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伴着徐徐的秋風我來到遼東半島,威海是國慶長假旅遊的第三站。在導遊的帶領下,串過-條條繁華的海濱大道輾轉到了風光旖旎的威海港,一艘掛着龍旗,排水量達7000噸級的鐵甲紀念艦“定遠”號威然停泊在碼頭邊。抬頭仰望,我便想到了民族英雄鄧世昌,放眼茫茫威海,100多年前中日甲午海戰的硝煙仿沸又呈現在眼前。
“定遠”鐵甲艦是1880年清政府花300多萬兩白銀委託德國伏爾造船廠用5年時間製造的7000噸級鐵甲艦。艦長298.5呎.寬64呎.吃水19.6呎,載員329-363人,於1885年開始服役,成為清朝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而“定遠”則同時為北洋水師旗艦。與姊妹船“鎮遠”是中國海軍歷史上唯有的兩艘鐵甲艦,裝甲厚12至14吋,主要武裝為四門12吋口徑的主炮,三支魚雷發射管,另搭載三艘魚雷艇。“定遠”艦是19世紀工業文明的產物,因為武備強大、防護完善,一度被譽為“亞洲第一巨艦”、見證象徵了中國海洋上一段輝煌的往事。
1894年9月17日,北洋艦隊主力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黃海海域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定遠”號作為北洋艦隊旗艦,帶領十多艘戰艦與日艦展開了人類史上第-次大規模蒸汽鐵甲艦隊間的海戰。戰事一直由中午持續至下午5時,儘管中國軍艦相對較為落後,火炮數量僅為日方一半,而且彈藥匱乏,但廣大北洋艦隊愛國將士仍進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戰鬥。海戰中“定遠”多次中彈遇險,中彈多達159發,艦上17人死38人受傷,前甲板中彈發生大火,但全艦將士越戰越勇。“定遠”大炮擊中敵旗艦“松島”號甲板上堆放的彈藥,引起大爆炸,敵屍骨橫飛,死傷80多人。“定遠”在海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被日方驚呼為不沉的“定遠”。
黃海戰役后,北洋艦隊退入威海衛,由於李鴻章嚴令:“不得出海作戰”,導致日軍愈加猖狂!1895年2月4日夜,狡詐的日軍以魚雷艇偷襲北洋艦隊,“定遠”艦在擊毀一艘敵魚雷艇的同時,自己也被敵魚雷擊中。清軍將“定遠”艦移至淺灘擱淺當作炮台使用。2月9日下午,陸上之日軍佔領威海衛附近的清軍炮台,以岸炮擊傷“定遠”,為避免“定遠”艦落入敵手,管帶劉步蟾下令炸毀“定遠”艦,“定遠”艦沉沒后劉步蟾含恨自殺。“定遠”艦的部份殘骸後來由日本於1896年打撈回國。其舵輪被一名居住日本長崎的英國人改作咖啡桌,至今仍在日本。甲午海戰由於中國方面在戰爭準備,戰術指揮上的缺陷,以失利而告終。
據導遊介紹,在威海市政府支持下,2004年秦皇島瑞星船務工程嚴格按一比-複製的“定遠”號紀念艦於2005年4月16日建成駛往威海港,停泊於威海港北碼頭,與劉公島隔海相望,當日還舉行了海祭儀式,紀念甲午戰爭抗擊日軍的北洋水師。同時,這裡也成為威海海邊一道獨特的風景和標誌性人文景觀。複製的“定遠”號紀念艦其外觀與歷史原艦完全相同,艦上各種武器裝備一一複製,齊全逼真,許多著名的歷史場景也都紛紛還原再現,艦上展廳存有定遠艦和北洋水師大量珍貴圖片、實物,每天都有大批遊客到這裡參觀,接受愛園主義教育。
當我順着舷梯登上戰艦,撫摸着冰涼的炮筒,看着茫茫大海,頓時恍若跨越了時空,百年往事歷歷在目,中華兒女浴血奮戰,英勇剎敵;鄧世昌在生命的最後關頭拒絕逃生,面對矮寇大義凜然,壯烈殉國的民族氣節讓我肅然起敬。
-位參與複製“定遠”號紀念艦的學者在完成複製任務后留下這樣-段話:“因為歷史的慘痛而不敢回憶是懦夫,試圖忘記歷史則是十足的愚昧。如果“定遠”的沉沒可以看成一個民族捍衛海洋的失利,那麼,“定遠”的回歸就是衝鋒號吹響前最後的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