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攜妻到新華書店看書,在賈平凹書籍專柜上,一本醒目的《平凹自述:我是農民》的書籍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不由得打開一看:是一本圖文並茂的自傳性作品,正合我意,我正想了解一下賈平凹的真實生活,我便隨手買下了這本設計、裝幀精美的書籍,回到家后,便迫不及待地捧讀起來,我的思想深處隨賈平凹的思維空間縱橫馳騁,通過賈平凹之手,使我的眼球採摘到了農村香甜的果實。
在這本書的封面,作者賈平凹就點出了書的主旨:“真正的苦難在鄉下,真正的快樂在苦難中”。待打開了目錄,映入眼帘的是熟悉、親切的字眼,一種農民情懷重新喚起,一股鄉村氣息拂面而來,賈平凹先生記述着自己真實的故事,清晰地分為:自報家門、初中生活、回鄉、賈氏家族、棣花-社員、記憶—我“文革”等共11章。作品以作者14歲初中畢業回鄉當農民,到19歲上大學離開農村之前的5年艱苦生活為起點,記述了賈平凹先生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包括家庭、成長、遭際、初戀和苦難,農民的生活給了作家最初的體驗,本書為讀者詮釋苦難,提煉真實的社會生活,本書是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農村的一代人在閱經世事之後的精神反思,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忠實地記錄著那個年代的原始生活情景,並着力追尋大地深處的泥土清香,還原農民質樸純真的形象。進而引發對農村、農民、城市、城裡人、國家、領袖、社會、人生、自身成就等問題的思考、感悟和解析。昔日的苦難生活給予作家的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因而他才有享受苦難一說。而作家對各種世相的看法既透徹而又充滿理性。句句大實話盡顯作家本色。這樣,在農耕文化的浸潤中,“我是農民”已然成為賈平凹保有善良、真誠、質樸的生命福祉。
本書將每一章的主要內容和精彩故事都提煉出來,內容簡潔,情節生動,吸引着讀者看下去,時不時從頭再看一遍的精彩內容,然後再上下連貫起來讀,總是感到回味無窮。本書記述賈平凹在棣花街上當了一回扎紮實實的農民,而這些故事都是那個年代的現實反映。他經歷了中國農民最真實的生活,經歷了大喊“農業學大寨”的時期,經歷了那個荒唐的文革時期,經歷了農民該有的苦難。也寫出了農民的苦難,正如題記里寫道:“人生的苦難是永遠和生命相關的,回想起在鄉下的日子,日子就變得透明和快樂。真正的苦難在鄉下,真正的快樂在苦難中。你能到鄉下去嗎?作為人,既要享受快樂,也要享受苦難。”
作家對於養育並給了自己創作動力的故鄉熱土,懷着深深的眷戀之情。但對於農民身上的弱點,他沒有因為自己出生於農村而有任何掩飾。他說,在農村就是這樣,方圓七八里,誰都知道誰家爺爺的小名;在村道看見一隻雞,也清楚這雞是誰家的媳婦餵養的。對於左鄰右舍,若是日子過窮了,就嘲笑作踐他的無能;若是誰家的飯稠了,又百般嫉恨。
賈平凹在“回鄉”一章里寫道:“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知青指那些原本住在城裡,有着還算富裕的日子,突然敲鑼打鼓地來到鄉下當農民的那些孩子。我的家原本在鄉下,不是來當農民,而是本來就是農民。”一位著名作家都能夠蕩然無存地真情表露自己,是多麼難能可貴,都會不由得對作者肅然起敬。
作者在“辦報”一章里寫出了他的親力親為,並深有體會地說:“我現在之所以能寫文章能繪畫和熟悉各種文體,都是那時練習培養。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是有他天生的一分才能的,但才能會不會挖掘和表現出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願的。極少數的人獲得了展示他才能的機會和環境,他就是成功者。大多數人是有鍋盔時沒牙或有牙了沒鍋盔,所以芸芸眾生。我的才能平平,但我的好處是我喜歡文字,而能很早地就從事文字工作,以至後來就讀文科大學,畢業后又一直沒有離開這個行當。這就猶如是相府的丫鬟久而久之也有了官宦貴氣,小姐閨房裡的蒼蠅也喜歡了在菱花鏡子上停落弄姿。”把自己當農民的真切感受表達的恰如其分。
作者還寫出了農民的可愛,寫出了農民的自私,無知,貫穿故事始末的是賈平凹先生的人生命運線。在自己命運變換過程中,也寫出了農民的真實態度,特別是父親被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后,“有一些親戚好友以各種借口不去我家了,他們寧可讓我捎幾個雞蛋拿回來,也不肯來見父親。父親成了反革命分子,政治上完蛋了,工資也突然沒有了,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境。”寫得多麼具體生動,由此便可窺探到那個時代的真實故事。
作者在最後一章里總結道:“我回過頭來,望了望我生活了19年的棣花山水,眼裡掉下了一顆淚子。這一去,結束了我的童年和少年,結束了我的農民生涯。”
《我是農民》真正寫出了作者的農民生活,農民情結,寫出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農村的現實生活,寫出了對農村生活的感悟,這才是農民賈平凹,這才是大家賈平凹。
喬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