們要寬容、大度、理解、尊重,想和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可是一遇到事就心口不一,特別是一些問題學生不認真完成作業或是上課不聽話,再或者不遵守紀律時,我總不能靜下心來和他們交談。特別是今天,我講完are 和not以及is和not的縮寫形式后,讓同學們開始練習做題,劉瑞琪同學上課也沒搗亂,提問也會說方法,結果我轉到她位置上時發現她錯了好幾個,書上還寫寫畫畫弄得很臟,我一看就火冒三丈說:"剛剛講過,你看你是怎麼做的?錯完了。女孩子自尊心強,當時她就掉淚了,我一說她就越發緊張,最後寫上去還是錯。我又說不是跟下面那個題答案一樣嗎?比着葫蘆畫個瓢都不會,老師真拿你沒辦法?"

  一下課我就想:我今天怎麼了?難道訓斥一頓她就會了嗎?肯定不是,相反這樣我不僅沒教會她知識,反而只會使她和老師之間的的隔閡更大,她越怕老師就會對這科目失去興趣,差生就會這樣被我製造出來了……我不敢再往下想。

  整理一下心情,明天一定去和她道個歉,我應該把對王玉婷、王浩寧、董毅浩的耐心用在每一個四一班成員的身上,他們幾個程度非常差,可是我上課總是看到一點進步就鼓勵表揚,並且給他們以及他們的小老師加分,以至於他們從原來的不會讀到現在的熟讀甚至會背,成績也提高20多分,由此可見,表揚的力量誘惑力多大啊!一個產品報廢了還可以重做,一個人的一生是不能經歷這樣的過程的。我應該把幸福還給孩子們,不能因為我的一句話而使孩子們的心靈受到傷害,將來成為一個"廢品".要時刻用愛心關注孩子們的成長。這讓我想到,要做一個合格的菜農,首先,要給菜苗生長空間: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時候就一定要出現在它的面前。在關注與放手之間把握分寸,這就是種菜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秘密

  還給孩子本應有的幸福,呵護與珍愛幸福童年,實在是教育的根本職責。教育的難點不在於有沒有現成的方法,而是在眾多的方法中選擇出"只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講:葯無貴賤,醫病者良;法無高下,契機者貴,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李躍兒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是"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教育者(教師、家長)是造鞋人,只有他們了解了孩子腳的大小、形狀、特點,造出合適的鞋,孩子才會感到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二)

  讀書,是人生的一個樂趣,讀一本好書,更是樂趣中的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讓人產生幸福的好書。

  這本書的作者李躍兒是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她的書里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實例,每一個在她筆下的受傳統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讓人勾勒出來,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當方法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可憐或可悲的命運沉重的令人窒息,要麼淪為殺人犯,要麼精神不正常、要麼自閉、要麼自虐,他們本是像花朵一樣的孩子,本來應該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憐的孩子,為了成為爸爸媽媽心中想要得"人才",不僅搭上了自己本應快樂的童年,還要承受心靈扭曲而成人後的種種苦惱。

  我看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一章,當我看完幾篇以後,給我的感悟很深,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着,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例如:當一位老師上課的題目是"我的幸福".她說:"同學們,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家人當寶貝,每個人周圍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愛着我們;再物質上,我們要什麼就有什麼;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還可以旅遊——那麼,在這樣的生活狀態里,我們一定感到很幸福了。話音未落,孩子們呢齊聲回答:老師——我們不幸福。這麼一問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舉起手來,其中一個10歲的男孩,在文化課學習方面是年級第一,他站起來說:"老師,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覺。"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們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們說的全是真話。孩子的幸福其實就像能夠調出所有顏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給了他們一種或者兩種,他們挑不出幸福的顏色,他們的幸福被人拿走了。孩子們在小學已經減負,老師布置的作業不多,孩子們應該有足夠的業餘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長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孩子無限制地報興趣班,無限制地為孩子購買複習資料,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樣孩子們當然感覺不到幸福。

  李躍兒老師歸納的三類做好一個好媽媽: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佔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製造。

  當我看到這樣的案例:一位母親給10歲的兒子洗腳,兒子把腳盆打翻了,母親大發雷霆罵了一番;一個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腳,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煩意亂的結果。這樣媽媽在孩子眼中,幾分鐘前是慈母,給兒子洗腳;而幾分鐘后就變成了凶神,愛與恨的轉瞬轉換肯定會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麼能承受得了呢?究竟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顯而易見了!我們大人們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給孩子灌輸更多的知識,讓孩子處處"優秀",至於這樣做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孩子幸不幸福,他們卻很少考慮。

  最後,我只想說,教育與愛育的最大差別就在於: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而愛育則是平等自由的。居高臨下通常會壓抑、束縛、甚至會扼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平等自由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朋友們,《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還給孩子吧!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三)

  讀着這本書,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着,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李躍兒是一個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升華生活的人,所以她的書里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實例。我是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沒有讀到這本書之前,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可是,讀完這本書後,我汗顏了!我離一個好老師的標準太遠了。

  翻閱時,我不禁萌生了絲絲酸楚和歉意,因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剝奪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無助、恐懼、孤獨、憤怒。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狀態!

  那麼,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似乎都應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給予孩子幸福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但必須要清楚"幸福的根源",這絕非是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引用周弘老師的一句話,我們只有"用心賞識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啟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一開始是沒有稜角的,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這張白紙上按照自己的意願畫上一個方框后,從此它就成了一個永恆的矩形,這時,除了在方框中發揮定格的形態外,再也沒有其他發揮的餘地了。這是教育的失敗!只有當孩子心境未定格時,才是教育的最好時機。我們應該將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拉成平行線,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麼、想什麼,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孩子才能獲得有益的發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另外,她也告訴我們:要使孩子幸福,我們不僅要對孩子有愛心、責任感,更要使這份愛心充滿智慧。所以我們首先要糾正自己的錯誤觀念,要學習正確的教育方法和行為,學會"等待孩子".書的作者李躍兒在發現自己的錯誤教育行為時,她不惜花幾年時間等待孩子自然發展,還孩子童真。其實這也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非常欠缺的。很多時候,當我們發現了孩子的"錯誤"時,我們往往會採取這幾種方式:大聲呵斥指責批評、立即上前加以制止、親身上去幫助完成,我們缺少了耐心和對孩子的信心,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等待".

  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也並非易事。在平時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煩惱之事,難免會有不如意或心情差的時候,當看到孩子鬧事鬧情緒時,有時就會發脾氣。這是一個弊端,我們每個老師都得改。周弘老師有句話講得好:"當你改變不了社會,你就學會改變自己。"孩子的任性、頑皮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我們改變自己,自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

  我們與孩子都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同一個空間,就如盒子里的兩個肥皂泡,當一方壓力大時,另一方就會不攻而破,只要我們能夠細心琢磨孩子的心態,順着孩子的意願,善意引導,用心去賞識孩子的對與錯,走進孩子的心靈,正確引導孩子逐步走向成熟,才能使孩子能夠在複雜的社會中以不變應萬變,茁壯幸福地成長!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時就像在一面光潔的鏡子前觀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使我的靈魂受到洗禮。雖然距她的教育觀點還差得很遠很遠,但是,我會向著"愛自己的學生,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的方向去努力。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 標籤:做懂孩子的父母 春晚觀后感 當幸福來敲門 教人幸福地生活 培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