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 爸爸回答他 "我有錢,你沒有。有個中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 爸爸回答他 "我家有很多錢,等我死了,這些將來都是你的。
分享一個故事,可以更好了解中西方在對待孩子教育上的差異。
去年暑假,一個中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澳洲伯斯的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瑪麗照顧一下,瑪麗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由此開始。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他委託我照顧你。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我們之間是平等的。你13歲了,已經具備基本生活能力了,從明天開始,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起床后,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總之,你要盡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着眼睛聽着這位不許自己叫她阿姨,堅持要他直呼其名(瑪麗)的一番言語,心中肯定是有所觸動的。因為在北京的家裡,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
當瑪麗說完,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他說:“聽明白了。”
是啊,這個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經13歲,是個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的爸爸媽媽對瑪麗佩服得五體投地。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讓我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中國的父母太寵愛、溺愛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給孩子,總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輩子的也幫他們準備好,完全忽視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選擇。
中國的父母,再不改變教育方法,若干年後,中國的寶寶只配給美國的寶寶打工,你信不?
中國的父母對待孩子的共性:過分的溺愛、頻繁的干預、過度的保護,導致了我們的孩子無情和無能。複印機式的教育消耗着孩子們的精力,限制了孩子們的追求。
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扼殺天性和本性,就是扼殺成長的活力和動力,如此的教育能培養出創造性的人才嗎?
不一樣的教育決定不一樣的結果,未來的主宰屬於什麼樣的人群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而我們的教育則是在為他人輸送打工仔,優秀點的充其量也就是個高級打工仔。
很多父母糾結於國家的教育體制,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巨大作用。換言之,就是中國的父母在逃避自己對孩子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或者說:教育方法應用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