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姑蘇行之--天平山紅楓

姑蘇行之--天平山紅楓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古城名勝眾多,除城區內的古典園林、寶塔寺廟冠絕江南外,在城外位於太湖之濱的當數天平山莫屬。其山青林密,奇石紅楓,清溪蜿蜒等景緻可謂是匯江南山水勝景之所在。天平山高201米,山體以岩石花崗岩石質為主,南連靈岩山,西北通華山、天池山,北接寒山嶺和觀音山,山頂平坦,可聚百人,故名“天平山”。歷代文人墨客多有登臨此山者,以縱觀吳中名勝,眺望太湖碧波,欣賞古楓奇石,林木清秀,駐足期間似入桃源之境。“林慮天平山者,天下絕勝之境也,雄偉秀拔,雖江南諸山素有名者,皆所不及”。由此可見,天平山乃絕佳遊覽之地,成為環太湖景緻之首。

  天平山之怪石、紅楓、清泉堪稱“三絕”,當你站立山下抬頭望去,即見山體高拔,林木蔥鬱,掩映在山崖樹木間的奇石探出半載身子,似有折斷掉落之虞。泉出亂石,依山澗溪流蜿蜒而下,清澈透明,若取瓢淺嘗,其味甘冽,雜草隨水流漂浮,蕩漾出微微的漣漪。走上穿澗而過的石板,似乎有一股清涼隨水霧裊裊升起,不覺清新倍至。

  沿着山體起伏的石階前行,開始時段稍為平緩,但見岩石突凸,其形怪異,若卧若立,蟠弩撐住,幾乎布滿整個山體。上山無固定途徑,不時有巨石夾道,匍匐於兩石間穿行,抬眼即見一線天,峭壁危岩,兩崖並列,似合而通,窄險深黑,過者側足,上端日影憧憧,耳旁水流聲聲,飛瀑清溪繞行腳下,岩縫間生長的古柏松木更具生命力的象徵,蔓草遍布,攀岩附石綠意盎然。行至此處還不及半山,一線天旁“飛來石”蹲在山崖,眺望群山連綿;望楓台上“鸚鵡石”環顧四周,浩瀚太湖碧波萬頃;白雲亭里涼風習習,縱目所及奇石嶙峋,危岩峭峻,亦如臨朝大臣覲見皇帝的朝板,可謂是“萬笏朝天”。

  山崖奇景迭出,實有移步換景、別有洞天之感,其景之絕妙嘆為觀止。石怪之處在於似物而非物,其狀有如山間石筍,又如崖上斜出石帆,亦有奇峰直插雲天,石壁上有名人書碑石刻多處,行楷字體無不蒼勁挺秀,樹影間透出不朽光芒。山崖有石洞多處,山神洞、石屋洞、白雲洞、蓮花洞等,皆石穴空洞,廣石覆之如屋,大者可坐十餘人,若是夏日在洞中倍感清涼如秋。

  尋徑而上,幾無坦途,多處均在兩石夾持中穿行,側目愈險,需扶壁而行。此時山頂在望,巍峨高聳,耳旁風聲嘶鳴,洞谷迴音,拾徑於荒茅叢草之間,駐足環顧,愈覺石益怪,徑愈狹,山之景愈奇,或卧或立,隱沒於樹叢荒蠻,似有呼之欲出,其狀愈怪。臨此徑,雖體疲力乏,亦之願矣。

  峰迴路轉,攀崖扶石,力雖竭而終登峰頂,涼風吹來不覺神清氣爽,天地為之開闊,站立山頭,環顧四周,俯首回望來路,竟無徑可尋,但見亂石嵯峨,峭壁如立,草木林深,周邊山林環繞,白雲浮動,遠處碧波萬頃,太湖之水渺乎其悠。山頂平曠,坦石為地,拂石以坐,有數塊巨石聳立山頭,卓筆峰高數丈,上尖下粗,形如筆桿,為天平山最奇特之大岩石,成為山頂之雄峰。

  從後山尋徑而下,扶欄或樹之叉丫,沿途山之愈險,至半山見工匠們正在沿山坡修建一座寺院。此寺院為“白雲寺”,也曾稱“白雲古剎”,有千年以上歷史,幾經毀壞,原寺院其規模之宏大,多殿漸進,中間一湖泊,兩側依山,現在從其原有陳跡恢復重建,基本格局已定,氣魄非凡,日後寺院高僧入住,昔日之景象必定重現。

  天平山地域空曠,山峰環列,蒼翠蔥鬱,山上溪流注入湖泊,成為天然的活水源頭。周邊古迹眾多,歷代名人都有遺迹可尋,留有詩詞、遊記、碑刻無數,是絕佳的旅遊訪古尋勝之地。入門即見有乾隆皇帝御賜的“高義園”牌坊,漸進是接駕亭,古景塘西側有御碑亭、范文正公忠烈廟等古迹。在1989年,為紀念范仲淹誕生一千周年,而在忠烈廟前重建“先憂後樂”坊,院內大殿供奉范仲淹塑像,牆壁記載范仲淹憂國憂民的生平事迹,兩邊庭柱書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蒼勁有力,到者無不肅然起敬,此名言成為之後為官者之“座右銘”。院外數枝古柏均愈百年,樹冠如華蓋,遮陰蔽日,挺立院前,守衛這位千古名相。為使更多人能了解范仲淹的“先憂後樂”精神,特在歲寒堂開設了“范仲淹紀念館”。

  景區內古迹俯拾即是,隨處可見碑刻、亭台,院內建築多為陳跡。在山南麓建有天平山莊,引泉為沼,架以石樑,館閣亭榭多以隨山勢層疊而上,鱗次櫛比,曲廊連接各處屋宇,遠望恰如畫中仙山瓊閣。有寤言堂、魚樂院、聽鶯閣、芝房、什錦堂、宛轉橋等勝跡。堂前庭柱有聯雲;“門前綠水飛奔下,屋裡青山跳出來”。實乃是應景之作,山水之妙趣盡於此中道出。

  天平山的另一奇觀即是紅楓,亦稱楓香,葉片呈三角狀,是與北京的香山,南京的棲霞山,長沙的嶽麓山齊名的四大賞楓勝地,而天平山的楓葉則更具特點,由於氣候的原因,楓葉色彩的變化有先有后,深淺不同,是絕佳的賞楓之所在。天平山的楓樹最早是有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孫范允臨,從福建帶回了380多枝幼苗植于山前,至今已歷經四百餘年的風雨。這一棵棵飽經滄桑的楓香樹,無不呈斑駁老態狀,其根部盤突扎於泥土,樹榦粗壯挺拔,枝葉茂盛如蓋,其中數枝主幹高達30米,需三人合抱。這些楓樹看似老態龍鍾樣,卻都是生機勃勃,初春即生髮許多新枝,至夏時枝葉繁茂,遮天蔽日,成為避暑乘涼之所在。

  近年來,天平山在原來的楓林園的間隙中增添種植了2000多棵的“接班楓”,現已長成與古楓林形成一片,時至深秋時交相輝映,景緻更為壯觀。這些楓香樹由於樹齡的參差不同,種植地勢有別,長勢強弱不均,又受周圍的山體阻隔,所接受的寒氣的差異,形成其楓葉的色彩變化多端,甚至會出現萬綠叢中一枝紅的景象。天平山的楓葉更奇處在於入秋後,同一棵樹的大小枝葉上會呈現出嫩黃、赤紅、橙紅、深紅、血牙紅等漸變的自然景觀,其葉如花爭艷,稱為“五彩楓”。若是登山俯瞰,縱目眺望可見紅霞萬丈,恰似珊瑚灼海,風動枝葉,波浪洶湧,又似錦旗招展,其情其景實乃無以言狀。

  每到楓紅時節,天平山麓紅霞繚繞,丹楓爛漫,賞楓遊客紛至沓來。因而有詩云:“丹楓爛漫景裝成,要與春花鬥眼明。虎阜橫塘景蕭瑟,遊人多半在天平”。當你漫步在楓林園中,五彩楓葉在舞動中輕輕飄落,襯以深秋的陽光,灼灼生輝。遍地的落葉靜卧於你的腳下,穿行於此,感嘆蕭瑟秋風今又是,生命在季節的輪迴中期盼重生。這厚厚的落葉正是如植被可抵禦冬季的嚴寒,待到明年的春天恢復了的生命更為強盛,枝繁葉茂,從中感悟生命的自強不息,楓葉年年紅依舊,不見當年栽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