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小小說>舊聞舊事>三國人物新事

三國人物新事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崔琰

  一開始,崔琰還是不錯的,在魏王曹操的眼裡還是挺有位置的。魏王不輕易誇獎人,但經常誇獎崔琰。

  魏王見到崔琰的那年,魏王還不是魏王,是丞相。丞相大敗袁紹父子,進了冀州。聽說中原名士崔琰正在城中,便請來相見。

  丞相一見崔琰,心裡就被震了一下子。這崔琰,體態雄偉,眉目疏朗,赤發虯須,不怒自威。丞相暗挑大拇指,崔琰好風度!

  崔琰進來的時候,丞相正跟文武議事呢。丞相高聲說,昨日我查看戶籍,冀州能徵到甲兵三十萬,好消息呀。

  文武說,是的呢,這下我們的軍事力量可大大增加了呀。

  丞相差矣。崔琰的腳跟還沒站穩,就高聲喝喊。崔琰說:今天下分崩,九州離析,百姓連年為戰爭所累,苦不堪言。明公當廣施恩惠,救其於水火之中。為何反而先要徵集甲兵,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呢?

  一席話像放炮似地將在場眾人轟得面容失色,額上沁出汗珠。唯獨丞相哈哈大笑,起身離座,躬身而拜:先生遠見,曹某深為敬佩,我也正有此意,故相試爾!

  然後,丞相左手拍着崔琰的肩膀,右手指着文武說,崔公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聽說他的名字而能清廉,壯士崇尚他的人品能自勵,是你們學習的典範。

  還有什麼說的呢?文武都如風吹蘆葦,伏地稱頌:丞相所言極是,我等向崔琰學習。

  丞相就拜崔琰為別駕從事。崔琰也沒客氣,坦然受命,面無驚恐驕矜之色。自此,崔琰就成了丞相的紅人。

  誰能想到,崔琰也有從天上一下子跌到地下的時候呢。問題出在一個叫楊訓的大臣那裡。

  魏公一心想稱王。楊訓不甘寂寞,覺得是個巴結的好機會。他上表稱頌魏王功高德盛。可能是這篇表章寫得太好了,反而讓人生疑。連魏王也覺得楊訓話裡有話。雖然全篇褒揚之詞,但暗含譏諷之意。魏王很不高興,想問楊訓的罪。崔琰立即表示反對。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表章沒毛病,是你們的心裡有毛病。

  停了一會兒,崔琰見沒人吱聲,就又說了一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崔琰的意思是說,時間會證明楊訓的表章是正確的。但魏王卻理會錯了。魏王認為崔琰是說,時間使他變得這樣狐疑猜忌了。魏王很不高興,心想,這崔琰也太囂張了。不行,得讓他清醒清醒。魏王說,看來你是不想為官,想為奴呀。本來想嚇唬嚇唬崔琰,讓他認個錯兒。沒想到崔琰叩頭謝恩,昂首下殿去了。

  魏王看着崔琰的背影,心想,這傢伙,夠狠的呀。

  晚上,魏王氣消了,覺得崔琰平時表現還是不錯的,不能將人一棍子打死。他想跟崔琰溝通溝通。他獨自一人向崔琰的家走去,老遠就見崔府門前停着許多車馬。魏王覺得奇怪,就跟狗一樣悄悄地趴着門縫向裡面看。隱隱約約看見院子當中圍着好多人,正中間坐着的正是崔琰。只見崔琰沉着臉,正在向眾人發表演講呢。講什麼呢?魏王上了點年歲,耳朵發背,沒聽清。但瞧那意思,肯定是在罵誰呢?魏王想,甭問呀,白天我把他貶為官奴,他不服氣呀,現在肯定是當著眾人發牢騷呢。再看那些聽眾,不少都是朝中大臣,一個個低眉順耳,唯唯喏喏。魏王的心忽冷忽熱,氣哼哼地回去了。

  這天夜裡,魏王失眠了。他想,崔琰的威望太高了。被貶為官奴還有那麼多人去看他,聽他指手畫腳。還有這些文武也太沒原則了。

  天一亮,眼睛通紅的魏王就起來了。他讓一個門人給崔琰送去一條白綾。

  崔琰見了,就全明白了。但崔琰對這個門人說,你去問魏王,我身犯何律?

  門人懾於崔琰的威嚴,出去了。一會兒,又回來了,對崔琰說,魏王說了,你犯了誹謗罪,昨晚,你在大庭廣眾之下,辱罵他。崔琰說,昨晚,我並沒有辱罵魏王呀,我是訓教朝臣們在我離開之後,要恪盡職守,不得三心二意。門人又一溜小跑回去告訴魏王。

  魏王聽了,想,真是自己的心裡出毛病了。可是,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他對門人氣哼哼地甩下一句話。門人趕緊跑回崔府。發現崔琰已經把自己懸在白綾上了。門人想,不管如何,魏王的話還是要傳達的。門人就對掛着的崔琰說,魏王說了,你嘴裡沒有罵他,可他怎麼能知道你心裡沒罵過他呢?

  當然,這些話,崔琰是聽不到了。

  譙周

  大家都不喜歡譙周,因為譙周長得丑。

  譙周那可真叫丑。眼睛向一邊斜着,鼻子向上掀着,嘴唇向外翻着,一說話,露出兩排鬆鬆垮垮、極不規則的黃牙。雞胸脯挺着,羅圈腿曲着。你說,一個人怎麼能這樣搭配呢?

  譙周雖然長得丑,卻有滿腹學問。上通天文,下曉地理,還精通六經。可能是學問太大了,就固執,愛認死理。站在朝堂中間,昂着頭,引經據典,之乎者也,一通白話。如果口齒伶俐還罷了,偏偏有點口吃。一句話嗑巴半天,真讓人膩歪透了。

  可誰也不好阻攔他。連丞相諸葛亮都讓他三分。

  丞相要興師北伐,向後主劉禪辭行,並且還上了一份《出師表》。後主心疼丞相,跟丞相商量:您剛南征回來,鞍馬勞苦,休養幾月,再走不行嗎?

  丞相說,陛下呀,臣何嘗不想歇會兒呀。可是臣受先主託孤之重,一直不敢懈怠。現在南方平定,內憂消除了,不趁熱打鐵,北伐中原,難道要等到我們白白老死嗎!

  大家都很感動。氣氛十分肅穆。

  這時,有人出班跪倒,臣,有本啟、啟、啟奏。

  一聽這聲音,就知道是譙周。

  譙周說,臣以為,丞相不宜興師伐魏。魏國強大,蜀國弱小。以弱小攻打強大,無異於以卵擊石。況且,丞相剛剛南征歸來,應當休養生息,撫恤人心。不可窮兵黷武,消耗國力。

  大家看到丞相諸葛亮笑眯眯地聽着,一點也不生氣。

  譙周越說越來勁,還把天文學搬上來:臣昨日夜觀天象,北方旺氣正盛,星曜倍明,不可輕易圖取呀!

  說到這兒,譙周轉臉問丞相,您也深曉天文,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呢?

  丞相說,譙大夫說的也有道理,但天道無常,不可拘執。人力所至,天道亦能變也。

  譙周還想辯論。丞相拍拍他的肩膀下殿去了。

  當天晚上,群臣聚在相府為丞相餞行,誰也沒通知譙周。但譙周自己闖進來了,說,丞相呀,您不能出兵呀。這幾天,異象叢生。比如群鳥數萬,從南面飛來,集體投入漢水。還有,成都的老百姓,經常在晚上聽到柏樹的哭聲。這些異象都是不祥之兆呀。請丞相深思,切不可意氣用事,徒勞無功。

  丞相說,不能因為這些異端邪說、虛妄之談,廢了國家大事呀。好了,我先到漢中,相機行事。

  譙周見說不動丞相,跺腳對旁邊人說,你們這些傢伙,為了自己的虛名,不敢說真話,皆是誤、誤、誤國之臣!

  譙周搖頭晃腦、跺足捶胸地走了。

  公元263年,魏徵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兵困成都。一些大臣願意與城池共存亡,一些大臣建議早棄成都,到南蠻借兵,克複蜀國。還有一些人想到盟國東吳避難。唯獨譙周力排眾議,請求後主早日降魏。

  最後,後主接受了譙周的建議,準備降魏。

  譙周在眾人的鄙棄責難中,回到家裡。他偷偷地從箱底下取出一封書信來。這封信是丞相諸葛亮在祁山前線病終前,特地請心腹人送給譙周的。信中,丞相坦言,自己北伐中原,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如果將來魏軍攻到成都,肯定有人勸說陛下死戰,或投南中、或投東吳,皆取禍之道也。先生可勸陛下當以百姓為重,順應天命,歸降魏國。在信的結尾,丞相感嘆說,蜀國上下,只有先生能堅持正確的意見呀!

  譙周取火將信點着。看着火光漸漸變弱、煙霧慢慢散去,譙周老淚縱橫。

  此時,城外的喊殺聲漸漸消失,最後,歸於一片平靜。

  杜預

  杜預學識淵博,才華過人,精通兵法,酷愛讀史。最愛讀的史書是《左傳》。出門辦事,也要讓從人在馬前將《左傳》背着。人稱“左傳癖”。讀史讀多了,杜預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事,就十分老成練達。

  有了這些知識準備和人生經驗準備,杜預想建功立業。杜預想,憑我的條件,一定會飛黃騰達,一路暢通的。杜預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

  先得找一個伯樂。這伯樂應該是一個很有權勢,說話管用的人。當今大魏朝,說話最管用的,那得算是太尉司馬懿了。

  杜預打通關節,終於見到太尉。在老前輩面前,鋒芒不能太露,說話得留有餘地,讓人覺得他杜預是個學生,是個很有可塑性的學生。他杜預是個人才,但還有一點點不足。這些不足都是無關緊要的。年輕人嘛,缺點總是難免的。以後在實際工作中稍加點撥,會成功的。

  看得出,司馬懿很欣賞杜預。司馬懿很有分寸地誇獎了幾句杜預,又問了問他的出身以及家庭狀況。

  司馬懿說,你父親是誰呀。

  杜預說,家父杜恕,曾任幽州刺史。

  司馬懿心裡像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不過他臉上沒有絲毫變化。

  司馬懿說,你先回去吧,我有空讓人去叫你。

  杜預起身告辭。

  回到家裡,杜預將剛才見司馬懿的經過在腦袋裡面複習一遍,覺得沒什麼岔子,很滿意。杜預還讓人炒了幾個菜,一個人喝了兩杯。

  一高興,他就喝過了。頭有點暈,就躺下睡了一覺。還做了一個夢。夢見司馬太尉親自來他住宅,用八抬大轎,請他出山,還封他官。後來,他的子孫也做了官,子子孫孫,富貴無窮。

  可一連幾個月,沒人來請他。杜預有點沉不住氣了,怎麼回事呢?該不是司馬懿年歲大了,忘了吧。杜預又去太尉府求見司馬懿。找了幾次,都被門官擋了回來。門官轉達了司馬懿的話,讓杜預等。

  杜預等了一年,沒動靜。兩年,還沒動靜……

  問題出在哪呢?

  杜預哪裡想到,問題出在他父親杜恕身上。

  原來,當初,杜恕與司馬懿同朝為官。兩人矛盾很大。司馬懿找個機會,將杜恕下了獄,最後,又害死了杜恕。那時候,杜預還小。等他長大了,他娘怕給他的心靈上留下陰影,就沒有告訴他這件事。司馬懿一開始十分賞識杜預。可一聽說杜預是杜恕的兒子,心裡就不高興了。就把杜預給撂在了一邊。

  杜預的希望破滅了。他很失意,就放縱了自己。他經常一個人攜着寶劍在街上閑逛,在酒樓上飲酒作歌。

  他已經不打算做官了,一大堆的史書兵書都鎖在倉庫里,《左傳》也不讀了。

  有一天,他正在街頭上且歌且走。前面來了一列車隊。別人都躲開了,只有杜預跟沒事人一樣,擊劍而歌。

  車隊中一輛最豪華的馬車上坐着一位女子,她聽到杜預的歌聲,不由得撩起帘子看了一眼杜預。

  第二天,杜預被人接到一處很豪華的府里。原來,昨天那輛馬車上的女子是司馬昭的妹妹,即後來的高陽公主。她看上了杜預。

  很快,她和杜預成了親。

  很快,杜預升了官。從尚書郎,到豐樂亭侯、征西長史、陽縣侯,一路暢通。

  杜預又把蒙了塵的兵書史書拿出來讀,讓人將《左傳》背在馬前。

  功成名就的杜預有時也會想,怎麼跟做夢似的。

  後來,杜預的子孫也都做了大官,子子孫孫,富貴無窮。



三國人物新事 標籤: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