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行泰山
每次登臨泰山都有一股崇尚和神聖感,同時伴隨着對文人騷客的景仰。自兒時就耳濡目染聽長者充滿神聖的“泰安老姑”的傳說,據說生長在我們大盧家村後來仙化到泰山,成年後才知道就是萬家膜拜的“碧霞元君”,泰安人稱之為“泰山老奶奶”,加之碧霞元君為世人的佑護,更增了些許的自豪和親切;一生“裘馬輕狂”唐代“詩聖”杜甫游泰山留下了千古名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求學期間曾習清朝桐城派姚鼐的《登泰山記》,大師對於霏霽雪后的泰山和日觀峰觀日出的極盡描繪,對山石松濤的讚頌使我久嚮往之。
少時,囊中羞澀,無緣外出,只能從大人口中聽來繞口令“泰安山,十八盤,咕嚕咕嚕一盤,咕嚕咕嚕兩盤……咕嚕咕嚕十八盤”消遣對泰山的敬仰,直至後來工作后,才和泰山有了親密接觸。隨好友從正門紅門去過兩次,春節一次是從紅門爬到了中天門,坐索道滑去南天門。一路上飽攬了歷代名人雅士和歷代皇帝的御筆石刻,感嘆於文人騷客的雅興和皇帝及達官貴人對泰山的景仰和崇拜。想象皇帝從京都千里迢迢泰山封禪大典的盛景,只能徒生些許的感嘆。但想着腳下就是當年皇帝登山走過的路,也不由想象出華蓋下皇上登山時對上天和自然的崇拜。一路拾級而上,也感嘆皇帝把泰山贊為“五嶽之首”的感慨。難怪康熙皇帝在遊覽眾多名山後,登上泰山後欣然題詞“果然”的釋然。
與名人雅士和三皇五帝登山不同,眾驢友登山只能是草根的樂趣了。近幾年隨戶外活動的興起,省內外眾多的驢友在導遊的帶領下,從不同的小路登上了不同的山峰。雖沒有文人雅士的洒脫和抒情,卻不缺乏閒情逸緻和無盡情趣,沒有皇帝登山封禪的莊嚴和威風,卻不缺少相互的關心和一心向頂的勇氣和決心。近幾年,隨泰山旅遊遊客增多,門票蹭蹭往上竄,現在門票不包括索道非可能已經一百六十多了。驢友登山不買帳,正門收費,那就從偏僻小道和山溝往上爬。雖沒有摩崖石刻,卻也有別樣風景。
隨驢友爬了淄博市內及鄰近的山不少,也曾隨驢友於深秋攀過泰山,當時也是繩拉硬拽,肩扛背托才登上了扇子崖和傲來峰,對泰山的雄險壯麗早就領略過了,但一直念念不忘。爬泰山已經是第四次了,並不陌生,盛夏的周日,在一行好友縱恿下,隨眾驢友頂着炎炎烈日,又踏上了了泰安後山巴山溝的驢途。聽說巴山溝的進山路早上就要封,三點鐘就出發了,驢友們經過了上車短暫的亢奮后,一路上假寐度過枯燥的時光。早上六點多,迎着泰安當地晨練回歸泰安城居民的目光,旅遊車蜿蜒進入了巴山溝山口。眾驢友打理行囊,整理心情,隨領隊踏入莽莽大山。
進入山溝,竟然有一種熟悉和親切感。隨着幾聲驢友嘶啞的長嘯,我心情頓覺開朗,霎時找回久違的登山感覺,終於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和物慾橫流,把工作積累的鬱悶、壓抑和穢氣拋灑在了悠遠大山中,頓時覺得雙肩背包也輕鬆了許多、山溝里蠻石遍布,前雨後順山谷流水沖刷的樹木和頑石的痕迹依稀可見。行不數里,日頭已爬上側面的,雖未見太陽當頭,但已感受到似火驕陽在炙烤大山,前後幾個旅友都已經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停下來喝水賞景。
且走且停,山勢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秀,一層比一層奇。我們一步步走進大自然的詩里、畫里、歌里。不知道深奧莫測的泰山主峰藏在那個飄飄渺渺、迷迷離離的夢境……
路旁滿目古木交柯、濃蔭深樹,一片鬱鬱蔥蔥,一聲聲夏蟬和鳴,一群群蝴蝶翻飛。微風輕拂,送來陣陣濕漉漉的草木馨香。嵯峨的山脊開始塗上橙紅,老松的虯干也染上胭脂,此刻,連我們驟然開闊的胸懷似乎都成透明的了。
越往上攀爬,越感覺到了泰山的巍峨秀美。我又見識到到了泰山石的神奇、雄偉、險峻。遠觀山峰聳峙,墨色青翠,尚有雲霧繚繞山腰;兩邊仰視,怪石嶙峋,山頂巨石鬼斧神工,像極各種動物,或猴或龍;或仙或佛;或人或狗;或庄或諧;或坐或躺,呼之欲出,不盡其形。行走間忽見一巨石當頭攔住向上攀爬的道路,及近前才發覺,在巨石下有一洞穴可以穿越,巨石搖搖欲墜。硬着頭皮從中穿過,膽戰心驚,不敢做半點停留,駐足回望,不得不驚嘆自然的天和傑作。紅門正道,何以見此美景?
我一路所見泰山石,皆為橙紅色巨石,另一類就是泰山青石了,青石夾雜了白色的條紋,條紋明晰,順暢。泰山奇石多出泰山谷底。泰山峰高谷深,水流落差大,沖刷力猛,每到雨季山洪卷頑石滾滾而下,千萬年來沖刷出無數卵石和崩塌的青石等。正因泰山石有靈性,常被用作鎮宅驅邪,老家很多牆上都嵌着“泰山石敢當”,現在想來就是鎮邪驅妖,庇人吉祥的。上次登山時,偶遇一青石,遂作寶貝,背至家中,稍加沖洗,至於陽台之上,竟能至噩夢勿擾。后清掃陽台竟將“寶石”至於地下,連續幾晚噩夢連連,竟至“鬼壓身”,及至發現,趕緊歸於原位,復又一覺天明。豈不奇哉……
姚鼐在《登泰山記》中所記泰山“石多,土少”,果然也。這與我們淄博博山和臨淄的山區別蠻大的,正因如此,便覺泰山靜而悠遠,泰山以其雄勁筋骨示人。
一路登來,愈覺空氣之清新,隱隱花香撲面而來。不由得讓人貪婪深吸幾口大自然賜給我們天然氧吧里的空氣,吸一口,回味一下,就知道沁人心脾的滋味了。此路,雖無廟宇重疊,香火鼎盛,卻少了香火繚繞的嗆人氣味,朝拜的聖潔不在於香火燈燭,在這純凈的山谷中一樣可以禱告天下太平,普天下善眾皆平安無虞……
及至登頂,山林愈加茂密,驢友正在議論保護如此之好生態,山中是否有狼出沒。一驢友忽喊“看,對面山岩上,有狼!”,眾驢友透過蔥鬱樹枝探望,不禁啞然,山岩上立着的是一隻山羊。忽又奇了,不見牧羊人,怎一隻獨羊能攀上如此陡峭山岩,況且一路行來,我們爬過了五道梯子,沒有梯子,人都不可及。在觀山羊,立於岩上,像雕塑一般,仰望對面山頂……這一定是一隻走失的獨羊了,每天朝露夕照為伴,盼望回到羊群之中。此真正地“隱者”……,這也說明,山中無狼也。
我也再一次陶醉於泰山的水了。及至半山時,溪流若隱如現,似有似無,如影隨形,但一路都感受到了大水對河谷和石塊沖刷之猛烈。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泰山發大水,沖毀古迹多處,秦松亦失其所,登山遊客死傷無數。而眼前情景,不也叫人膽戰心驚嗎?為行人攀山,當地山民在陡峭處設置了五處木梯,供行人攀爬之用,每處木梯處,都有溪流淙淙,石滑苔綠,幾處大石,累年經泉水浸潤,愈加潤滑,更顯生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深信在潭底定有潛龍藏匿……
此路沒有旅遊路線上如雷的瀑布聲,卻有寧靜的潺潺小溪,及至下山,終於見到蜿蜒曲折,順流而下的溪流,水不是很大,但清澈見底,就這樣緩緩的,平靜的流着……。順流而下,在一開闊處,形成幾個小潭,微風吹過,掠起細細波紋。另一隻溪流石隙中有泉水湧出,聰慧的山民用管道引水至上下,也有山民帶肩挑塑料桶往山下擔水。領隊招呼大家休息,並在此用餐。用餐好去處啊,山谷微風吹過,溪流腳下趟過,巨石一塵不染,恰似人間仙境。驢友卸下沉重的背包,早有孩子迫不及待到上游淌水納涼,疲憊驢友脫下濕透的背心浸泡到清涼的泉水中揉洗。幾個小女孩坐在巨石上脫下沉重的登山鞋將小腳伸入溪流中任溪流濯沖……,屈原大師的語句應改為“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足”,這才應了我們此時的心境。
稍事休息,眾驢友慷慨解囊,三五圍坐,共享午餐,談笑風生,笑談一路感受,更有好事者,將出帶來啤酒,吆天喝地,好不熱鬧。一學生家長連送兩隻香瓜給我們,在如此僻靜山中能享受此美味,真乃神仙享受啊,其實是真渴極了,已經連灌兩瓶山泉水了。如此情形頗有西晉王羲之大師微醺後作《蘭亭序》情形“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穿越時空,羲之大人若能暢懷共飲,不知是何感受。
餐后,有驢友依石假寐,有旅友選巨石仰躺酣睡,有年輕驢者不覺其累繼續在水中玩耍,有三五人圍坐聊天。
我找一潭邊巨石看潭水,水清澈見底。不由憶起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所記“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遍尋池底,沒見一魚,卻見水中有綠豆大小甲蟲在游弋,稍攪水面,便倏地鑽入池底,做隱匿狀,如此自欺欺人,匿形潛影不由惹我暗笑,可愛的小甲蟲。
嗚呼,在炎熱中收集了一份清涼,記憶的影集中又增添了心香一瓣,貌美夏花,一上午游山,更對泰山有了依依不捨的情愫。真想感受晚秋遍山紅葉,層林盡染的聖山……
(拙文到此應該打住,尚有些感受擁堵在懷,不吐不快,在此一併抒之)
眾驢友餐后,幽靜山谷中一片狼藉,因大部分是新驢,情有可原。正在嗟嘆之際,溫馨感人一幕上演了,近旁蹲坐吃完飯的三個小女孩,大的十四、五歲,白皙長腿,像一個初中生,小的十歲左右樣子,應該讀小學,手提一個大方便袋開始撿拾地上散亂拋擲的垃圾袋和扔在溪流中的礦泉水瓶,小女孩撿拾得更仔細,把果核和雞蛋皮都撿起裝進方便袋中。大點的女孩則追逐順溪流飄下的水瓶。“阿姨,這袋還用嗎?”,甜甜聲音,令人動容。直至下山,最小的女孩吃力的提着滿滿的一袋垃圾放到垃圾收集處。我真敬佩幾個孩子和他們的家長,這麼懂事這麼有環保意識和自覺的孩子不僅讓我們這些道貌岸然的達人們汗顏。
而令人噁心的一幕不該出現在如此聖潔的群山中,在淙淙溪流中,竟發現一處人的遺矢。狗,貓尚知避人耳目,隱匿處遺矢,而人弗如走獸,豈不愧也?在孔子登山小天下的聖山中,如此不恥行為,是在有愧孔老“禮儀天下”的聖訓。真乃自我踐踏,敗壞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