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是一副古老的祝壽聯,小時候就經常看到。東海不難理解,稍有一點地理知識就知道,但這南山就很模糊了。及至長大了才知道,南山其實特指南嶽衡山。俯瞰南嶽狀貌,像是一個巨大的壽字,故又稱壽岳、壽山,離茶陵並不遠,並且與茶陵的雲陽山一脈相承。雖然不遠,卻從未去過。茶陵的雲陽山俗稱“古南嶽”,是南嶽聖帝的避暑行宮,每年農曆的六月和七月,南嶽聖帝都要到雲陽山避暑,茶陵人朝南嶽聖帝不必去南嶽,只要在六七月間去雲陽山朝覲就可以,效果是一樣的。南嶽號稱“五嶽獨秀”,而且“三教並存”,想象中很是神秘,因此也總想親臨遊覽一番。
周六天氣很好,手頭要緊的工作也剛好做完了,於是約了兩個朋友,並帶上妻子驅車前往,同去的還有一個朋友的愛人。
車到南嶽時才過八點,因為都是初來咋到,大家都有點摸不着北。遠遠瞧見了一個大鼎----中華萬壽大鼎,便循着大鼎把車開進了萬壽廣場,有人立刻上前幫我們安排車位,並向我們推銷香----南嶽是宗教聖地,一般都是來進香的,香市很盛,大大小小的香店佔滿了整個街面。我們雖說只看風景不進香,卻還是禁不住店主的如簧巧舌,每人買了一盒香,並寫上了自己的名字,作為朝覲南嶽聖帝的見面禮……
南嶽大廟是必去的場所,也是距離最近的景觀園林。所有的廟宇建築都是大同小異的,我不太關注那些飛檐翹角,更讓我感興趣的還是柱子上“凝薰萬姓,陶化八紘”的對聯。不可否認這副對聯很大氣,但一個“紘”字卻讓人匪夷所思了,自我感覺用“方”字更通俗。進入廟內,滿眼綠樹茵茵,雖然多數建築物是近年修葺的,卻掩飾不住那古色古香的味道。最熱鬧處要算聖帝殿前了。殿內聖帝座像前跪了一大片信士,有磕頭的,有占卦的,也有看熱鬧的。殿前的左側是個如同房子般的大香爐,但焚燒香燭的位置卻不在爐內,而是在爐側,熊熊大火在眾信士不斷投進的香燭紙錢的助燃下,越燒越旺,鞭炮聲也連續不斷,炸的灰塵滿天飛。我們一行也都拿了香,三叩首之後把香扔進了火堆。太廟內最吸引眼球的還是十餘名黑衣女子手捧鮮花舞動的進香儀式:她們列隊在大廟前坪,或跪或立,不斷變換着隊形,嘴裡唱着大家都聽不懂的歌……
南嶽勝景無數,廟宇眾多,處處瀏覽肯定不行,因為只計劃了一天的時間。出了大廟,我們便直奔祝融峰了。路牌顯示:步行登山直行,乘車登山左拐……由於大家都沒留意,一邊說著話一邊往前走,錯過了乘車地點,直接來到了登山入口----康家壠,聽說前面還可以補票乘車,也就沒在意多走幾步路,繼續前行。及至走了半個多小時了,還沒看到換乘點,剛好有個學生模樣的男孩子下來了,一打聽完全走上去至少三五個小時,往返一天還不夠,大家有點慌了。“不要慌呢,這麼多人當中,肯定還有像我們這樣的陳煥生,景區管理者不會不考慮這種意外情況。”年紀稍大的老李現出了無所謂,倒也給了大家些許安慰。
其實只有幾步路就到了換乘點-----神州祖廟,我們自然是毫不猶豫地補了票,坐了車上山。山路彎彎,狹窄陡峻,路邊古木參天,車行其中就像在樹林里穿梭,甚是愜意。車到半山亭再次換乘,經過了磨鏡台、穿岩詩林、麻姑仙境、直達南天門。
從南天門上祝融峰就只有步行了,全程約2.5公里。越過一個小山頭,便是連續的陡峭的石級,好在沿途還有高台寺、上封寺、禹王城等幾個小景點可以稍作休息,要不然還真難以攀爬上去。碑銘介紹:祝融峰為南嶽72峰主峰,海拔1298米,因傳說中遠古帝嚳高辛氏時代主管南方事物的部落首領祝融氏曾游息於此而得名。該峰高峻入雲,直插雲霄,西北峭壁如削,東南逶迤似帶。唐代韓愈詩讚:“萬丈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常年雲海蒼茫,四望無際。晴朗之日,極目峰戀起伏,其勢如飛;明月之夜,遠眺洞庭漁火,星光閃爍。日出壯觀,雪似飛花,四季風光無限。祝融峰是南嶽的主景區,形似布達拉宮的老廟祝融殿屹立峰頂,煞是壯觀。殿前兩側分別建有用大鋼管加固的耐火磚砌成的房子式四方香爐,不斷有信士向內投擲香燭紙錢和鞭炮,爐內大火熊熊,爐外灰塵飛揚……並非有意褻瀆神靈,我對投擲香燭紙錢不感興趣,尤其對那塵土飛揚的環境感冒,但對攜刻在殿前殿內的對聯留意了,殿前進門處是:寅賓出日,峻極於天。殿內的柱子上是:列位三公布雨開雲福蔭萬年尊壽岳;沿湘千里得書採藥人文百代耀南天。祝融殿自然是祝融氏的府邸了,不知這“三公”作何解釋,“得書採藥”又如何理解,擬或另有故事?看了很久還是一臉茫然,實在參透不了,只得存疑。
返回的難度小多了。因為時間還早,我們便在忠烈祠久待了一會。忠烈祠是中國大陸唯一的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的大型烈士陵園,祠匾系蔣介石題寫。由於線路倒置,我們從後門進入,一開始便進入了享堂,細讀了攜刻着的各位烈士的傳略,那種戰火紛飛的場景彷彿就在眼前,不由得對烈士們肅然起敬了。
順階梯而下,兩旁是高大的青松翠柏,中間是矮小的長青灌木,灌木叢中用白色瓷片依次鑲嵌了六個大字:“民族忠烈千古!”這裡遊人不多,但每一個遊客都顯得莊重,整個園內的氛圍靜謐而肅穆……
這次南嶽之行雖然有點匆忙,但收穫還是有的。曾經感覺很是神秘的南嶽形象清晰了。論海拔高度,南嶽其實還沒有我們家鄉的山高,論山形狀貌,南嶽其實與我們家鄉的山並無二致,但這南嶽的名聲卻是遠揚四海了。這就應了劉禹錫的那句老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其實,許多事情都是這樣,在你沒有認識她之前,總會蒙上一層神秘色彩,擬或對她頂禮膜拜,一旦認識了熟識了也就不過如此了,一切都會看得很從容很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