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的一天早上,在衛生間洗漱時,一彎腰,一個寸勁兒,只覺得尾骨上部抽筋般鑽心的一陣疼痛,緊接着那疼痛橫下里向兩側放射,再接着左臀裡面像嵌入了一隻幾公斤重的鐵蒺藜一樣,重重的、墜墜的、疼疼的感覺,一時間竟直不起腰來。
直覺告訴我:壞了,幾年沒犯的腰脫終於找上門來了。妻子要扶我,我沒用。她六七年前也得了腰脫,比我還嚴重,或許也沒把我太當回事。接下來的情形可想而知,那兩條已經不會正經走路的腿,支撐着兩個沉重、刺痛着的大胯,胯上自然是佝僂着腰,像重症駝背患者一樣的我,下意識地向廳里的沙發趔趄地挪去。在沙發上稍稍躺了一會,看看已經七點多了,咬着牙,忍着疼痛,先側翻過身子,再慢慢地俯卧,一點點站起來。妻說:“你就別上班了,腰脫沒啥別的法子,就是卧床”。我說:“單位事多,不行明天休一天”。走起路來還是不敢直腰,妻說看着好像腿有殘疾一樣的感覺。哎,管不了那麼多了。
九點多,廳里×處長來研究上報文化先進單位一事,見我這般狀態,馬上回辦公室取來一包膏藥,說這是韓國進口的,效果非常好,她就是腰脫,用的這種葯。我內心自是說不出的感激。
晚間回到家,妻也買來了兩包膏藥,說可以止疼。我自然拿出單位同事給的膏藥,說這是進口的,特效,先用這個看看吧。
吃過晚飯,妻刷完了碗筷,開始給我貼膏藥。這袋膏藥裡面共有兩個葯袋,沒注意有什麼區別,妻撕開一個,從裡面拿出3個葯貼和有一個完全是中文的說明書。葯的名字是“復方水楊酸甲酯巴布膏”。說明書上印着:“固定貼:本貼為醫用抗敏固定貼,用於肩、膝、肘、腕等經常活動關節之固定。完全貼附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使用固定貼期間有特殊體質引起的皮膚髮紅、發疹、瘙癢等過敏癥狀時用綬帶等代替使用。”無非是告訴你簡要用法和副作用。下面還畫了四幅圖,附着文字說明。我和妻說:這就是外國的葯,本來有說明了,還要看圖說話,又是文字又是圖畫,生怕你不會用。
說明書上第一幅畫是步驟1:揭掉了固定貼中間的附着紙;第二幅畫是步驟2:葯貼的葯面朝上,四角正對着(固定貼四角箭頭標誌)固定在固定貼上;第三幅畫是步驟3:揭掉兩側葯貼餘外的附着紙;第四幅畫是步驟4:揭掉葯貼上的透明聚酯膜,貼於患處。
妻於是看圖說話,先把固定貼中間的附着紙揭掉,再看第二幅說明圖時就有點不太明白了。老實說,我也看不太明白,但看着那張薄如蟬翼、像無色透明膠一樣的葯貼,不禁暗自讚歎韓國的製藥工藝,至少國內的各種膏藥還沒有達到這種水平,都是厚厚的像雙面膠。我露出后腰,指點着讓妻把固定貼實實的貼在了痛處。之後的三天,如法炮製。別說,這葯還真的管用,腰一天比一天明顯見好,而且這膏藥沒有任何異味,也沒有以往貼膏藥出現的那種火辣辣、熱乎乎和發癢的感覺及副作用。
第四天吃過晚飯,妻刷完碗筷,準備繼續給我貼膏藥。因打開的那一袋3貼已經用沒了,妻於是撕開了另一袋。待拿出3貼膏藥時,我和妻如墜入雲海,眼前似迷霧重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繼而又都是不用任何提示和啟發、突然捅破了窗戶紙一樣,恍然頓悟,如夢方醒,再拿起那看圖說話的說明書,則是疑竇盡解,一目了然;繼而又為這無知、馬虎、愚昧、可嘲雙雙捧腹大笑,也不知笑的是對方還是自己,妻竟然還笑出了眼淚。
原來包中這兩個包裝袋一袋是固定貼,一袋是葯貼。正確的方法是:使用時將固定貼上的附着紙揭掉,將葯貼背面粘在固定貼上,將葯貼葯面上的附着紙揭掉,貼在患處。妻忙忙乎乎給我貼了三天膏藥,其實每天只是貼了同樣的帶膠的那塊塑料膜,美其名曰“固定貼”;“固定”者,葯貼之“托”也。真正的那3貼膏藥是在我貼了3天葯“托”之後才千呼萬喚始出來,終得見了天日。然而,當發現了真正的葯貼時,又沒有了可配套用的葯托,因實在不忍讓這特效的韓國膏藥無功而廢,我讓妻把葯貼直接貼在我的腰部;受“固定貼”的啟發,又讓妻用醫療膠布橫豎井字花樣的將葯貼固定在那裡。正是亡羊補牢,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終是將同事的那番好意惠及在了患處。自然,那膏藥上身後,很快就讓我見識了它的廬山真面目;膏藥就是膏藥,就像人們進了中藥房,聞到的永遠都是一個味道一樣,韓國的膏藥一樣散發出了那膏藥都有的味道,一樣出現了熱乎乎、火辣辣和瘙癢的感覺。
這件事情讓我堅定了這樣的信念:一是凡事要認真,要不恥下問,要有刨根問底、追根溯源的精神,切不可不懂裝懂,否則誤了自己也會誤及他人。二是有句話說:“得病三分治七分養”,我贊成這種說法,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得了絕症,本人不知曉或是天性樂觀,往往會以奇迹破解了醫生曾給出的那保守再保守的關於生命期限的沉重預言。我貼了3天沒有絲毫藥效的塑料薄膜,竟然也感覺療效很好,精神錯覺使然。三是凡事要換位思考,多想一想怎樣簡便、實用,怎樣才會方便別人。說到底,不就是一貼膏藥么,我還是覺得一貼膏藥拿來就用為好,即便是文盲也不會用錯,何須分成兩個組成部分,還各分裝一個包裝袋,簡單問題複雜化了;像我這樣還有些文化的人都把葯省下了,那些沒文化的人又該怎樣呢?如果是類似強心劑等救命的葯結果亦或怎樣呢?
(秋實於2014年6月29日寫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