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美散文>千里來尋聖地

千里來尋聖地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已故領袖毛澤東主席的《西江月 井岡山》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詞,從課本讀到這首詩詞到如今,多少年過去了,但每記起那耳熟能詳的詩句,心中就奔涌着一股按捺不住的激情。詩中抒發的革命英雄情懷和慘烈戰鬥景象,也一直令我無限敬仰和神往。到井崗山去朝拜聖地,去看看茨坪和黃洋界也一直是我心中未了的夙願。這個機會終於來臨,最近,院黨委讓我帶領部分優秀職工去領受一次革命傳統教育。5月16日這一天,我和來自臨床一線的42名職工一道,懷着對革命先烈的無比敬仰和對那塊紅色土地的深情嚮往之情,踏上了尋訪革命勝地——井岡山的紅色之旅。

  臨行這天起得很早,4:30分,在醫院高大的廣告牌燈光照耀下,來自醫、護、葯三個部門的職工代表,從城區的不同方向匆忙而有序地聚匯到醫院大門前。大家熱烈而興奮地交談着,三個小組的組長迅速清點好人數后,便秩序井然地開始上車了。大家自覺把前排座位讓給暈車的、身體狀況差一點的或年齡大一點的女同志。葯事科這一組的人員全都坐到了最後幾排。這種出發伊始就表現出來的團結友愛精神,一直貫穿在為期四天的整個旅遊行程中,令我感動和讚歎!

  出洪湖、經黃石、過九江,大家一路笑語歡歌。全程高速,平穩舒適,下午五點鐘到達吉安市,遊覽了我們此行的第一個景點——文天祥紀念館。吉安市在南宋時期稱為廬陵,也是文天祥的故鄉。館址建在一個小山坡上,濃郁的蒼松翠柏環繞着文天祥雕像和館房,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詮釋着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夜宿吉安。第二天上午,我們遊覽了吉安市青原區美陂古村落。並在第一個大牌坊前集體合影留念。美陂又稱為廬陵文化第一村,已有近千年歷史,全村統姓梁。村舍建築全是青磚灰瓦,樸實素雅。各巷道均以鵝卵石鋪路,縱橫交錯,有八卦陣之疑。村裡有多處古祠堂、古書院、古廟、古樓閣、古牌坊、古水塘。民風純樸,人文氣息濃厚。吉安更誘人之處還在於它的紅色根基——當年紅軍曾駐紮在這裡,毛主席在《廣昌路上》一詞中寫道“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電視連續劇《井岡山》也曾在這兒取景拍攝。正是由於紅色革命元素的注入,才使吉安這座城市更具魅力,使廬陵文化第一村更加美麗。

  緊接着,我們向井岡山挺進。在綠樹環繞的山道上,經過一個半小時的高速車程,穿過永新和三灣,到達了茨坪鎮。這裡原是井岡縣的舊址,2006年在山下新建井岡山市,大部分政府機構已遷走。這裡海拔820多米,是一座美麗的公園式山城。高樓林立,古木參天。剛剛傳遞過奧運聖火的“天街”,被無數火紅的小燈籠和繽紛的彩旗裝點得格外秀美。城中心的挹翠湖公園,是井岡山干群利用義務勞動修築而成。湖面如鏡,湖周松柏如林,綠蔭如蓋。湖上亭台樓閣,別有情趣。井岡山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共井岡山幹部學院等依湖而建,既自成一景,又與雄秀的山色相互輝映。讓漫步在茨坪街頭的人們遙想它當年的地位、想像着當年在井崗人心目中的另類輝煌。

  在井岡山短短的兩天時間裡,我們分別瞻仰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生活和戰鬥的故居,參觀了紅軍醫院、造幣廠,井岡山五井之中的大井、上井、小井村落,紅軍營地舊貌及井岡山主峰——五指峰。

  特別要提到的是2007年落成的井岡山革命歷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準確地說應是稱作井岡山革命鬥爭紀念館。因為充分運用了現代聲、光、色多媒體高科技手段,造價據說上億元。仿真科技將“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情境在這裡得到再現。記參觀者身臨其境地領略了反圍剿戰役以少勝多的慘烈戰鬥場面,逼真形象地表現了1927年10月——1930年2月這一階段井岡山歷史畫卷,使人深受教育和鼓舞,也會更對今天的和平幸福時光更加珍惜。

  井岡山烈士陵園坐落在高高的山峰上,由紀念碑、雕塑園、紀念堂、碑林四大部分組成。沿着長長的石階,我們一步步向先烈的忠魂靠近。在紀念堂前,我們一行人神情肅穆地為紅軍英烈們敬獻了花圈。仰望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近距離解讀十九座栩栩如生的井岡山鬥爭英烈雕像,不由心生出無限的敬意和感嘆——井岡山不愧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她孕育了多少革命的種子,才有新中國的誕生和今天的繁榮富強。

  第三天下午我們來到黃洋界哨口。書上云:黃洋界地勢險要,左邊是深谷,右邊是陡壁。在我無數次的想象中,這個舉世聞名的地方應是一片懸崖峭壁之間的營壘。在深谷和陡壁的中間應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威嚴炮壘吧?可我們乘車而上,沿途看到的卻是滿山的杜鵑樹和蒼鬱的灌木林,已完全遮蓋了它的險峻。雨霧迷濛中的黃洋界更是蒼茫一片。看着昔日殘存的戰壕我想起了毛主席的另一首詩句“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黃洋界的炮聲已經遠去,鼓角與旌旗都化作了影視劇里的情節。不過,新樹的碑石,偉人的遺墨,仿舊的紅軍營房,這一切仍讓我們領略了這井岡山險關難以描述的神韻。

  而袁鷹的一篇《井岡翠竹》,種下了我對那一片蒼翠的神往。漫步在煙雨蒙蒙的百竹園中,只見小徑幽深,竹葉婆娑。竹海深處,有水榭、亭台、如意泉供遊人觀賞。沿途竹竿上掛着的塑料卡片帶我們認識了毛竹、龜背竹、曲桿竹、方竹、紫竹等名目繁多的竹。在腥風血雨的戰火中,竹子被做成扁擔、梭鏢、竹釘、碗、筷、手術器械等,故而有“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這句經典名言。

  井岡山的五龍瀑布和水口瀑布,集所有名山秀水的壯麗於一身,無需我贅言。著名畫家陸儼少,遊歷五龍瀑布時留下了驚嘆:“蹺下已驚壑轉雷,更於九夏覺風寒。龍蟠谷底天矯下,尾禎蒼岩欲鎖難。百丈飛流流不竭,半天直下起風雷。問渠那得許多水,為有源頭萬萬山。”又有“水口凝春色,雙溪落彩虹。石門關不住,猿鳥任西東。舉目飛泉下,深潭碧玉流。閑雲空自遠,含笑樂悠悠。”說的就是晴天游賞水口瀑布的感受。

  因為時間有限,井岡湖、金獅面、硃砂灘漂流、象山奄等景點,我們都無法去遊覽了,讓它留着再上井岡山的理由吧。

  井岡山太大了,井岡山的故事太多了,然而我們的旅程卻是短暫的。下山時景區放送的是充滿深情的《十送紅軍》,那略帶憂傷的旋律給我們的離別憑添了些許愁緒。井岡山聖地離我們漸行漸遠,但千里來尋的井岡山精神,卻將伴隨我們今生。我在心裡默默地告別——哦,井岡山,我們肯定還會再來。



千里來尋聖地 標籤:教育的智慧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