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鄉土散文,鄉土散文該怎麼寫?很多的評論家從理論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各抒己見,眾說紛紜,從事散文寫作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一條獨屬於自己的道路和做出了很多可貴的嘗試,一直是個爭議不休的話題。
在散文這個文學創作的大花園裡,鄉土散文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某些式微跡象,可它依然以其獨特魅力,吸引着一大批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作家。也就是說,我們對於鄉土散文的生存現狀和前景,不必過於悲觀,縱覽當下的鄉土散文,我們確實發現鄉土散文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它在散文這個文學創作的大花園裡不是陽春白雪而是下巴里人。但要看作家是否有真情寫出變化着的鄉土,是否寫出了過去的鄉土生活的餘味,是否有切身的生命感受和發自內心的愛與感恩。筆下的鄉土風情、鄉村人物,無不充滿感情色彩的,或嘆,或哀,或贊,或喜,帶着深深的感恩和敬畏。事實上,有着漫長歷史和悠久傳統的鄉土散文,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該怎麼展開它的敘述?究竟該寫什麼,怎麼寫,寫了有沒有意義?都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鄉土散文的立足點,寫山水,寫村寨,寫人情,寫鄉情,寫親情,寫綠樹,寫青草,寫莊稼,寫衣食住行,信手拈來,有鼻子有眼,一寫就能娓娓道來。這酣暢淋漓的寫法,讓我們確實讀到了一個有血有肉有風有雨有幸福也有痛苦的鄉間,不僅有了濕漉漉的線條分明的輪廓,還有了那麼一點隱隱綽綽的魂魄,於字裡行間流水一樣淙淙流淌,涌動着濃濃的留戀和淡淡的鄉愁,很柔和,很細膩,很溫暖,很質樸,有局部的精細,也有整體的豁達。讀起來像酒一樣讓人醉,極像漫步在落着細雨的江南。
鄉土散文也是區域散文,區域的獨特憑着這裡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其發展理應得到在別處不可預見的效果,在這塊土地上出生成長但後來走出去的人,他們或許更具代表性,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前後兩種變化或許更具說明力。真正高明的文學創作以及一切藝術創作,都缺少不得反觀生活這一環節。如果缺少了這一環節,只是一味地反映生活,如此說來,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同樣適用於藝術創作。忠實地反映生活,是最基本的創作原則,但需要在此基礎上,將這種生活擺放到更為廣闊的生活舞台里去打量和審視,並對此作出自己獨特的判斷和思考。這是鄉土散文的視野問題。
鄉土散文語言表述獨樹一幟。土生土長的語言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要拒絕拿來主義,不能全篇都是土話。當然也不排除使用土話而把文章寫得相當漂亮,與之相匹配的語言也應該是越樸素越好,越能感染人和打動人。彭學明的長篇散文《娘》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很好地體現了湘西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俗,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優美的湘西風情畫。
鄉土散文的寫作,應該向沈從文、黃永玉、彭學明等大家們學習。他們寫出了對故鄉的熱愛和對鄉村生命的敬重,寫到了故鄉人物的悲苦坎坷的生活,展現的是故鄉人豁達、快樂的人生觀,表達的是作家對故鄉人骨子裡的堅韌精神的敬重;展示的是故鄉人安貧樂道的生存哲學;敘述的是故鄉人的質樸、真誠、善良和智慧;流露的是他們對故鄉語言的依賴和固執的堅守,這看似一種傳統的思維,卻見出了作家對鄉村之文脈的留戀,字裡行間飽含着對鄉土的熱愛、依戀,甚至還夾雜着些許無可奈何的慨嘆,以及對在經濟大潮中即將變得似是而非的淳樸鄉土人情的極力挽留。通過他們描繪或講述與之有關的人或事來展示故鄉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讓讀者在感性的文字里感悟到了理性的力量。一句話,以散文記錄心靈的軌跡來感悟生命的同時,也折射出時代的變革,使他們的散文創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層面,證明他們的散文創作已經超越了樸素的敘述和追求靈動中見深沉的創作風格。
真正的鄉土散文,是讓我們在閱讀之時就能強烈地感覺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體會得到鄉村生活的那種咀不盡嚼不爛的韻味,那種隱忍、寬容、明亮甚至是富有悲劇性的鄉土精神。這就需要作家本人對鄉土生活有着切膚般痛楚的體驗,有着細緻入微的觀察,有着見微知著的思考。寫起來做到字字句句落到實處,沒有一句一字是多餘的。通過敘述,把鄉土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表現生活中的美與丑、善與惡,表現艱辛的幸福與難以抑制的痛苦,當然也可以表現迥異於城市喧鬧的自然寧靜。寫出鄉土散文的溝壑與裂紋,寫出鄉土散文的掙扎與抗拒,寫出鄉土散文的希冀與憧憬。
寫鄉土散文,不能面面俱到,不如鑽死胡同一鑽到底,寫別人沒有寫過的,寫別人不可能寫的,認識自身的優劣,揚長避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敘述方法和創作風格,走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要寫好鄉土散文,就要好好拜讀著名散文作家彭學明在《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批評文章,他說:“當下,有的散文作者把自己當專家學者、當導師牧師、當思想家,就是不把自己當散文家。把自己當專家學者的,總想在散文里放一些學術知識和信息量,比如歷史、人文等,好像這樣才既顯得自己博學多才,顯得作品厚重。結果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生吞活剝。文字又冷又硬,行文又僵又死,內容又粗又糙,情感又虛又假。寫自然風光的,往往賣的是導遊圖;寫思想哲理的,往往上的是政治課;寫歷史文化的,往往開的是文史館;寫日常生活的,往往記的是流水賬;而寫時代現實的,往往喊的是大口號。把自己當導師牧師的,總把讀者當學生和教徒。他們總想在散文里給你傳經佈道。於是,他變得喋喋不休,夸夸其談。想把人的一生都難弄明白的道理,都在一篇散文里給你講完。遺憾的是,這些道理往往他自己都弄不明白,卻試圖給讀者灌輸,灌輸的結果是,讀者被灌暈了。把自己當思想家的,總會在散文里談黑格爾、談孔夫子,談宗教、談禪意,談天文、談地理,談哲學、談人生。其知識無所不包,其思想無處不在。問題是,不少散文作者不是哲人,沒有思想,他們的作品也就註定了假大空。”彭學明的觀點指出很多散文不是靈魂的情感的文字,而變成了知識拼貼或文化拼盤,甚至是一些故作高深的說假,一句話,裡面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真切的人生經驗和真誠的情感。
我是一個從鄉村裡走出來的鄉里人,鄉下有我的鄉里鄉親,當年從鄉里走出來的時候,鄉親們一再對我說,走出了鄉下別忘你的根永遠在這裡。這些年來,因為鄉情的萌動,讓我也來學寫鄉土散文,就寫我熟悉的,我體驗的,我感受的,我參與的,我回味的,我經歷的,我的童年和我的少年;就寫我的鄉里鄉親豁達質樸大度的情懷,用很自然很平淡白描手法來敘述鄉親們的激情如火的追求與嚮往,他們的故事深深刻在我記憶里,我的散文是我的真情流露,是我對於他們的真善美的讚頌,字裡行間傾注着我的真情實感。
這就是我對鄉土散文的幾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