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教師成長讀後感1000字

教師成長讀後感1000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教師成長讀後感1000字

  篇一:教師成長讀後感

  何蔭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細心品讀《教師成長》,對其中涉及教師的課程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人格魅力與促進自身成長的行動研究內容不僅有所了解,有些見解猶如溫度計悄然升溫。

  曾有6年之久沒當班主任的我,又重返班主任的崗位,在這之前我一直擔憂"我還能當好一個班主任嗎"這個念頭不時困擾着我。雖然一年的時間很快過去,然而對自身的班主任工作還是深感不足、不滿,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感受強烈籠罩着我,問題出在哪裡呢?

  通過對第三章教師的管理智慧的閱讀,我有了新的啟發,特別是拓展閱讀部分,《制度比人性和政府更重要》這篇文章中,而對難以改善人性的利己私人船主,而降低運送罪犯的死亡率,靠道德說教和政府干預都行不通時,採用一種簡單有效的激勵機制:按下船時實際到達澳州的罪犯人數付費。引導人的行為有三種方法,儘管制度也會引起不合意的結果,但與道德說教和政府干預,兩種方法相比,還是最有效的,這正是經濟學家重視制度的原因。

  當然,制度也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改善和完善。同時,在領導之薈萃中有一篇小文章《一個浙江商人的22條商規》,談商人為自己量身定製的商規有:1、《新聞聯播》就是"天氣預報",要想把握經濟命脈,必須關注教育;2、不要迷信合同和承諾;3、做一個守信的商人……22、給自己留條後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一個商人尚須制定商規,更何況是一個班級呢?

  因而,在下學期的班級管理中,應根據實際情況,特別是在上半年中常出現的問題,如值日生遲到、偷懶,個別同學作業未認真完成等,讓全班學生共同制定班訓和各項規章制度,形成詳盡的《班規班紀》、《衛生公約》等管理條文。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建立新學期領導班子,對學生進行法制觀念和民主意識教育和實踐,把班級管理權力交到學生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自理、自治"的管理方法,培養學生和各種組織能力,便班級管理沿着一條良性、理性的軌道發展。

  首先,發揮人的管理機制,班級管理實際是人管人的工作,選舉一批有戰鬥力的管理者,有助於班級工作的開展,班級工作一般比較繁雜、瑣碎,為避免工作雜而不亂,可在"民選"的基礎上產生班幹部隊伍,再將工作分工細化,如每天分別安排紀律班長、衛生監督員主管日常工作,並成立板報宣傳小組、學習興趣小組、文體活動小組,使每一道崗位都有人在崗,使每方面工作做得更細緻,更有針對性。指導各個小組制定相應的公約,實行獎懲激勵機制,提高工作力度。

  其次,實行人文管理,班級是一個大家庭,這一個"家"是否團結和諧,取決於家中的每一個分子,要使每個學生都意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關心班級中一事一物,自覺遵守班級制度並非易事。其實,學生生活在一個集體中,難免磕磕碰碰,矛盾重生,而理解信任是消除人與人之間隔閡和懼怕的"靈丹妙藥".班主任只有理解信任學生,才能與他們更好地溝通,學生之間只有理解信任,才能掃除陰霾和睦友愛。下學期,班裡又轉入一位新生,來自銅陵,這位學生說話帶有濃厚的地方腔,很多學生經常稱他"城關仔",有一次,他與鑫鬧矛盾,一時委屈的他口不擇言:"他們都欺負我。"我聽了有些納悶,何出此言,在班上"議言堂"中,才了解了根本原因,其實是一場"外號風波".學生從討論中也明白不能隨便給他人取外號,學會講話文明的道理。因此,當班級問題時,讓學生感同身受,分析解決矛盾,消除不滿情緒,才能使學生團結一致,增進學生的了解和友誼,並熱愛自己班級。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不僅要進行學科教學改革,而且新教育管理模式與之配套,使之相輔相成,在法制社會的今天,更需要有法有理一班級管理制度,樹立學生平等、民主、服務、創新、反思意識,使班級管理向新的成功。

  篇二:教師成長讀後感

  看劉良華老師的《教師成長》已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繼續教育培訓中迫不得已讀的,這次我是真心沉下心來讀的,它的每段話每一行字……

  讀了《教師成長》我一直在反思我的成長,我是2000年畢業於一所師範院校,從此就進入了教育行業,已經歷經了十年,要問我十年中我究竟獲得了什麼,我真的不知道,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沒有深入的思考我從事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也許這只是一個職業——生存的保障?

  曾看到一篇文章" 教俠、教奴、教痞,三大類,你屬哪類?",它把教師分為三類:教俠、教奴、教痞。具體來說,教俠,就是教師中的俠客,這類人數不多,但他們特立獨行,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準則,不為流行的東西所左右,不盲從各級政府的教育督導,也不死信教材; 教奴,就是完全忠實於現行不合理教育制度而無怨無悔地推行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這種人佔了老師人數的絕大多數,他們任勞任怨,勤懇工作,他們工作的所有目的和意義,就在於讓領導肯定,讓學生們考高分,他們沒有想過我們的教育是否有問題,我們的孩子是否越來越病態,他們全部的熱情來自於一個月的工資和領導給予的精神獎勵,他們忠實於教育法規教育制度,他們從不懷疑;教痞,就是老師中的混混。教師是一碗良心飯,眾所周知。這類人雖不是大多數,但也為數不少,他們沒有工作目標沒有工作理想,更沒有事業心。有課他們就來上,沒有課就走人,如果強調坐班,他就坐在辦公室里聊天或者找個理由溜之大吉。他們對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是懂非懂,或者說他們也不願意懂,下班後主要的工作就是麻將,賭博,買碼,或者其它讓人心身疲憊的活兒,他們從不看專業書籍,除了看一些娛樂書籍,女人一般議論衣服,男人一般議論喝酒和洗頭洗腳。在辦公室里與教學有關的共同話題就是那個學生是個豬,那個學生是個笨蛋。我在想我到底屬於哪類?或者是介於他們中間,邊緣化,曾混過,也忠過,更俠過,當然,那不是我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回首我的十年從教歷程,似乎也有如禪師般的感悟:從教之初,"愛很簡單";教有所累,"想說愛你不容易" ;教有所悟,"因為愛所以愛".當自己真正(內心)走進教師這個行業,你會發現,它真的不容易,教育是什麼?其實是良心、責任。世界上有很多讚美教師的語言,但真正你去落實這些語言時,你會發現它不是簡單的幾個字。"愛"即教育,沒有愛不要談教育。所以真正理解愛並不容易,也就會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的感慨。

  學習,我覺得做教師不學習是非常荒唐的,教學生學習自己不學習,那不是教師,那麼怎樣學習,學什麼擺在教師的面前。我們以前經常講,要向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不行了,自己需要常流常新的自來水,水在哪?閱讀!閱讀一些教育專著,《教師成長》給我很大啟發,我找出壓在書櫃后的教育著作,我下載了一些教育電影,我到書店尋找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我要學習,我要成長,為自己,為學生,為教育。把教育從職業轉向事業,把自己從專職走向專業和專家,成為一個學習型教師,這也許《教師成長》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喚起我的渴望和追求,明確我人生的方向。

  篇三:《教師成長》讀後感

  初讀本課程,只是為了掛時間。每天忙忙碌碌,哪有心思看書,而且長時間盯着電腦備課、做課件,頸椎酸痛。

  有一天,突然有點閑情,仔細看了幾行,便覺得饒有興趣,不由慢慢讀下去,豁然開朗,相見恨晚,覺得引人入勝,頗有收穫,不僅自己看,還要求老公一起學習其中的道理。

  一是課程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其實內容並不多,但引發的思考多,內涵豐富。不像有些專業課程,拖沓冗長,深奧難懂,讀了後面的,又忘了前面的。這正證實了本課程自己的教育理念之一:引發學生自主學習,快樂成長。

  二是課程結構合理,框架明顯,枝節有序,讓人一目了然。這又正應驗了本課程的另一教育理念:學習就是認地圖。學習者先弄清楚自己的立足點或出發點,最好先學習"主幹道",再去學習"分支"和"分岔"的街道。這就是"整體學習"和"掌握知識結構".本課程善於抓住主幹,理清結構,把握整體。

  三是豐富的視頻資料,讓我親臨各級講座現場,感受大師們研究教育、發表作品、探討教育的魅力。累的時候,聽聽講座,品味其中的詼諧幽默和內在涵義,確實是一種享受。

  最喜歡課程中的案例,選材貼切,形式多樣,引經據典,短小有趣。每一則案例都隱含着一個深刻的道理,讓我在閱讀故事中自然領悟課程要義,印象深刻。編者也一定是廣泛閱讀,深刻感悟,視野開闊,頗有研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幾個案例。

  一是關於"教師的氣質"的案例。沒有必要挑剔教師的長相,但是,教師應該有某種職業尊嚴感和內在的精神氣質。按照林肯的說法,一個人在四十歲之後,就該對自己的長相負責。沒錯,長相不由我們決定,但氣質可由我們自己改變。作為教師,應該具備一種高雅、睿智、親和、自信的氣質,這樣去感染學生,學生也會覺得是一種享受。而這種氣質不是與生俱來或想有就有的。它是長期的知識學習、心態調理、人際協調、休養陶冶而來的。

  二是關於"父親的腳後跟"的案例。"如果父親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許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後,便要我帶路,他在後頭寧可隨我多走一點冤枉路,一邊加以修正。其後並畫圖比較近路與遠路,如此我不只會熟悉家城之間的路徑,城東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過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親跑腿辦事。"小故事折射大道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多少這樣的父親式的老師,走在前頭,一味要學生"尾隨".教學的終極追求是讓學生學會自學,並由此擺脫對教師的依附。只有自主學習或主動學習,才算是真正的學習。只有當學生形成了自主學習或主動學習的習慣之後,學生才真正"成人",真正成為有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的人。這是多麼深刻的道理,我應該多引導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爭取成為最最上乘的老師。

  三是關於"期待效應"的案例。當我們被期待,被賞識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如此重要,會充滿信心和鬥志。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是渴望得到賞識".真是很透徹。欣慰的是,我平時做得較好。哪怕其他老師都不喜歡的學生,我都對其包含期待和欣賞。我常常對學生說:"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傑作!"我還常常對那些讓人頭痛的調皮鬼說:"我對你充滿希望!"我甚至假裝不知道他們乾的壞事,旁敲側擊地指出類似的不足。真的奏效。這些學生不僅尊敬我,而且樂於接受我的意見,最終他們大多數都不會辜負我的期望。我的宗旨是:決不放棄任何學生。只要有希望,就會有出路。

  還有很多有意義的案例,如 "曹操同袁紹的差別"、崔永元的《不過如此》、顧泠沅老師的"效果回授"、占魁學校的導師制,以及學習就是學走路、認地圖、學習要像玩遊戲等等,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大開眼界。

  很久沒有這種感覺:覺得自己像久旱的大地,如此渴望知識的滋潤,如此暢享知識的甘露。每一章,每一節,循序漸進,不斷成長,享受閱讀的快樂!

  非常贊同課程中的觀點,覺得更多的老師需要認真學習和領悟其中豐富的專業知識、深刻的思想教育、先進的教育理念。

  反思自己,在忙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有很多做得很好的地方,也有很多尚且不足。比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確實想得到,做不到。常常擔心學生這不懂那不懂,聽寫單詞都必須親臨,生怕課代表報不標準或選詞選句不當;課堂上也總是在趕進度,生怕學生走的彎路過多,耽誤我的進度。學生沒有出錯的空間,必須在我正確的"指引"下迅速前進,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現在看來我是多麼不放心,簡直比"父親的腳後跟"里的"父親"還落後,他是讓孩子"跟"着走,而我簡直是"牽"着走。我必須努力改變我的"包辦制",給學生更多自主和自由的空間。此外,在教師的行動研究方面,我也還做得很不夠。常常以工作太忙為由而忽視自己的學習,研究和發表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就是盲目走路,忘了抬頭看路。

  學了本課程,初步領悟了作為教師,我應該要具備的課程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及人格魅力,知道如何成為快樂的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最重要的是讓我再次充電,感悟到學習的快樂和成長的需要,感悟到學無止境的真正含義。當然必須結合實際,在實踐中應用、摸索,反饋和矯正。不再盲目趕路,而是抬頭看路。讓我們一起在繼續教育中充實自我,在學習和實踐中快樂成長。

  篇四:教師成長讀後感

  在與學生共同閱讀、成長的日子裡,我閱讀了劉良華教授的《教師成長》,然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確切地說,我從未如此認真地閱讀過任何一本教育書籍,但是這本書的許多案例深深地吸引着我,如《死亡詩社》、《父親的腳後跟》、《學生哭喊着衝出教室》、《愛心與教育》、《賜予我控制感吧》等等。我無法用我笨拙的語言來表達出我內心的感受,但卻被書中的幾句話真切地打動着。

  一、"差的教師各有各的差,而好的教師幾乎有一個共同的好,即這樣的老師絕不會‘照本宣科’".

  "新課程"有一個流行的課程口號:"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一個優秀的教學工作者首先是一個"調整教材"、"補充教材"或"重新開發教材"的人,其中包含了"吃透、利用教材"、"補充教材"和"更新教材".我們應該學會用"減法"和"加法"的態度對待教材,努力在學生"吃不了"和"吃不飽"之間作合理地取捨、安排。這也是劉良華教授所講的教師的課程智慧。

  二、"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教育是什麼,我們的教育又為了什麼?

  在1992年舉行的中日孩子夏令營活動中,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大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孫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車……一次短短的夏令營,暴露出中國孩子太多太多的弱點,我們的愛心表現為讓孩子免受苦,殊不知,過多的呵護只能使他們失去生存能力。我們必須鼓勵孩子坦然去承受困苦,學習在各種艱難環境中生存的本領,否則,他們就不僅不可能有自己強勁的翅膀,甚至可能在一旦失去護翼時中途夭折。我們的教學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總是過多地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一味地要學生"尾隨",有時甚至是將學生"背着走"的。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採用要學生"帶路走"的趕牛教法,只要我們指明方向,教給方法,因為我們的"教"是為了達到最終的"不需要教",是為了引起學生的主動學習。

  三、"愛,不等於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沒有愛".

  到目前為止,班主任管理領域出現了三個極具代表色彩的"民間英雄",一個是"自我管理"與"制度管理"為核心理念的魏書生;一個是愛學生出了名的李鎮西;另一個則是"與學生鬥智斗勇"的萬瑋。不管是哪一位老師的哪一種教育管理方式,我認為都少不了一個"愛"字。也許有人會提出異議:"有的學生實在太調皮,光靠愛心根本管不住呀!"對此,李鎮西老師說:"愛不等於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沒有愛。"教師愛學生是一種具有活力的"酶",它通過遷移、轉化在學生心靈上發生作用,學生得不到師愛,往往產生焦慮,防衛心理,或是形成攻擊性格以致對社會疏遠,懷有敵意。李鎮西老師認為,愛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他提出了"民主教育".他是這樣做的,他把自己與學生放在一起,一起制定班規,一起執行班規,接受班規的約束……這,也許是我們探索 的另一片領域。

  四、"渴望賞識是人性的弱點,也是人性的優點".

  有人說,"被賞識是人內心最深處的一種需求,當賞識的信號傳入大腦以後,體內會產生興奮細胞,使人體處在一種超過正常水平的狀態,如果長此以往,就會使被賞識者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因而作為教師,學會賞識要比學會一種教法更容易挖掘出學生的潛能。賞識就是牽着孩子們的手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別把他們的手拋開,也別把自己的手別在身後,賞識是孩子眼中的一熄星火,溫暖的卻是他們的一生。

  老師們,我們一直在教育的陣地上摸爬滾打,我們都知道,當環境已經變成客觀事實,我們不應該成為環境的挫敗者,而應主動地去改變環境。最後,我想用書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對命運的過早抱怨或者詛咒其實是衰老的表徵,真正的強者是不抱怨的。命運把他扔到天空,他就做鷹;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把他扔到大海,他就做鯊。"



教師成長讀後感1000字 標籤:100個品德故事 春晚觀后感 給教師的建議 實習教師 教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