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諸多的寺廟中,西園的戒幢律寺有別於其他各寺院,自然有其特別之處,少了一般寺院常有的園林風格。西園位於古城蘇州的閶門外,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初名歸元寺,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現存建築儘管為清代重建,但寺內五百羅漢堂為中國四大羅漢堂之一,名聞中外,成為吳門首剎。
崇禎年間,徐溶舍園為寺,延請報國禪寺茂林律師任住持為弘揚“律宗”,改名戒幢律寺,俗稱“西園寺”,該名反映出寺院高樹戒律之幢,“以戒為本、以律為宗”的立寺原則,在佛教禪林中獨樹一幟。經茂林律師及以後數代住持的努力,西園寺成為律宗道場,法會盛極一時,列為江南名剎。可惜於清咸豐十年,毀於兵燹,只剩下殘垣頹壁、荒草萋萋。 光緒年間,浙江按察使盛康與吳郡士紳同時倡議修復西園寺,請紫竹林寺方丈榮通及其徒廣慧來主持此項修繕工作。廣慧法師自承擔大任之後,任勞任怨,他托缽四方,化緣重建戒幢律寺。在30年中先後修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羅漢堂、天王殿、放生池等殿宇,基本形成了全寺的建築規模,及完成了內部塑像的工程。現在看到的寺院幾乎就是當初的模樣了,其格局並無多大改變。
西園寺門對護城河,對岸立一照壁,福德橋和智慧橋跨於河上,門前廣場古木參天,黃牆黛瓦的圍牆襯托出寺廟的莊嚴。寺前巨大的牌坊上“賜西園戒幢律寺”,柱子楹聯“佛日增輝重開閶闔,宗風振律大啓叢林。”寺門正上方“戒幢律寺”四個大字透出剛勁威嚴,與樹木森森的廣場印證律宗的興盛。
西園寺面積不大,可布局極其嚴謹,進門場地開闊,名木松柏蒼勁參天,綠蔭如蓋。大雄寶殿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前後有四大天王殿、五百羅漢堂、觀音殿、藏經樓等建築無不透出莊嚴之氣。現任住持普仁法師率寺中執事班子頗具開拓精神,以“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殿宇進行重新整修,尤其是羅漢堂,將其屋頂升高60公分,並加了斗拱,使堂內的空氣對流,既利於塑像文物的保護,又使整體美觀大方。普仁法師在寺內還創辦了戒幢佛學院,授徒弘法,並致力於社會慈善公益事業。
寺院正中的大雄寶殿高大雄壯,重檐歇山式的屋頂,高台列階,氣宇軒昂。殿內供奉着香樟木雕刻的三尊大佛---三世佛,正中是釋迦牟尼佛,東邊為藥師佛,西邊為阿彌陀佛。在釋迦牟尼佛兩旁侍立着他的兩位弟子迦葉和阿難。三世佛前站立二位天神,威風凜凜,一位是毗沙門天王,一位是韋馱。大殿內共有佛像110多尊,三尊大佛端坐安詳,慈眉善目。背面是一座大型的立體彩塑--海島觀音像,圖壁上祥雲滿天,海浪洶湧,觀音站立在魚頭上,手拿凈瓶、柳枝。兩側是善財童子和龍女,周圍分佈着十八羅漢和彩塑諸天、天女散花等。這座海島觀音泥塑構思精巧,觀音慈祥和藹,羅漢諸天神姿態各異,人物個個都雕塑得精美絕倫,神色自然,使得整個殿宇滿壁生輝。
西園寺是古城規模最具完整的寺院建築,寺院格局嚴謹有序,殿宇莊嚴宏偉,大殿兩側及前後有觀音殿、天王殿、金剛殿、鐘樓、鼓樓、藏經樓、羅漢堂、法雲堂、誦經堂等,具有大型寺院的特色。藏經樓中藏有完整的《龍藏》四部,元朝善繼法師血書的《華嚴經》等佛經八萬餘冊。
在後院是大多數寺院必有的放生池,園內池水蕩漾,垂柳成蔭,環境幽雅,樹木蔥鬱,清新宜人,池邊假山上有亭台,四周迴廊環通於亭榭間,小橋跨過小溪,進入繁盛的樹叢,滿目青翠欲滴,綠意盎然。蝌蚪狀大池中央設有一八角亭,稱之為“湖心亭”,匾額為“月照潭心”,翼然屹立水中,以曲橋貫通兩岸,構築頗為巧妙。亭台樓榭環繞池邊,花木掩映,擁有江南靈秀,蘇州園林的小巧玲瓏,其風格也融進了寺院建築之中,使得西園寺更顯得寺中有園,含蓄雋永,富於傳統的文化色彩。
水池中魚兒悠遊,穿行在山石小橋間,魚兒多為佛教信徒所放。鴿子掠過水麵,穿梭在樹叢間,停留在岩石上。池中養有數只珍貴的龜鱉,為別處所無,偶有幾隻常浮出水面,仰頭觀望,其憨態可愛至極。聽說池中還有一隻大黿,重達數百斤,壽命已歷400餘年,應該經歷了明清兩朝了。大黿只在春秋之際,偶爾出水一現,非常珍貴,可惜無緣與之一見。
大殿西側的五百羅漢堂是東南沿海地區所僅有的,是西園寺內最獨特處,其規模宏大,三進四十八間,以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沿四壁排列泥塑全身五百羅漢像,大逾常人,神態各異,造型生動,構成一組完整的羅漢塑像群,有極高的藝術性與民族性的特徵。羅漢堂創建於明代末葉,在清咸豐十年幾乎毀於兵燹。現在僅存第一進石拱門的圓框,雕刻精美,刀法嫻熟,為明代遺物。其餘建築多為清同治、光緒年間陸續重建的。羅漢堂佛像極具時代特色,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五百羅漢的名號不同,神態各異,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在廣大民眾中被視作力量和吉祥的象徵,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蘊藏着中國佛教及中華文化豐厚的內涵。在1986年,曾對寺院佛像全面進行貼金,其中五百羅漢像還加罩玻璃佛龕保護,護欄一律換成石雕欄,欄杆望柱裝飾浮雕蓮瓣。
羅漢堂中的建築格局及雕塑獨具特色,沿“田”字四壁排列的木質金身五百羅漢,刻工仿照蘇州“甪直保聖寺”中“塑聖”楊惠之的手法,進行創作。五百羅漢雕刻得都大過於人,各具神態,有瘦削清癯的老者、清姿秀骨的少者,也有威武勇猛的強者,慈悲心腸的善者。有的慈眉低垂,有的怒目圓睜,有的屈膝箕踞,有的拈珠托缽,有的降龍伏虎。整群雕塑構思奇特,其工藝之精巧,筆法之圓潤,神態之生動,無以復出。整個群像栩栩如生,堪稱是明清時期的中國佛像木雕藝術中的精品。
羅漢堂進門堂中央即是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觀音塑像高達13米,觀音分四面,又稱“四面千手觀音”,有4個身體,每面有250隻手,合起來恰好是1000隻手,每隻手上還有一隻眼睛,故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這是堂內最引人注目的,也是為大眾所喜愛雕像之一。距離千手千眼觀音不遠處,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它4面有4個不同面相的臉,據說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台山文殊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普陀山觀音菩薩。堂內還塑有大肚彌勒像,寒山、拾得像,關公、韋馱像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瘋僧”、“濟公”兩像了,其傳神眼睛與妙趣橫生的神態令人為之傾倒,是無可比擬的傑作。
第二進是以“四大佛山”塑座為中心,正面是普陀山觀世音菩薩坐在蓮花座上,背面是九華山地藏王菩薩坐在神犬上諦聽,北面是五台山文殊菩薩騎在青獅上,南面是峨眉山普賢菩薩騎在白象上。四大佛山的南北兩側則是濟公和瘋僧的雕像,都是獨具匠心藝術之作。
瘋僧和濟顛和尚是在整個羅漢堂塑像中最神奇的,是大家最喜愛的藝術形象,他的傳說故事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瘋僧的塑像取材於“瘋僧掃秦”的民間故事,說的是秦檜到靈隱寺敬香,瘋僧一手拿帚,一手拿吹火筒,聲稱要掃除奸臣,並指斥秦檜“私通番邦,搞得狼煙四起”。這座塑像着意塑造了瘋僧的瘋態,被稱為“十不全和尚”,即癲痢頭、鬥雞眼、歪嘴、翹腳、駝背等十樣毛病,形象生動自然。濟公的塑像儘管不是傳統的羅漢,但他們的言行受到民眾的讚許,被視為活羅漢。這不僅是對他們的肯定,同時也使佛教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參觀者感到親切、生動,更具魅力。
見其神態,便使人聯想到當年瘋僧作弄和痛斥奸臣國賊的情景濟公原名道濟,是南宋杭州靈隱寺的著名高僧,他善詩文,瀟洒自然,不畏強暴,樂於扶助弱小。這尊濟公像富有浪漫色彩,形象逼真,面部表情奇特,右側望去“笑容可掬”,左側看來“愁容滿面”,居中觀,則是“啼笑皆非”之狀。而且他的眼睛烔烔有神,能表達內心感情,不論從那個角度看,他都瞧着你。
相傳塑造五百羅漢中的瘋僧與濟癲是兩位帶班兄弟鮑子云與吳曉芳的比試之作。鮑子云先雕塑了瘋僧形象:瘋僧是杭州靈隱寺的和尚,瘌痢頭、倒眉毛、半雞眼、招風耳、塌鼻樑、歪嘴巴、高低肩、雞胸、反剪手、跛腳,號稱“十不全”。他形貌導陋,但心靈明凈。瘋僧一手拿着吹火筒,一手拿着掃帚,面帶微笑,栩栩如生。讓人稱絕的是瘋僧腰上的帶子,結頭似一拉就可鬆開的樣子,極其逼真。
師兄的傑作讓師弟吳曉芳的如此神奇之作,也不甘示弱。他塑的濟公像,着意刻畫了他的面部神態,從右側看滿面笑容,從左邊看憂愁煩惱,從正面看似喜非喜、似愁非愁。特別是那雙眼睛,極為傳神,無論從什麼角度看去,好像都在盯着你瞧,你都無法逃離他的目光,應該對那些不良之輩有警示作用,尤其深受人們的喜受。
羅漢堂第三進的門額上懸有“靈山一會”的匾額,意思即是四大菩薩、五百羅漢齊聚靈鷲山聽佛說法。正中供三世佛,左邊侍立着護法韋馱,右邊侍立着關公。至於為何出現武聖關公的形象,據《知者大師傳》上所載,隋朝時關羽顯靈,拜高僧智顗為師,發願護持佛教。此後在各地寺廟中多塑其像,是作為護法神供奉的。
整個羅漢堂內的佛像在造型藝術上,保持了明清以來佛教造像圓臉、豐腴的特徵,同時面部表情個性化、衣紋皺褶質感化,使人不覺得獃滯。五百羅漢均經精雕細刻並彩繪而成,獨具特色,從姿態來說,雖然全部是坐式,但絲毫也不覺得單調。當你走在堂內,在黯淡的燈光下,看着四周環列的羅漢像,怪異的面容神態,舒展的不同姿勢,銳利的目光下,無畏的眼神里,你會不由自主的感覺到一種敬畏油然而生。羅漢在佛教世界里是已得正果,解脫了生死輪迴的神,他們曾在人間時是嫉惡如仇、伸張正義的代表,自古以來是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把他們供立在寺廟裡,四時接受香火,也就是期望他們以護法神的姿態來繼續保佑眾生幸福安康的過上和諧的生活,以早日達到人生的圓滿。
姑蘇行之—西園的羅漢 標籤:圓明園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