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秀散文>解讀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

解讀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解讀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

  浦城縣文體局:甘躍華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借教育大講堂這個平台,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浦城的碧水丹山,談一談蘊藏於浦城山山水水中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迷人的文化魅力。

  我們知道,山水,是人類安身立命的重要場所,它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資源,一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道盡了自然山水對人們的無私饋贈;山水,還是人類的一種精神寄託,人們在盡情享受山水物質滋養的同時,也通過熱情的謳歌和由衷的讚美來抒發對山水的感恩,一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表達了人們對山水的獨特情懷。

  浦城的山水千姿百態,可謂得天獨厚;浦城又是文明古縣,歷代人文薈萃。這自然與人文的兩大特點,孕育出豐富多彩又獨具特色的浦城山水文化。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浦城山水的大千世界,沐浴浦城山水獨特的文化光芒,領略浦城山水迷人的文化魅力。

  文化魅力之一:流傳着美麗的民間傳說

  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首先體現在,浦城的山水流傳着許多美麗而神奇的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一方面,增添了浦城山水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為浦城人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有兩個成語是人們所相當熟悉的,一個是“夢筆生花”,一個是“江郎才盡”,這兩個成語的誕生地就在浦城的夢筆山。一座山能誕生兩個成語,這不能說是絕無僅有,但也稱得上是鳳毛麟角了。

  夢筆山可以說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最佳標本。夢筆山,位於浦城城關西面1.5公里處,相對高度僅20幾米,原來名叫孤山。根據《建安記》中記載:“孤山在環障之中,其地平坦,悉是溝塍阡陌,此山挺然孤立,因名”。就是說,這座山坐落在平坦的田野之中,孤然挺立,像茫茫大海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島,所以人們就稱它為孤山。

  孤山原本只是一座普通的無名小山,讓它名聲遠揚的是南朝的大文豪江淹。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江淹被貶到浦城(當時稱吳興)當縣令。一天傍晚,江淹來到孤山,他看到山上叢林茂密,古樹參天,山前河中流水湍湍,晶瑩碧透。江淹被這秀麗的風光迷住了,於是便夜宿於此。晚上,江淹在朦朦朧朧中,忽然看見兩位白髮老人踏着祥雲,從天空緩緩而下。來人自我介紹道:“在下張景陽。”“在下郭景純”。兩人說:“我兩人奉命前來,特地借兩件東西給你。”說完,張景陽拿出一匹彩錦,郭景純拿出一支五彩筆送給江淹。

  江淹自從孤山夢筆后,才思如涌,下筆如有神,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後來,由於江淹在孤山夢中得神筆,山以人名,孤山便改名為夢筆山了。

  講到夢筆生花,自然不得不講到江郎才盡。因為這兩個成語就好像是小說的上下集、電影的姊妹編。

  江淹離開浦城后,到了晚年的一天,江淹處理完公務后,帶着手下來到一座禪寺遊覽,由於時間遲了,他便在禪寺住了下來。就在他迷迷糊糊的時候,忽然看到一位白髮老人來到跟前對他說:“在下張景陽,從前有匹彩錦放你處多年,現在應該還給我了。”江淹從懷中取出僅僅剩下的幾尺還給老人,那老人很不高興說:“我那麼長的一匹彩錦,怎以只剩下這麼一點了?算了,這麼一點我也不要了,就留給你吧。”幾天後,江淹在一個驛站休息,朦朧中,看見一個老人走到跟前說:“在下郭景純,我有支筆在你處多年了,現在應該歸還我了。”江淹從懷中取出五彩筆還給老人。自從還錦還筆后,江淹的文章一天不如一天,再也寫不出好的詩文了。所以後人稱之為“江郎才盡”。

  很有意思的是,後來有很多人都對江郎才盡現象進行了探討研究。因為,我們知道,傳說只不過是藝術化的歷史,其可信度是有限的。所以,夢筆也罷,索筆也罷,也只不過是傳說,與歷史真實是有距離的。至於說到江淹晚年為什麼才盡呢?據後人探討研究,主要有這麼幾方面原因。一是身居高位荒於詩文。江淹當了高官后,一方面志得意滿,無心為文;一方面事務忙碌,無暇為文;再一方面多寫應時應景之作,無藝術性可言。二是脫離基層失去真情實感。江淹離開浦城后,一路高升,脫離了基層的生活土壤,脫離了人民群眾,行文難免無病呻吟,難以寫出生動感人之佳作。三是生怕遭忌故意而為之。江淹作為宮廷近臣,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他不得不小心。再者,梁武帝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才華橫溢之人,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都有突出有成就。因此,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不敢顯山露水,生怕遭到妒忌而性命不保,故而推說“才盡”,所以,死後只落得“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梁書.江淹傳》)的蓋棺之論。

  剛才,我向大家介紹了夢筆山,下面,我再向大家介紹一下浦城的其他幾座山,這幾座山雖然沒有夢筆山的名氣大,但其中的若干民間傳說也同樣反映出浦城深厚的文化底蘊。

  大荊山,在浦城縣蓮塘鎮悅樂村西北,山中有一荊山寺,原為安邊廟,是祭祀浦城縣蓮塘鎮下沙村人黃寵、范滔兩人的神廟。這兩人都是唐末的武將,都立有戰功,都在打仗中戰死了。後來當地人為人紀念他們,稱他們為荊山大王。百姓遇到旱災、水災之類的自然災害,都會到這裡祈禱求福。而且,這裡還以祈夢靈應而聞名一時。

  那麼,什麼是祈夢呢?簡單地說,祈夢,就是求神託夢,以定吉凶。舊時,三明的蓬仙岩、福清的石竹山、廈門的北山等,都有向群眾提供祈夢的場所。並且,據傳,祈夢還有一整套嚴格的程序,祈夢前必須齋戒沐浴,步行到祈夢之地,以表示虔誠之心。而如果在路上遇熟人詢問,應當如實奉告欲去祈夢之事,不得隱瞞,否則據說就祈不到夢。到了祈夢地,必須先燒香禮拜,並如實告訴神靈所求何事。然後,睡在一張專為祈夢者設的床上過夜,第二天把所夢之事請術士圓夢釋說,這也就是民間所說的解夢。

  所以,大荊山山上原來還建有一座祈夢樓,也就是老百姓祈夢的場所。關於祈夢,大荊山上有兩個傳說。一個傳說是,相傳下沙村羅漢洞自然村有一個人到祈夢樓去祈夢,夢見神人拿一隻碗,二根竹竿,一個布袋給他。夢醒了之後,他很是憂愁,以為神人要叫去他要飯。后找人解夢。解夢人向他解釋說,竹竿如面棍,布袋裝麵粉,碗指開飲食店,神人是指引他開麵店。後來他照此去開了家麵店,果然生意興隆,賺了不少錢。還有一個傳說是,相傳,浦城縣永興鎮虹垂村山下自然村有一個叫孫毅的人,有一次他的父親為他去祈夢,夢中得到了一個布袋,但是他的父親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找到解夢人後,解夢人向他的父親解釋說,袋是書袋,要讓孩子讀書。此後,孫毅刻苦讀書,考中了進士,光了宗耀了祖。

  在浦城還有一座榮華山,位於仙陽鎮東面,離城關15公里。榮華山原名油果山,為什麼叫油果山呢?這也有一個傳說。唐朝末年,仙陽出現了自然災害,有人找來了一個占卜星相的人來到仙陽,想讓他看一看有什麼辦法可以免災除害。

  占星者來到仙陽后,認為東面那座山上有妖氣,說仙陽之所以受災害是因為山上的妖氣作怪。於是便命令工人開山鑿石,要將山上的妖怪挖出來。可是奇怪的是,工人早上把山體挖開,到了晚上它又自動融合起來了,如此幾回,就是沒有辦法把山挖開。後來又找來一個懂法術的人,那人說,要用油果(山茶果)來進行祭祀,這樣的話,山就不會再融合了。後來用油果祭祀后,那山真的就不再融合了。所以,後來人們就把那座山取名為油果山。

  那麼為什麼又叫榮華山,這還有一個傳說。

  說的是很久以前,這裡並沒有這麼一座山,只有一個湖泊,名叫“太平湖”。這湖裡魚蝦很多,是當地人換取生活資源的一個重要場所。可是後來,太平湖出現了一個水蛟,這水蛟生性兇惡,經常把下湖捕魚的人吃掉。由於水蛟作怪,當地人不得不遷往他鄉,過着流離失所的生活。當地有一個年輕人叫榮華,他看到當地百姓背井離鄉,心裡很不是滋味,下決心要為民除害。這裡晚上,榮華夢見一個白鬍子老人託夢給他說:“你要除去水蛟,就必須到湖底把水蛟的一件法寶偷出來。”按照老人的說法,榮華和鄉親們一起編織了一條很長的繩子,綁在身上,潛下湖底。尋找了好久,他終於找到了水蛟藏法寶的山洞,把法寶給偷了出來。水蛟看到有人跟他作對,怒火衝天,兇猛地沖向榮華,就在水蛟就要將榮華吞進肚子去的那一剎那間,榮華把法寶扔給了湖面上的老人。老人接住了法寶將之拋向天空,只見法寶變成一座山,這山由小變大,把水蛟壓在了湖底。於是太平湖也從此變成了一座山。由於榮華為除水蛟而獻出了生命,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把這座山取名為榮華山。

  前面我們說過,南浦溪是浦城人的母親河。關於這條河也流傳着一個凄美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浦城經常遇到大旱,人們因為大旱無水而生活在死亡線上。於是,人們急切地盼望有一條河,有救黎民百姓的水。這一年,有一對夫妻生了一個小男孩,名叫生水。剛滿二十歲那年,浦城旱情日益嚴重,父母在抗旱中不幸同日死亡。生水極度悲傷地撲在雙親遺體上痛哭,一直哭了第七天夜裡。

  淚水匯聚着匯成一條淚河注入東海。那淚河的顫音驚動了龍宮,龍王便派蝦將出來查巡,終於來到生水家裡。蝦將看到生水昏倒在地,就用仙丹把他救醒。生水把事情的經過說給蝦將聽。蝦將聽罷說:“你帶上行裝,沿着村東那條路走去,到了形如巨斧的山腳下,有犬牙交錯的堆堆亂石,你只要把其中的任何一堆搬掉,朝下深挖,便有泉水湧出來,你就可以安心住下來。但必須牢記,不能把所有的亂石搬先,不然這些泉水就會匯成大溪,流經數百里,這時你的生命將被勞累奪走。”生水沿着蝦將指點的路線來到目的地。他在一堆亂石旁搬石挖泉眼。搬呀挖呀,噴涌的泉水匯成小河,附近的莊稼都得到灌溉。可是生水想到:“自己雖然得救了,但鄉親們還受着乾旱的煎熬,決不能只顧自己,不管眾人。”生水決心以個人的犧牲換取眾人和後代的幸福。經過九百九十九天的狠命苦幹,終於把亂石搬完,將泉水引來,滔滔的泉水匯成了流不盡的大溪。於是,南浦溪出現了,浦城有了養育世代人民的母親河。而生水因積勞成疾而病逝了。

  這個傳說動人且凄美,生水的形象無疑代表了無數浦城先民的樸實與善良,奉獻直至獻身。

  浦城有一處景區,叫九十渡,位於水北街鎮觀前村。由於這裡風景優美,人稱小武夷。

  九十渡這個渡口,在以前是一個交通要道,上至浙贛兩省,下至建甌、榕城,行人不斷。相傳,渡邊有一個叫李三保的擺渡人。一天,有個道人路過此渡,三保伸手要錢。道人說:“貧道遠道而來,錢已用完,求你施恩勞駕撐一趟,貧道來日有錢再付就是。”三保說:“過渡哪有賒賬的,就是當朝皇帝過此渡也要付錢。”道人出於無奈,趕路要緊,只得自己來撐,舉起鐵竹篙撐渡過河,三保看到道人拿鐵竹篙如同揮筆,驚想:“在這方圓一帶,這根鐵竹篙只有我能拿得起。今天道人能拿得動,真是武藝高強超,須先下手為強。”三保正想下手,道人已把船渡撐到碼頭把竹篙彎成圈。三保一看知不是對手,連忙跪地求饒:“小人不知,師傅恕罪。”道人說:“看你苦苦求饒,我把竹篙給你拉直,從今以後不準胡來,有錢要撐,無錢也要撐。”一個深秋夜晚,三保飯後就去撐渡,撐渡到對面,那邊又叫擺渡,撐到那邊,這邊又有人叫。來來回回一直撐到天亮,人也疲勞,但沒有說過一句怨話,三保把渡船撐到碼頭坐下休息,眼前忽然出現一位銀髮斑斑、白須過胸的老人。老人說:“艄公師傅,你今晚撐多少渡?”三保說:“不知道,反正今晚有人叫我都撐就是,也沒有看見一個人上下渡。”老人說:“你今晚已撐了九十渡了,現在我沒工錢酬謝,我一隻拐腳羊贈給你,作為工錢,放在後艙。”老人說完飄然離去。三保驚奇,知道神仙指點。回想剛才說有一隻拐腳羊,趕緊到后倉看,那有什麼羊,而是一堆閃光的白銀。

  這是一個典型的勸人改惡從善的故事,雖然老套但卻給人以教育不衰、啟迪永久。

  此外,浦城的其他山水還保留有許多民間傳說,如:石龍山有吐米石、吐油鹽石的傳說;岩頂山有五郎攻岩頂寨的傳說等等,這些優美的民間傳說,組成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浦城山水民間文學寶庫,給予浦城人們源源不斷的民間文化滋養。

  文化魅力之二:記載着歷史名人的詩文佳作

  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還體現在,浦城的山水記載着許多歷史名人的詩文佳作。

  我們知道,許多名山大川或名勝古迹,除了它自身的奇美壯秀之外,如要千古留名,還需要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有歷史名人為它樹碑立傳。比如,廬山,蘇東坡的一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讓廬山成為了人所皆知的名山;比如,鸛雀樓,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令之名聲振。

  浦城的山水之所以具有獨特的文化神韻,跟歷史上諸多名人為它們留下許多名篇佳作是分不開的。

  我們還是先來說一說夢筆山。自從江淹夢筆讓夢筆山名氣大振后,文人墨客紛紛為其撰文吟詩。

  宋代的浦城神童楊億,寫有《留別》小詩:“夢筆山前君別我,下沙橋上我思君。黃昏更過西陽嶺,滿目青山與白雲。”這首詩寫的是楊億離開浦城時的話別情懷,寫得平白如話、清新自然,尤其是那種依依不捨和落寞孤寂,感人至深。

  清代的大文學家梁章鉅對夢筆山下極盡讚美之詞:“第一名區夢筆山,三年勝地未重攀。暗中恐惹山靈笑,鳥自高飛雲自閑。”梁章鉅把夢筆山譽為第一名區,自然不是指此山多峻險、多奇偉,更多的是指此山的文氣與名氣,是指因江淹帶給此山的歷史厚重感與世人對之的仰慕感。

  夢筆山還引發出歷代詩人墨客無盡的遐想與讚歎。宋楊億、黃佰雲,明林鼎銘、周維鯤,清周亮工、查慎行、梁章鉅、潘耒等都到此覽勝。他們詠贊此處是“芙蓉幻出畫難成”、“倚空積翠起雲根,晚來雨過堪圖畫”、“浮嵐翠鎖幾峰晴”、“隔塢樹煙凝暮色”、“雨余夢筆擁晴嵐,猶似高人睡正酣”。

  在浦城,作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的浮蓋山也是名聲在外。

  浮蓋山,在浦城縣北45公里。

  講到浮蓋山,最需要提到的便是明代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徐霞客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初二入閩境,“遙瞻丰采,輒為神往。”“興不能遏,遍詢登山道。”喜歡遊山玩水的徐霞客,從浙江的仙霞關一路走來,一進到福建的地界,遠遠便看到了巍峨挺拔的浮蓋山,並且心中立即產生了上山一游的慾望。後來在當地牧人的指點下,他冒雨登山、游山,還在山上的大雲寺中住了兩夜,為此寫下了《游浮蓋山記》,並編入他的不朽名著《徐霞客遊記》中。徐霞客在遊記中寫道:“其地東南有浮蓋山,跨浙、閩、江西三省,衢、處、信、寧四府之境,危峙仙霞、犁嶺間,為諸峰冠。”這裡,徐霞客把浮蓋山稱為“諸峰之冠”,寫出了浮蓋山的高聳雄偉。徐霞客還盛讚浮蓋山“石痕竹影,娟然可愛。峰巒環列,此真獨勝”。把浮蓋山稱為是獨具特色的遊覽勝地。在遊記中,徐霞客把浮蓋山的地理位置、險峻風貌、環境植被寫得頗具靈氣、引人入勝,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對浮蓋山的熱愛之情躍然紙上。

  可以說,徐霞客的一篇《游浮蓋山記》,便永久奠定了浮蓋山的歷史名山地位。

  當然給浮蓋山留下詩文佳作的還有許多人。

  浮蓋山的主峰叫做“碧獅峰”,是由許多的巨大石塊壘成,它的形狀就好像一隻蹲伏着的雄獅,並且山體上又長滿的綠色的植被,因此得名。清代的孫振豪在《題浮蓋山碧獅峰》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獅影危蹲石自頑,鑿牙鋸齒狀空山。知他無用河東吼,辟易群尾浮蓋間。”這首詩中,把碧獅峰描寫得活靈活現。

  浮蓋山上還有一個“龍洞”,在碧獅峰下300米的山腰中。北宋文人汪藻寫有《石龍洞》一詩:“沉沉古洞鎖雲寒,中有龍依積水蟠。若為蒼生作霖雨,九天飛去不為難。”這首詩用擬人的手法,寄託了詩人期盼為萬民造福的胸懷。

  浮蓋山上還有一方形如卧牛的石頭,叫卧牛石。明代的侯堯封寫過一首《題浮蓋山卧牛石》“田入山鄉少,時將孟夏終。如何尚高卧,不起助農功”。這首小詩寫得清新活潑,令人讀後過目難忘。

  匡山也是一座歷史名山,位於浦城縣富嶺鎮境內,主峰座落在雙同村。將匡山載入史冊的首先得提到一個眾所周知的人物——劉伯溫。在中國歷史上,劉伯溫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這兩個人都是神機妙算的人間“神人”。講到這裡,我們先來講一個小故事。

  據傳,明太祖朱元璋某日早上在內殿吃燒餅,才剛咬下一口時,宮內太監火速緊急來報,說護國軍師劉伯溫晉見。這時朱元璋突然想起:“軍師用兵如神,好比諸葛孔明再世。朕今天倒要好好考他一考。”於是,朱元璋將燒餅用碗蓋着,再請劉伯溫進來。等劉伯溫坐定后,朱元璋問:“先生可知碗中是何物。”劉伯溫於是就掐指輪算,回答說:“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碗中乃燒餅是也。”朱元平璋大為之嘆。

  劉伯溫曾有一篇選入全國統編教材中學課本的《苦齋記》寫的就是浦城的匡山。

  元至正十二年(1352),浙江龍泉人(原籍浦城)章溢隱居在匡山讀書避世。他在匡山的山頂上建了一座茅草屋居住。他和和劉伯溫、宋濂、葉琛都是好朋友,史稱“浙南四先生”,都是明朝的開國元勛。劉伯溫到匡山看望章溢時,將他的茅屋起名為“苦齋”,並寫下了千古名篇《苦齋記》。

  《苦齋記》記述了苦齋的地理環境和物產,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況與樂趣、言談,從而說明苦齋命名的由來與意義,闡發了苦與樂的相為倚伏——苦生於樂,樂由苦來——的辯證關係與生活哲理,批評了膏粱之子只圖安逸享樂的思想,表現了苦齋主人甘於苦中求樂的寬敞襟懷。

  在匡山上,章溢還建了一座“看松庵”。宋濂到匡山看望章溢時,寫了一篇《匡山看松庵記》,這也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宋濂寫道:“高者數十尋,大者蔽牛馬;直者、偃如蓋者、岐而立者、屈折盤錯狀蛟蜃者,細而麻列者,嫩而怒長如蓍者,連峰蔽谷,一翠千萬頃,四顧不見其際。”意思就是說,匡山上的松樹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彎的直的,如若龍蛇狀的,盤根錯節的,布滿面山谷,文章中極力描繪了匡山上松樹的詩情畫意以及堅忍不拔的氣慨。

  我們既然講到了山,就必然要講到水。

  南朝江淹到九十渡遊覽,寫下《赤虹賦》,稱此地“紅碧十里,青萼百仞;苔滑臨水,石險帶溪”。清康熙年間,琉球使者程順則奉命到中國向清廷進貢,也在此徜徉,並留詩八首。清查慎行到此遊覽,唱出“切莫飲水污清流”的妙句。

  南浦溪也叫柘溪,明代的李世熊寫過一首《柘溪》的詩:“帆送寥天思悄然,四周丹碧為誰懸。浮家筏上長春水,掛竹檐間日試泉。鄉語漸稀甌嶺出,江聲時響越台連。斜陽極目無人問,猶有歸鴉叩客船。”這首詩,描寫出了南浦溪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生動畫面——點點白帆、綿綿青山、悠悠竹排,暖暖夕陽,還有溪邊人家隱隱約約的談笑聲,無不透露出詩人淡定的情懷以及對此湖光山色的熱戀。

  文化魅力之三:傳唱着動人的民諺和歌謠

  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還體現在,浦城的許多山水傳唱着動人的民諺和歌謠。

  有一句民諺在浦城是廣為流傳的——“無衣無裳,莫過杉坊漁梁”。民諺中提到的杉坊是浦城縣九牧鎮的一個村子,而漁梁則是浦城縣仙陽鎮北部的一個村子,它與大名鼎鼎的漁梁驛緊緊相連。漁梁驛被稱為古代中原入閩的第一驛站,宋代的蔡襄、陸遊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此驛站中留宿。漁梁北面與九牧鎮杉坊、富源、湖山村接壤。在它的西北面有一座海拔1086米的山峰叫作涼傘尖。為什麼民間會流傳這麼一句諺語呢?因為,境西北的風扇凹為浦城全縣有名的坳口,是北方冷空氣侵入浦城的通道之一。這裡風特別大,冬天特別寒冷,而浦城人往北行走,杉坊和漁梁是必經之道,也就是說,冬天人們要往北走,一定要多穿衣服,不然受寒受凍必然免不了。

  還有一句民諺也是浦城人所熟知的——“綿山戴白帽,東波浪滔天”。綿山,位於浦城縣永興鎮連源村東坑和蓮塘鎮溪洲村交界處的大嶺頭。綿山由三座山峰組成,主峰最高,海拔1234.1米。每當要下雨的時候,綿山的山頂便會雲霧繚繞,有如山頂上戴了一個白色的帽子一樣,這是因為綿山上有很多的天然闊葉林,氣候一有了變化變會呈現出一定的先兆,所以當地人稱綿山為“天然的氣象站”。所以“綿山戴白帽,東波浪滔天”這句諺語,說的就是,綿山一旦大霧瀰漫,大雨就即將來臨,河水必定上漲,應該要提早作好防洪防澇的準備。

  浦城還有一首經典的歌謠,唱的是一個位於高山上的一個小村莊——“娘呵娘,有女莫嫁上下洋,山又高,路又長,前門犀狗叫,後門虎馱羊。”“妮呵妮,生女要嫁上下洋,路長好坐轎,山高好歇涼,犀狗殺得吃,老虎做得糧。”

  這首歌謠的前半段是女兒唱給母親的,意思就是說,媽媽呀,媽媽,你千萬不要把女兒嫁到上下洋去呀,為什麼呢?那裡是山又非常高,路又非常遠。並且那裡還是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前門剛剛聽到犀狗的狂叫聲,後門又有老虎把山羊給吃了。

  而後半段則可以理解為是母親規勸女兒的,意思就是說,女兒呀女兒,嫁到上下洋好呀,為什麼呢?因為路途遠有轎子坐,山頭高空氣好又涼快。再說了,犀狗可以殺來當肉吃,老虎可以殺來當糧食。

  有一部電視劇中有一句民謠是這樣唱的——太陽當燒餅,月亮當婆娘。當時我聽了后真的是感受了一種強大的振憾力。我想,如果有哪一天浦城有條件拍攝電影或電視劇的話,用上面那首歌謠作為主題曲,一定會產生憾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文化魅力之四:包含着豐富的宗教內涵

  山水似乎往往是和宗教分不開的,多少名剎古寺不是建在高山上溪澗旁?所以,講到山水文化自然不得不提到宗教文化。

  浦城浮蓋山上有一古寺名叫大雲寺,說起這座古寺可是大有來頭的,因為它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有關。

  公元690年,已當過皇后、皇太后的武則天想當皇帝,但是皇帝這個東西並不是說你想當就可以當的。雖然孫悟空也說過“皇帝輪流當,明天到我家”這樣的話,但也只是說說而已,最終也沒當上。所以,武則天苦苦尋求一個當皇帝的合適理由。在洛陽白馬寺的和尚馮小寶等人的幫助下,武則天找到了一本《大雲經》,經書里寫有“彌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這類的話。意思就是說,彌勒佛下凡了,要君臨天下當女皇帝了,而這個下凡的彌勒佛就是武則天。於是,武則天便改唐為周,做了女皇帝。隨後還下聖旨,各地都要修建大雲寺,誦讀《大雲經》。

  浮蓋山上的大雲寺就是武則天下聖旨那年所建造的。現存的寺廟是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重建的,正中供奉彌勒佛。如今,大雲寺保存良好,香火很旺。

  我們前面講過,九石渡旁邊的觀前村對面有一座金斗山,山上有道觀一所,名叫金斗觀,因為寺內奉祀的是玄武帝君,故金斗山也稱小武當山。為什麼奉祀玄武帝君就會被稱為小武當山呢?首先我們得懂清楚玄武帝君是位什麼神靈。玄武帝君就是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是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據傳,他於玉帝退位後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為伏羲,為龍身,是中華民族的祖龍。現在湖北武當山上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因為金斗山上供奉的主神和武當山的是一樣的,所以,人們俗稱其為小武當山。

  浦城城關東面2.5公里處還有一座山名叫吳山。《太平寰宇記》中有記載:“山四面秀異,其側居人多吳姓,故名”。就是說吳山四面景色很優美,並且周邊所居住的百姓多姓吳,所以叫吳山。吳山的山腰上,在宋代的時候建有一座庵,叫吳山庵,這裡曾居住過一位明朝武將汪沐日。汪沐日在明進滅亡后,不事清主,為保持氣節,戀吳山之勝,至此遁入空門,並取法號宏濟,自稱吳山老人,在吳山庵為僧35年。晚年在廣陵(今江蘇揚州)逝世。

  在浦城縣北面10公里處的仙陽鎮境內有一座金雞山,山上有一座寺廟叫福泉寺,順着山樑走去不遠有一塊形似金雞的“金雞石”。相傳古時,福泉寺很興盛,金雞日夜吐出來的大米,足以保障來往香客的米飯。可是,後來,有一位貪心的和尚,他嫌金雞下米來得太慢,他想,如果金雞多下些米多好呀。於是,這和尚請來石匠把雞屁眼鑿開使之大了許多,這和尚美滋滋的想,這下金雞可以多下些米了吧。結果沒想到,事與願違,金雞從此便無一粒米吐出了。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則典型的佛教勸人不要貪心的小故事。

  文化魅力之五:記載着重要歷史事件和名人軼事

  我們說浦城的山水千姿百態,山水文化承載厚重,還體出在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浦城的許多山水記載着若干重要的歷史事件和名人軼事。

  大家知道,一代名將韓世忠是與岳飛齊名的民族英雄,大名鼎鼎的韓世忠曾在浦城的漁梁山打過仗。說的是,南宋建炎三年(1129),苗傅、劉正彥在杭州發動兵變,兵變失敗后,苗、劉率部退出杭州,不久又退入福建浦城境內。韓世忠奉命追剿苗、劉。這時苗、劉佔據浦城漁梁一帶,“夾溪而屯,據險設伏”,與韓世忠的軍隊對陣。韓世忠命令劉晏率600人馬在漁梁山南麓作疑兵,又命統制官馬彥溥等率兵夜襲苗、劉兵營。但交戰失利,馬彥溥陣亡,苗、劉部屬乘勝向韓世忠中軍大營進攻,宋兵在韓世忠率領下奮勇反擊,劉正彥落馬被擒,苗傅之弟苗翊也被俘。這一戰,韓世忠反敗為勝,苗傅率殘部向崇安(今武夷山)逃竄,到崇安后苗傅拋棄這些殘兵敗卒,改名換姓偷偷逃往建陽,結果被當地土豪抓獲,送交韓世忠,一度威脅南宋王朝的苗、劉兵變遂告徹底平息。

  應當說,李光地這個人原先並不為很多人所熟知,可是電視劇《康熙王朝》熱播后,他也就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了。李光地(1642-1718年),福建安溪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宰相)。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回故里探親,途經浦城時,正好碰到浦城有一座新修橋落成。新修建的橋,位於迎遠門外,新溪河上,此橋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名“西關大草橋”,建成后屢修屢毀。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六月,上游山洪暴發,橋被沖毀,邑人募捐重修,改為石拱橋,竣工的時候,正好李光地在浦城,於是,浦城有頭有臉的人便請他題寫橋名,這天正逢康熙壽誕辰日,為紀念皇帝壽辰,於是題名為“萬壽橋”。此橋雖歷經滄桑,幾度修葺,但橋名始終未變。

  說到阮大鋮,我們腦海中呈現出的第一個印象便是著名戲劇《桃花扇》。《桃花扇》傳奇中就描述了阮大鋮仗勢迫害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阮大鋮,安徽懷寧人,是明朝末年一個臭名昭著的文人、政客。他投靠太監魏忠賢,魏忠賢垮台後,阮大鋮也被削職罷官。明朝滅亡后,南方皇族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和清兵對抗。阮大鋮和馬士英勾結,又當上了兵部尚書。清兵渡江后南明小朝廷潰散,阮大鋮逃到浙江。清兵攻浙江,阮大鋮隨即降清當了漢奸。清人命他隨軍從征,他立即引導清兵攻陷金華,掃清浙西南后又隨清兵進攻福建。這時,阮大鋮年已花甲,別人見他面目浮腫,勸他留在衢州休息等前方軍事進展順利,再來接他,可是阮大鋮否認自己有病,堅決一起同行。行到浦城五顯嶺下,後面來人發現阮大鋮的馬停在路邊,人坐在石頭上已經死去。

  折桂嶺在浦城縣南浦鎮北32.5公里,因山產梨,原稱梨嶺,又因為嶺上有一座五顯廟,俗稱五顯嶺,也就是上面我們講到的阮大鋮送命之處。

  折桂嶺之名源於唐代。唐貞元(785-805年)初,浦城人林藻與其弟林蘊聯袂進京趕考,在嶺頭題下姓名,並立下科場必勝的誓願,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努力,他們終於如願以償,林蘊於貞元四年考上進士,林藻也於貞元七年考上進士。其後,兄弟二人相攜衣錦還鄉,進入閩境路過此嶺,喜氣洋洋地在趕考時題名處題詩一首:

  “曾向嶺頭題姓字,不穿楊葉不言歸。

  弟兄各折一枝桂,還向嶺頭聯影飛。”

  折桂者,科舉及第之比喻也。因此這嶺就稱折桂嶺了。

  浦城人潘賜是明代著名的外交官。曾代表朝廷三次出使日本。據清光緒年間的浦城縣誌載:潘賜奉命出使日本,路過家鄉,恰逢南浦橋新建成,這橋共有橋柱848根。潘賜在一夜之間,以“流連往跡,憑弔古人”為主題,撰寫對聯讓人在橋柱上“懸聯俱遍”。第二天便啟程南行。這些對聯有紀念前代名人的:“畫角聲中,彩帳題詩思夢筆;青燈影畔,玉壺攜酒想觀瀾”(江淹)、“上相名邦,百族自知朝產闕;真儒繼統,千秋誰夏並西山。”(真德秀);有歌詠浦城山水的:“喬木參天,半點雲香生大石;懸岩籠霧,千尋瀑布出高泉”、“古沿聯翩,畢嶺舊存仙杵妙;清溪浩蕩,總章新過客帆多”等,這些對聯概括故鄉山川和名人軼事,頗具地方特色。

  文化魅力之六:埋藏着豐富的文物資源

  浦城是文物大縣,在福建省文物界有着福建文物“地上看泉州,地下看浦城”的說法。足以證明浦城在福建省文物界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我們說,浦城山水文化的魅力還體現在山水間埋藏着豐富的文物資源。

  我們首先要講到的必然是“牛鼻山遺址”。我們知道,我省閩侯有一處鼎鼎有名的“曇石山遺址”,還有一個“曇石山博物館”,它是海洋文化的代表,而浦城的“牛鼻山遺址”則是山區文化的代表。遺址位於浦城縣管厝鄉黨溪村牛鼻山,屬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四千至五千年。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0年在此考古發掘,共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19座,灰坑8個。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文物300多件。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生產、經濟和氏族部落的原始形態提供了實物佐證。被考古學界稱之為“牛鼻山文化”。 2009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浦城縣的商代窯群和土墩墓群,如今可謂是天下聞名了,它們分別被評為2005年和2006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兩處遺址還於2013年3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商代窯群位於浦城縣仙陽鎮下洋村貓耳弄山上。2005年省、市、縣文物部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掘面積1500平方米,發現商代窯爐9座,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早期窯爐中保存最為完整的窯群。

  土墩墓群位於浦城縣仙陽鎮管九村,2006年省、市、縣文物部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土墩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本次發掘土墩墓30多座,出土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銅器、玉器等共計200多件,這是福建地區一次性出土青銅器最多的考古發現。

  浦城縣水北街鎮黃碧村大口窯遺址也是一處很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它是宋代瓷器作坊遺址,遺物堆積範圍5萬平方米。

  大口窯建於南宋至元初時,處在閩北瓷業蓬勃發展時期,主要以製作青白瓷為主。福建省文物鑒定專家黃漢傑先生1986年在菲律賓考察時,還在一家私人博物館發現收藏有大口窯的燒制出產盒子。

  大口窯遺址1958年發現,1961年經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浦城縣還有一處和商代龍窯、土墩墓群同時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古寺廟——雲峰寺。

  雲峰寺位於浦城縣水北街鎮曹村村西北側約二公里的山塢中。雲峰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宋、明、清歷代重修,現存大殿建築重修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完整保存了明代建築原構,是寺內文物價值最高的建築。

  大殿之中,有保存完好的《雲峰禪寺碑記》《上原里雲峰寺記》等,對雲峰寺的歷史沿革和歷次維修等有着詳實,可靠的記錄。雲峰寺是我省罕見的至今仍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築。

  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是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的,它是浦城人民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閩北人民共享的重要文化資源。然而,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浦城山水文化也存着明顯的局限,比如,沒有較大影響的名家繪畫、書法作品傳世,存量不多的雕塑、碑刻也是名不見經傳,更缺乏像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山),遙看瀑布掛前川(水)”,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水)”這類經久吟詠、婦孺皆知的千古絕唱。因此,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當今社會,作為一個浦城人,在為浦城燦爛山水文化自豪的同時,也要清醒的意識到自己身上的重任,把我們的心血和汗水、把我們的聰明和智慧付諸於浦城的山山水水,為浦城山水文化的復興、振興添一塊磚、加一片瓦。

  2013-5-9



解讀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 標籤: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