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騰訊傳讀後感

騰訊傳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騰訊傳讀後感(一):原來騰訊是這樣成長的

  ■ 詹潤演/文

  這兩天,我一直在很認真地看我愛人幫我提前搶購限量版的《騰訊傳》。看完之後,它給我的一個感嘆便是:原來平凡而又非凡的騰訊是這樣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的。

  一、"騰訊"是怎麼誕生的

  騰訊的破蛋之日很特殊,他們把它確定為1998年11月11日,即每年的"光棍節"就是騰訊的生日。中文名取名為"騰訊",很多人以為"騰"是因為馬化騰,而其實當時在去工商局註冊時取了五個名字,"騰訊"是第五個,前面的都被人註冊了。英文名為"Tencent",把它拆開來就是"TenCent"可以翻譯成十分錢、十分美分等,總之跟錢有關係。所以,吳曉波在《騰訊傳》中說:"他命里註定要這麼賺錢。"

  二、"騰訊"的創始團隊

  在初創的時候,騰訊有5位創始人,而其中3位是馬化騰的中學同學和大學同學。

  馬化騰年少的時候愛好天文,初三時看見過哈雷彗星,是個"羞澀文靜"的少年。高中的時候,班主任老師說他是一個很認真的乖學生,和同學關係很好,也沒有曠過一次課。在深圳大學上大學時,他也沒當什麼學生幹部,但是他是一個大學機房裡編寫病毒程序的高手。所以,在他的老師和同學的印象中是屬於"打死你,我也不相信"他會成為企業家的人。

  他的另外三位同學可以說與他是很好的創業搭配。

  後來成為騰訊的首席技術官(CTO)的張志東是馬化騰的技術型搭檔。據騰訊人說,張志東未必是全中國程序開發最好的人,但他絕對是全中國最有產品意識的人。

  陳一丹是馬化騰的初、高中同學,大學學的是化學專業,碩士讀的是法律專業,所以他負責的是騰訊公司里的法務、行政方面的工作。

  許晨曄和馬化騰是初中、高中和大學同學,而且大學還住在同一個宿舍,可以說是"鐵哥們"了,他後來管理騰訊的公共事務。

  但是,他們那時還缺乏一個會做銷售的人,於是就找了曾李青來做開拓市場這一方面。

  就這5個人,他們湊夠50萬元就在在深圳華強北賽格科技創業園裡開始了創業之旅。

  三、"騰訊"的發展簡史

  1998年,騰訊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是做"無線網絡尋呼系統".但是,在這個時候,尋呼機快要沒落了,因為手機即將普及。所以,騰訊的第一個項目以失敗告終。在這本書里,吳曉波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創業一定要找一部上升的電梯,你想要拯救一個沒落的行業,肯定會成為一個殉葬者。

  1999年2月10日,騰訊發布了OICQ(QQ的前身)。他們當時認為3年內OICQ的極限用戶是10萬人,但是到了1999年底,它的用戶就已經達到了幾千萬。但是,最糟糕的地方在於不知道怎麼用它來賺錢,只是"先養着".

  2000年4月和5月份,騰訊得到了IDG和盈科(李嘉誠的二公子李澤楷)的投資。5月份,股災到了,馬化騰又沒錢了。11月份,騰訊正式推出QQ.

  2001年2月份QQ用戶註冊收費;5月份,QQ的用戶數為1億左右。6月份,盈科因收購香港電訊舉債過多,不得不將全數20%股份售予MIH,套現1260萬美元。IDG出讓12.8%的股份,保留了7.2%,後來在騰訊上市之前也基本出完了。這可能也成了這兩家投資人一生中最大的痛之一。6月份,因"移動夢網"業務順利開展,騰訊在財務報表上第一次實現單月盈虧平衡。到年底,騰訊實現營業額近5000萬元,凈利潤超過1000萬元。

  2002年,騰訊推出QQ群聊功能,Q幣的誕生。3月份推出"QQ行靚號地帶";

  2003年,騰訊QQ秀上線(騰訊營收的爆發點),騰訊網上線,推出QQ遊戲平台。6月份,QQ重回免費之路。

  2004年,騰訊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推出騰訊網迷你網頁。

  2005年,QQ戰勝MSN,重新定義及時通信,推出QQ空間、QQ寵物、《QQ堂》及《QQ幻想》。

  2006年,騰訊推出財付通,推出超級QQ和手機QQ.

  2007年,成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

  2008年,騰訊遊戲推出中國版的《穿越火線》和《地下城與勇士》上線,騰訊網推出QQ校友網,騰訊為5·12汶川地震網絡捐款超2000萬元。

  2009年,"開心農場"上線。

  2010年,3Q大戰(360和QQ),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平台捐款總額突破1億元,騰訊微博上線。

  2011年,1月份推出"微信",4月份推出騰訊視頻,騰訊遊戲在國內遊戲市場上穩居第一,投資Riot Games大多數股權。

  2012年,微信推出朋友圈、微信公眾平台,微信和WeChat總註冊賬戶數突破2億,戰略投資Epic Games、Kakao,騰訊提出"泛娛樂戰略".

  2013年,騰訊提出"連接一切"和"互聯網+"新主張,微信推出微信支付、微信遊戲中心,騰訊遊戲開啟手游時代,戰略入股搜狗、滴滴打車。

  2014年,微信紅包誕生,QQ最高同時在線賬戶數突破2億,推出"泛娛樂化"的"2.0版本",與京東、大眾點評、58同城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微眾銀行獲批准籌建民營銀行,推出騰訊理財通。

  2015年,提出未來專註做兩件事——連接與內容,騰訊網推出天天快報上線,成立企鵝影業、騰訊影業、閱文集團,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提出"互聯網+公益"、"益行家運動捐步"上線、發起首個"99公益日".

  2016年,QQ月活躍賬戶數達8.77億,微信和WeChat合併、微信月活躍賬戶數達8.46億,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網絡平台歷史捐款總額達15.46億元,收購Supercell.

  2016年9月5日,騰訊股價達209.40港元。(不僅領先於阿里巴巴集團,也首度超過中國移動,力壓工商銀行、中國石油等老牌國字頭公司,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四、騰訊成長中的幾個關鍵期

  在我了解完騰訊這艘巨輪的歷史后,我個人認為它有幾個關鍵的"拐點":

  1.生長期:從1998年年底創業到1999年年底,騰訊公司總共完成了100萬元的營業收入。但是,騰訊團隊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苦戰,主營業務擱淺,資金入不敷出,因"供血量"不足而奄奄一息。在這個時候,騰訊遇上了OICQ.

  2.生死期:1999年11月,騰訊公司賬上只剩下1萬元現金,公司包括馬化騰在內所有人員月薪減半,只夠填飽肚子。馬化騰開價300萬元,想把騰訊賣掉,而來談的人最多出到60萬元,沒賣出去。熬到2000年4月和5月,騰訊得到了IDG和盈科先後注資投資,各持20%的股份。

  3.逆轉期:2000年到2005年,隨着"移動夢網"業務的展開,騰訊的90%以上的收入來自中國移動。在2002年,騰訊年凈利潤就超過了1000萬元。

  4.增長期:2005年,騰訊模仿了韓國的產品推出了QQ空間,而QQ秀和QQ空間則是騰訊2003年以後獲得自主盈利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環。

  5.流油期:2008年,騰訊遊戲的元年。在所有的產品里,騰訊最賺錢的是遊戲。(在2016年騰訊公布的上半年財報顯示中,騰訊的營收為350億元人民幣,其中170億元來自遊戲,佔50%左右。)

  6.失手期:2009年9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線,騰訊微博於2010年5月份上線,比新浪微博遲了整整8個月,已經晚了。

  7.痛苦期:2010年年底到2011年初,騰訊遭受了非常大的壓力。

  2010年7月,《計算機世界》雜誌發表了一篇《"狗日的"騰訊》,使得騰訊在最賺錢的時候遭遇了最大的一次輿論攻擊,把騰訊推到了很危險的境地。

  2010年9月,騰訊與360進行了一場白刃戰(360首先發布了360隱私保護器,說QQ偷看你的隱私),被稱為"3Q大戰",據說也是PC端的最後一仗。然而,這一仗使騰訊受到很大的教訓,而360則是最大的獲益者,第二年3月份360就在納斯達克上市了,後面有人總結說騰訊是"贏了官司,輸了輿論".

  8.主導期:2011年年初的時候,馬化騰正處在職業生涯中最焦慮和兇險的時刻。因為3Q大戰讓他身心疲憊,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產品信仰",然而就在這一年的1月21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站台票"——"微信"在騰訊里誕生。從2011年到今天,它已然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中的巨頭。

  五、總結

  如果我們把騰訊想象成一個人的話,那麼"騰訊"這個名字在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的腦海里是個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熟悉的名字。它和我們一樣,有成長中的喜悅和成長中的痛苦,甚至也有差點被"拋棄"和"生命危險"的時候,但是,它總算在歷史的巨浪淘沙中活了過來。

  如果我們把騰訊比喻成一艘叫做"騰訊號"航空母艦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向艦長馬化騰和這個團隊有什麼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嗎?我個人認為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有以下這幾個方面:

  1.模仿不可恥,創新方為榮。騰訊早期的產品幾乎都是從模仿中不斷革新和優化中成長的。

  2.產品是第一,體驗乃為先。馬化騰就是產品設計的領導者和騰訊的首席體驗官。

  3.善破原規則,擅建新秩序。2011年的馬化騰就開始學習這樣的能力。

  4.革新舊產品,開拓新邊疆。QQ是一直是騰訊的主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QQ≈騰訊",而且十幾年來一直在革新中保持實力,而在失去"微博"后,卻繼續開拓,最終贏於"微信".

  5.努力是根本,運氣輔佐之。商業的成敗,往往主要在於是否堅持和努力,在關鍵時刻捉住了運氣的狐狸尾巴,最後逆襲成功。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愛人讓我提前看到了吳曉波老師這本打造了5年的著作——《騰訊傳》。

  同時,我也感謝吳曉波老師讓我們能較清晰地了解一個"中國互聯網公司進化論".

  讀書文化推廣者 詹潤演

  2016年12月15日

  騰訊傳讀後感(二):中國互聯網的霸主

  題外話

  自從3Q大戰之後,我就很少上QQ和微信了,用了MSN,飛信,易信,來往,支付寶等,盡量躲開騰訊,我不想把我的朋友聯繫都綁在騰訊上,擔心哪天狗日的又讓我來一次艱難的選擇,一直到現在。但是同學/朋友/同事都在用,無奈之下還是要用,既然離不開這狗日的,就看看它的傳記吧。

  再說一下我開始接觸QQ,高中時,剛開始玩QQ,有多個5位的號碼,可惜後來全都忘記密碼或被人盜取了。今年一看市場標價,5位號的QQ一個能賣到幾萬塊,那個後悔啊

  正文

  我們這代人,就是在騰訊的陪伴下,一步一步成長,一步一步成熟,一步一步走向互聯網時代。吳曉波的《騰訊傳》讓我回想起了過去很多事情,又產生了很多新想法。

  在路上找到自己定位

  騰訊公司剛成立的時候,馬化騰等人是想做尋呼機相關的互聯互通產業,公司成立后,才開始模仿ICQ出了OICQ.其實這樣的案例絕不在少數,比如周杰倫在北大百年講堂做的演講裡面說,他剛開始是給吳宗憲寫歌,後來自己開始唱歌,當時以小天王出道,一夜間把《蝸牛》和《世界末日》唱紅大江南北。不過一直到出了《東風破》,以及後面的《菊花台》和《千里之外》,他才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定位—中國風。

  IBM更是如此,開始是幫助美國政府清點人口的做打孔機的,1940年代研發出巨型機器埃尼阿克,到1980年代的微機直到後來的以服務為核心(1990年代及以後)。

  狹路相逢要敢於亮劍

  有人說,騰訊只不過是趕上了這股互聯網大潮才脫穎而出的。這話不對。同時期的好公司也很多,類似的公司也不少,無論是什麼TICQ還是MSN,都沒有最終堅持下去取得最終的勝利。騰訊的成長史就是一部作戰史,QQ跟MSN開戰,3Q大戰,QQ跟盛大開戰,QQ跟網易開戰,狹路相逢必須敢於亮劍。阿里又何嘗不是呢?一直在跟Ebay易趣作戰,直到最終的勝利。百度相對好受一些,谷歌自從被趕出國門,百度基本就是唯我獨尊。不過話說回來,百度最大的敵人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內部!君不見莆田系醫院最近又重新歸來!

  所以,與其說是騰訊趕上互聯網大潮,不如說騰訊打贏了一場又一場艱難的戰役而發展到今天的。

  小步快跑,不斷試錯,迅速迭代

  互聯網時代的模式(開發模式和產品模式),都是如此。後來的小米的打法如出一轍,MIUI(小米系統的界面)也是幾乎每周都有新版本更新。這基本成了互聯網時代成功的標配(必要條件)。這個特點再加上及時的對用戶反饋的反饋(聽取客戶建議和意見,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中去),基本就齊了。

  強大的內部競爭機制

  到現在,我也沒有太想明白,一個公司怎麼能忍受像QQ和微信這樣相似的軟件的競爭。當然,首先我必須得承認,我對QQ和微信之間的定位差別認識還不夠。其次,可能的原因是,騰訊真的強大到有足夠的資本去提供如此多的資源讓內部互相競爭,當然競爭的結果就是讓公司更健壯。

  正由於這個強大的基因,騰訊應該在未來10年內,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而使得公司的業績曇花一現。

  利潤區和贏利點

  剛又搜了2016年11月份騰訊的第三季度財報,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1)網絡遊戲收入181.66億人民幣(PC和手機端遊戲);2)社交網絡收入98.08億(虛擬道具和會員訂購等服務);3)廣告收入74.49億人民幣(來自微信朋友圈、移動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廣告);4)品牌展示廣告30.81億人民幣(騰訊新聞);5)支付相關服務和雲服務收入49.64億。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端倪,目前中國互聯網的主要盈利模式,主要來自遊戲、廣告、虛擬道具、支付提成等。這不僅僅是騰訊的核心利潤區,更是整個互聯網的核心盈利區,所以做免費,把市場做大,最終用廣告掙錢,是中國市場活下去的不二法門。

  最後,誰是騰訊的終結者?

  歷史上決定性的戰役就只有有數的幾戰,比如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比如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決定騰訊命運的決定性戰役目前看已經打完了。當然,馬化騰也在問凱文凱利,將來騰訊的對手是誰,會在哪裡?凱文凱利回答說,這是個價值上億美金的問題。他說"在互聯網世界,即將消滅你的那個人,從來不會出現在一份既定的名單中".KK沒說錯,微軟的軟件終結了IBM的微機系統成為霸主,然後又易主給做搜索的谷歌;此後做社交網絡的Facebook又稱雄;做手機的蘋果又王者歸來。

  套用《三體》的話來說,"幹掉你,與你何干?"將來滅掉騰訊的,一定是斜刺里殺出來,以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甚至維度,迅速幹掉騰訊。不要以為騰訊2萬億人民幣(3千多億美金)的市值就很無敵,曾經價值2000多億美金的黑莓瞬間衰落,曾經價值2000億歐元的諾基亞也迅速從華麗的太空滑落,摔得比誰都慘。不是你沒有做錯了什麼,而是你沒有做什麼。

  騰訊傳讀後感(三):金庸封筆,曉波先生何為?

  亦無歡

  三日睡了三個地市,日照歸鄉時選了長途汽車的路徑,窮是一說,主要是想藉著晃晃悠悠的路途,一口氣讀完本書。

  八個鐘頭讀罷《騰訊傳》,吳曉波先生作品,騰訊官方強調此為唯一官方授權認可。

  此文題目把不相干的金庸大師和吳曉波先生硬生生扯在一起,意思應該也表達的明白,雖有辱沒金庸大師之嫌,但我必須明確贅言,我不是在辱沒金庸。

  大師金庸於壯年毅然封筆,硬是讓你尋不出下坡路,吳曉波先生功成名就暢銷書等身也早,於今也是互聯網知識變現翹楚,不過早年的書我不曾看過,唯此《騰訊傳》一本,倒覺得小波先生封筆也不錯。

  泛善可陳也是讀罷了,另待高賢佳作吧。

  假如你對中國互聯網感興趣,也如我一般時常看熱鬧似的找些網上的隻言片語讀,那麼此書七七八八事,你都是知道的,沒什麼新鮮。

  還真是本絮絮叨叨的傳,還真是帶着撇不掉姑且從了的官方立場,吳曉波先生後記中云:每一次創作都是遺憾的藝術,那這次還真是好遺憾,好遺憾,第一個遺憾是創作的遺憾,第二個遺憾是沒看到什麼藝術的遺憾。

  不死掉不好蓋棺定論,人如是,如日中天的各種公司亦如是,給活的風生水起此刻浪在潮頭的公司作傳也的確是不容易。

  巧了,書里劉勝義的話好像也正可以應對所有人面對這個任務的難,"每一次都會有一些人失敗,同時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決的辦法",吳曉波先生肯定是個合適的人選,也是可能成功找到解決遺憾和困難辦法的人,不過於我而言,貌似是失敗了。

  就像我覺得郭敬明先生的作品於我而言是狗屎一樣,只針對作品,不針對人;當我個人認為郭敬明先生明明抄襲卻死不認賬,以對不起期待粉絲這個阿里不達的緣由為借口時,我覺得狗屎就是指他這個人,不是特指他的作品。

  但這分的很清楚,不能亂,一碼歸一碼,如果我嘲笑郭敬明的身高,那就是我狗屎了,但我沒有。

  所以我對吳曉波先生和騰訊公司都是滿懷敬重的,但我仍然覺得《騰訊傳》不好看,甚至不能算是本好書,當然內容再不新穎,再沒有觀點,這好歹是流水賬一般的記錄了眾所周知但還是有些沒上網不關心的人不知道的發展史,再差也比我的同鄉大冰先生的書強。

  如果說《騰訊傳》是不好看,不符合高期待的書的話,那麼郭敬明先生的書就是狗屎,而大冰先生的書連狗屎都不如,這與作者名氣無關,與是否在暢銷榜前十名無關,僅僅與作品有關。

  但我必須承認,我還是劃了21條筆記的,就死使用的騰訊家微信讀書操作的,其中一半是互聯網上大部分可循的小馬哥馬化騰公開的演講內容,小部分同事的觀點,吳曉波先生及其團隊落筆就記了兩處,其中一處就是上文中有關創作遺憾的藝術。

  我不禁卑鄙的設想,假如騰訊是作為一家輝煌的深刻影響中國的互聯網的死掉的公司,吳曉波先生署名的這本《騰訊傳》可能大家熟絡起來更歡快一些。

  不然,還是默不作聲的多,如我一般不知死的少,天天讀大冰和郭敬明的本就不太識字,不埋怨它們不看正經東西。



騰訊傳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