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聞新書中那淡淡的油墨味已經很久了,一方面是由於這幾年書的價格不斷上漲,更主要的還是由於這幾年的疏懶,以往買回的那些書還躺在床底下的紙箱里睡覺呢,何必再花錢買新書。回想當初自己買書的狂熱,用去了多少有限的工資?書中的內容沒有被複制到自己的記憶中,沒有被發酵醞釀成營養大腦的知識養料。到如今,兩鬢如霜,胸中依舊還是那不濃不淡的半瓶墨水,真有些對不起買書花的那些錢和辛苦的寫書人。
書,曾經是我日思夜想希望得到的東西。文革期間,那沙漠一樣的文化生活中,我多麼希望能有幾本好的書啊。然而,除了《毛主席語錄》《老三篇》和一部四卷本《毛澤東選集》外,再也沒有其他可以讀的東西了。於是,在跟着大人跳忠字舞,頌仰,觀看大字報,開會遊行之後,只好用彈溜溜,打紙片子,玩泥娃娃來打發那富裕的時光了。
勤儉持家久,耕讀繼世長。咱們中國人歷來把勤儉和讀書學習作為教育下一代的首要任務,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似的幫助和教誨,使得歷史上出現了多少雪下聽書、鑿壁偷光,懸樑刺股這樣的讀書佳話。
歷史上的神童們往往在三四歲時就能認識好多字,七八歲就能作出很像樣的詩文了。我不是神童,而且很笨,也沒有條件在幼年就識字讀書。擁有的第一本書就是印有啊、喔、哦和1、2、3的小學課本,看到的第一本課外讀物是小黑鯉魚跳龍門的連環畫。聞着新書中油墨的芳香,聆聽着“好好學習就能象小黑鯉魚跳過高高龍門那樣過上好日子”的家長教誨,心中充滿對未來的無限遐想。
上初中時才見到第一本小說《金光大道》,以及後來的《創業史》等當時流行的幾本書。上了高中算是讀了幾本書,有《戰鬥在馬石山上》、《志願軍一日》、《苦菜花》等。書是借得,必須在幾個小時內看完。因此,自習課上看,就着寢室燒炕的灶火看,晚上九點強制熄燈后打着手電偷偷地躲在被窩裡看,(又時被查夜的老師發現了就說是在抓虱子)兩個眼睛輪流着休息。電筒看沒電了,書看完了,天也亮了。幾本書下來,眼睛也累近視了。雖然也能一目十行,也只記得個大概情節。課本也沒讀好。
高中畢業回到家也算上山下鄉的知青了。冬天沒事的時候,躲在小小的小屋內讀父親僅有的《紅樓夢》、和殘缺不全的《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這以前是不讓看的,還有幾本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
直到八零年參加工作來到縣城,每月有了自己能夠支配的38元工資,除去食伙費還可以買幾本書,於是書店就成了星期天必去的地方。懷着喜悅的心情把一本本自己喜歡的書買回來,粗粗的翻看幾下后,想着以後有的是時間看,便放置一邊。這有點像古代的帝王,選了許多年輕美麗的女子卻並不去寵幸,任由她們寂寞地在宮中紅顏消褪而青春不再。每隔一段時間,將那些過時的和不再有閱讀價值或閱讀興趣的每本幾毛至幾元買的書,以幾毛錢一斤的價格處理掉,周而復始地重複這一過程而樂此不疲。相對於那有限的工資而言,大量的錢被浪費掉了。更大的浪費是時間和閑置在書中大量的有用知識沒有被利用。
現在的書每一本都有幾十萬字,我那幾大箱子書的文字如果用古時的竹簡承載,大概也可以“汗牛充棟”了,然而我卻沒有“學富五車”,因為我從沒有真正認真地仔細讀過哪一本書。古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見好的書真正讀通幾本就大有益處。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可悲的是只有到了少年黑髮變成了滿頭清霜,才真正理解詩句的意義。時代進步了——我提供了多少動力?社會富裕了——我創造了多少財富?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具備更多知識,掌握更多技能,才能對社會更為有用。不必怨沒當官和官太小,也不必怨沒發財和錢太少。天生我才沒有用,在我不在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願現在的青少年不再重複這一過程。
打開書箱,重翻那尚新的一本本書,被打入冷宮多時的佳人依舊風姿綽約光彩照人。那淡淡的書香依稀還在,書中的情感依舊波濤洶湧,書中的智慧火花依舊絢麗奪目,書中的鳥鳴依舊悅耳,書中的景色依舊怡人。書店中也還有可購的好書。古人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再嗅書香,書香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