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抒情散文>明代治理官道“三亂”警示碑再現平順縣

明代治理官道“三亂”警示碑再現平順縣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平順縣虹梯關村(明代嘉靖八年前稱作柏木都)中央的高地上有座建於明代中期以後的古廟,圓拱型甬道狀的廟門朝南開,甬道上方是座有8根木柱氣勢恢宏的大戲台,東西兩面曾經是迴廊,坐北朝南的大殿曾經是供奉菩薩和神仙的廟堂。解放后,拆除了坐北朝南的廟堂,改成了鄉政府辦公大院,鄉(公社)里唱戲幾乎都是在這座戲台上演出的,持續了40多年。上世紀九十年代,鄉政府另擇佳地搬出去了,此地日漸荒廢,整個建築形如危卵瀕臨倒塌。2006年秋天拆除這個瀕臨倒塌的廟院時,從地基處挖出了許多石碑。國慶節長假我回故鄉探親時,村長告訴我拆除房屋時挖出了許多石碑,我欣喜異常急着冒雨去看,心裡想着要是能夠找到遠古的碑文,就可以尋覓到本村的歷史脈絡了。村長知道我為了解開虹梯關神秘的面紗下了許多功夫,可是仍舊一直找不到確鑿的證據。我看着一方方在院子里或豎立或平躺的比較完整的石碑,失望的很,因為這些碑全是明代末年之後刻寫的,無非是些捐款建廟的歷史見證。我對嘉靖年間以後當地的歷史已經了如指掌。我粗粗瀏覽一遍,急切地問:“沒有嘉靖以前的碑了?”

  村長告訴我:“有倒是有一塊破的,我們把它壘到牆裡去了。”

  我讓領我去看。還好,已經壘到一人多高的牆基里的碑文朝外顯露着,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塊嘉靖年間的殘碑。殘碑留下來的應該是正中間的部分,上部文字清晰,下端文字風化斑駁已經看不清楚,字共有兩行,每個字有手掌大小,我仔細辨認,右首一行碑文是:

  “三秦示各路防守……”,

  左首是:“敢有勒索行商騷……”

  看來,這是一塊類似於今日治理公路“三亂”的警示碑文。

  據我研究,起因是:明朝兵部都給事中夏言在平息了青羊山陳卿起義之後,來到了潞州,動用朝廷下撥的一萬五千兩白銀中的四千兩賑濟了災民,又動支一百二十兩起蓋虹梯關、玉峽關兩座關門。夏言先是建議設置“千戶所”,爾後,感覺出設千戶所“殊不足以約束,且或別生弊端,況無可撥之軍,亦無可屯之地,惟是立縣,則有官府,舉法度以制奸豪,有師儒典禮義,以化盲瞽,庶幾後患可弭而久安可圖矣。”夏言遂又於嘉靖八年正月二十八日向嘉靖皇上請奏《開設縣治、巡司、關堡,撫恤降民事宜》,建議“應設巡檢司三處”,讓“陛下特賜裁斷”,上疏中寫道:“青羊山北去三十里,地名柏木都,又十里至洪梯,連接槐樹坪、白蘭岩,去縣益遠,而兩省(指河南、山西)人民雜居於此。臣欲即智度寺改為蟠溪峰,立一巡檢司,以據賊巢之心腹,即王陡崖改為王斗崖,立一巡檢司,以防山賊之外出;即柏木都改為白雲谷,立一巡檢司,以防流賊內入。合無照例銓官撥吏,每司就於新立該縣,僉點弓兵各一百名,令其常用,盤詰往來巡視,仍嚴加禁約。今後山民敢有不改前非仍為盜賊,就便率領司兵號召山間良民并力擒拏撲滅。各處流來面生可疑及趁食僧道,一應無文交引之人,俱不許擅入山場容留。居住本山之人,亦不許為僧入道,私自創立庵院。巡司官兵人等,敢有貓鼠同眠,縱容隱匿以致仍前為非釀成禍患者,許巡按御史並按察司分巡官體訪拏問……”

  此後,巡檢司把守虹梯關,因為朝廷撥付銀兩整修了梯道,來往的客商行旅愈來愈多,免不掉就此生出許多藉機勒索過往行人的“打吃秋風”之人,此類人中既有巡檢司的“公務員”,也有村寨中的流氓地痞,還有“劫取生辰綱”之類的豪傑,因為此地“林木薈蔚,崖壁巉巗,棧道石磴,蛇盤斗折”,干此類營生非常方便。久而久之,不單行人膽寒,就是官府也心驚肉跳。為了遏制愈演愈烈的官道“三亂”,官府不得不豎立“警示碑”以戒“三亂”的發生。

  2007年秋,我重走虹梯關古道時,在路邊的幾處摩崖石刻上,發現有刻寫的“禁伐樹木”碑文,內容非常詳盡,譬如上山行走之人帶的鐮刀、斧頭、鋸齒不得超過幾把,甚麼樣的樹木不得砍伐,甚麼地方不許包藏火種,違者如何重處等等。今日來看,此兩類碑刻仍然是有深遠的現實意義的。

  2008-1-12



明代治理官道“三亂”警示碑再現平順縣 標籤:社會主義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