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魯迅作品有感

讀魯迅作品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讀魯迅作品有感

  其一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首《自題小像》是作者寫於1903年,附在剪髮小像后贈予友人的。"靈台"出自《莊子·庚桑楚》中的"不可納於靈台",後由郭象註解為"靈台者,心也。"在這首詩中魯迅將"神矢"—愛神之箭作為比喻民主主義思潮之工具。而"寒星"給人一種寒寂清冷之感,寄意於寒星的意思應是向人民傳遞民主進步思想,然而卻不受重視。由此不難看出在晚清覆滅之際民眾的思想和精神是何其麻木、獃滯!

  由此,我不禁想起魯迅在《藤野先生》中的描寫:"……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這喝彩的人們,何嘗不是我國當年國民懦弱無知的真實寫照?這國民性的缺陷是中國人喝了幾千年墨汁后,精神里生長起的罌粟,這游惰因子散發著懦弱、無知,只會將無數仁人志士推向無謂犧牲的崖邊!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振聾發聵的吶喊劃破長空:"我以我血薦軒轅!" 擲地有聲,它發出的清脆響聲足以觸動任何一個愛國青年的心,更激勵着一個熱血、堅毅、倔強的青年魯迅走進革命的隊列中。

  此時周家已零落不堪:父親猝然離世、二弟尚幼,家境也日薄西山,自己只能外出求學……因父親離世而誘發的系列變故像一座大山壓得魯迅喘不過氣,而作為長房長孫的他只能慘然應對。這使他過早成熟起來,也讓我們可以在文章中捕捉到關於他凄涼童年的細枝末節。像《孔乙己》中那個還不如櫃檯高的小男孩,《父親的病》里為請醫問葯而四處奔走的男孩,最後還要凄慘地喊叫瀕死的父親的名字……這些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生都難以忘懷的傷疤。

  個人的發展方向是與家庭息息相關,且不斷發展變化的 ,無論在他年輕還是年老。 通過這些便可了解魯迅為何文筆犀利,性格倔強而難以相處,這與其缺少雙親關懷及兄弟意見相左的家庭內部矛盾相關,因此,先生能把冷峻的文筆保持一生。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先生一生的寫照,《自題小像》中有魯迅對民主革命的無限期待,也有因眼見現世愚昧而將熱血寄意於自己、並以大無畏精神投身實踐的勇毅。它不長,卻寫出了魯迅的錚錚鐵骨。

  其二

  1922年,北大在蔡元培校長的帶領下,開始了對教育體制的系列改革。在蔡校長"兼容並包"的理念下,北大一改其往日舊官僚貪污納垢的壞風氣,學校開始煥然一新。然而,守舊勢力仍不肯善罷甘休,常常公開挑釁,使校長左右為難,幾近辭職。

  在這新舊思想交替之際,衝突是難免的。然而,卻有一批有新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不畏強權,在啟迪民智的路上踽踽前行。其中最突出、最有鬥爭意識的,就是魯迅先生。

  這一年,恰逢廢除科舉制度十周年,由於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性,導致封建勢力殘存,甚至有捲土重來之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科舉制——這給與中國封建知識分子以美夢和渴望的制度,依舊殘存於民間。

  為"痛打落水狗",魯迅先生拍案而起,撰文《白光》、《孔乙己》等文章,以飽含同情與憤懣的心,將利刃付諸筆端,辛辣地鞭笞着科舉制之弊端,揭示了封建科舉"吃人"之事實,在那些愚昧且抱着‘進京趕考’幻想的落後知識分子的頭上猛澆幾盆冷水,潑醒了他們的春秋大夢。

  比如《白光》里的陳士成很好地啟迪了民眾:‘陳士成看過縣考的榜,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臉色越加變成灰白,從勞乏的紅腫的兩眼裡,發出古怪的閃光。這時他其實早已不看什麼牆上的榜文了,只見有許多烏黑的圓圈,在眼前泛泛地遊走。……他耳邊又確鑿聽到急促的低聲說:"左彎右彎……"他聳然了,傾耳聽時,那聲音卻又提高地複述道:"右彎!"……白光如一柄白團扇,搖搖擺擺地閃起在他房裡了。"也終於在這裡!"……陳士成獅子似的奔到門後邊,伸手去摸鋤頭……’

  這可憐的讀書人真是中了科舉的毒了,然而除了科舉,還有封建迷信毒蛇般盤在那裡。

  陳士成又受到白光指引,跑去"山裡"了。他慘然奔去,眼見所念的大好前程就要到手,然而作者卻給了個陰慘的結局:‘身中面白無須’‘渾身也沒有什麼衣褲’。並無人去看且認領這浮屍。

  小說中有很多類似的篇目,刻畫了許多小人物。而《白光》着重描寫了一個想中舉快要入魔了的瘋癲讀書人,因入仕執念未果而赴死。無疑,這迂腐的讀書人與封建社會無數入仕者一樣,還對科考制度懷揣一絲希望。可是這制度已經腐爛了,如果還食古不化,故步自封,就是堵塞了發展之路。註定要毀滅。

  《吶喊》中常見這樣故事性強、趣味橫生又富有諷刺協和鬥爭性的小說。所以說,魯迅不僅是20世紀最偉大的雜文家、批駁家和鬥士,還是最優秀的小說家。他智慧地將一個個新思想的萌芽灑落在小說這片通俗、廣闊的沃土上,讓廣大民眾以’娛樂’而非‘枯燥’的方式去接受它,傳播開來。並且給民眾以深刻印象。他的‘戰線’在無形中被拉長了。

  儘管魯迅先生是舊官僚家庭出身,但由於聰敏善學,其思想的進步性是遠高於其同一時期的某些安於閑逸的教授的。也得益於緊跟時代潮流的思維 ,思想認知也隨之不斷更新。他那敏銳的天性,犀利的筆觸都是那樣難能可貴,是那個思想變革時期的最強音!

  辜鴻銘曾說過:"我的辮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諸君腦袋裡的辮子,就不是那麼好剪得啦。"如果說是民國政府剪掉了民眾頭上的那根辮子,那麼舊思想的剪辮人非魯迅先生莫屬。《吶喊》等皆為魯迅的名作,其蘊含的進步思想及意義,至今讀來,仍令人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好鋼用在刀刃上。"魯迅窮極一生,完成了作為‘鋼’的使命。他用飽含深意的筆端鑄就的民族魂,將永被被銘記。

  原創作者:孫啟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