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地名,位於山東省南部,介於東經116°57′至117°13′,北緯35°29′至35°49′。北依九山界寧陽縣,南連孟子故鄉鄒城市,東鄰泗水縣,西隔泗河與兗州相望。南北長35.6公里,東西寬25公里,總面積889.4平方公里。(此數據截止到1998年,以後的數據不詳)
??明。這裡指歷史朝代,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后遷都北京。
??故。這裡指過去的,原來的。
??城。這裡指為保護村鎮或地方而修築的牆。所以曲阜明故城五字連在一起的意思是。曲阜明朝的原來的城牆。當然故字還有一解,即故址。
??在《禮記·明堂位》里始見“曲阜”一名。因在古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周武王滅商,封周公旦於曲阜,周公派其子伯禽就封於魯,修築了周長23.54公里的魯國都城。《太平寰宇記》載:“古魯城,春秋時之魯國都也。城門十二。”在1978年考古發掘中,在今書院鄉舊縣村發現魯故城遺址。城呈長方形,南北1.5公里,東西2.5公里,周長8.4公里,牆寬約10米。
??公元1511年,明正德六年,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於當年三月二十一日,攻佔原曲阜故城,並進駐孔廟,這件事大大震動了明朝庭。於是“東兗道僉事潘珍”,請示朝庭移建曲阜城,獲得准許。從公元1513年至公元1522年,歷經兩帝,即從正德八年到嘉靖元年,用去10年時間,花了3.58萬兩銀子,築成新城,這就是現在位置上的曲阜城,簡稱明城。
??編於1998年的《曲阜地名志》書:明城是曲阜歷史上第一座磚砌城廊,呈長方形,城周長4.8公里,城牆高7米,厚3.5米,牆與護城河間距7至10米。城有五門,東門名秉禮門,東南門名崇信門,正南門名仰聖門,西門名宗魯門,北門名延恩門。各門都築有深闊的瓮城。城門上建有歇山重檐式的城樓。
??1930年,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內戰,閻部攻打龜縮在明城內的蔣介石部一個旅。圍城10日,炮轟東門、西門、北門三個城樓,後來雖然經過修葺,但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1978年7月,經國家文物管理局核准,將明城拆除。僅南門、北門和東北、西北部分城角尚存。並且在城基上建起了民房及部分單位。
??2002年3月,作為山東省7個優先發展項目之一的曲阜明故城開工建設,新城長5300米,牆高6米,工程投資三千萬人民幣,目前仍在施工中(2004年7月25日)。曲阜新城共有十二個城門,二十五個門洞,其中正南門、北門和正在施工中的鼓樓南街城門上建有門樓,倉巷、東南馬道東首和顏廟街東首的城門是單孔城門,人民醫院西邊城門為雙孔城門,余者全為三孔城門。這已經完全不是“明城”意義里的明城,新城在設計城門的時候,考慮到作為著名旅遊城市,人多車多。傳統明城的五個城門顯然已無法滿足需要,況且新城內尚有很多老居民居住,他們已經習慣於通過架設在附近護城河上的石橋走出城外。現在這種連接新城牆內外的大小橋樑已增至14座,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但是百密一疏,從時下並非旅遊旺季來看,鼓樓南街、正南門的城門設計已凸顯敗筆,特別是鼓樓南街,也許是司機懶惰不願走側門的原因,中間的正門狹窄,兩車不容錯過,所以車輛往往在此卡住,形成腸阻。正南門的情況則是,行人司機常常不按照交通規則行事,進城不繞行東邊的門洞。圖方便省事,同樣出城也不去繞行西邊的門洞,一片混亂景緻。轉彎時又因為城牆遮住眼線,讓人提心弔膽。
??作為世界馳名的旅遊聖地,儒宗故土,城牆的恢復意義重大。這一舉措不僅可以重現“東方聖城”的風貌,它更可以完全把孔府、孔廟、顏廟和有着鮮明特色的老街巷完全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旅遊圖”和“文化圈”。但就目前來看,離這一設想顯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首先,護城河的現狀不容樂觀,特別是西城外環的河段。河水臟污,河兩沿的人畜糞便、垃圾已不能讓人涉足。更兼今年雨水充足,草木瘋長,蚊蠅滋生,從外圍看去,極像一片野草甸子。西北城角和北門西段也是如此。由於護城河負擔著城內居民和新城周遭村落村民排泄物的流通任務。所以常年腥臭、夏季猶甚的狀況已被居民慢慢習慣了,致使這一嚴重污染源長期圍繞老城區緩慢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