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愛情散文>福興之地

福興之地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福興之地

  王正人

  車子從肇源出發一路向東,駛上二站台地,經二站鎮、薄荷台、三站鎮向北,再駛上三站台地,便是肇源大地上海拔最高鄉鎮福興鄉了。“福興”意為發福興財之意,走進福興便走進了瓜香果甜的“桃花源”了。因為,福興鄉雖然是肇源縣佔地面積最小的鄉鎮,但卻是大慶地區乃至黑龍江省最大的棚室生產基地。一個人口不足兩萬人的小鄉鎮,卻有蔬菜大棚1800棟,佔地面積達5000多畝,棚室收入佔全鄉總收入的30.2%。這裡的農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這裡的人們不再是春種秋收靠天吃飯的人們,這裡正發生着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產業革命。

  車子進入福興小鎮,繞過百年的老榆樹便到了鄉政府,這是我們本次採風的第一站,聽取鄉長對福興鄉農業產業化生產的全面介紹。鄉長熱情的把我們讓到會議室,沏茶點煙一番寒暄之後便直入主題。從組建合作社到引進龍頭企業,從高效經濟到產業化發展,處處用數字說話,方法、經驗,成果、效益,件件胸有成竹。合作社管理的“七統一分”、棚室發展的“三關一難”、規模生產的“返租倒包”、產品銷售的“農超對接”等等,鄉長就像一個擺兵布陣的將軍,信心十足。

  其實,我對福興鄉並不陌生,九八年秋季我寫“關於全縣民間糾紛情況調查報告”時就來過此地。福興鄉幅員面積9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6萬畝,7個行政村,46個自然屯,人口不足兩萬。九八年那場大水讓肇源縣21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由於福興鄉地勢高,上層為黑油砂土質,下層為黃黏土,保墒性好,能在大災之年獲得豐收,民間糾紛自然也是最少的鄉鎮。福興鄉原名為唐老馬窩棚,據說,在清朝末年,有一闖關東的唐姓人在此落腳開荒種地,此人養有一匹老馬,老馬又聽話又能幹活,深得當地人喜歡,人們稱為唐老馬,唐老馬窩棚也就這樣叫開了。直到1956年建鄉改名為福興鄉。

  福興鄉是一個“三邊不靠”的地方,不靠城邊、不靠水邊、不靠省級以上的路邊。土地雖好,但也只能種大田。那年正是一個金秋時節,我在福興鄉司法所的同志帶領下,深入村屯了解民間糾紛情況。福興共有七個村,既“瑞興、復興、吉興、志興、明興、東興、義興”,但無論哪一“興”,地里種的全是大包米,滿山遍野金黃一片,鋪滿起起伏伏的山崗,就像洶湧着的海。如今的福興人不再滿足金色的希望,開始在這有限的土地上尋找綠色的新生活。

  採風的第二站就是溫室種植基地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白亮亮的溫室大棚,沿着柏油路一側順勢排開,像一道天河落在延綿的福星大地上。這就是被人們稱之謂“肇源小壽光”的興富蔬菜專業生產合作社溫室種植基地。副鄉長蔡振民用擴音器引導我們走進了一棟大棚。四月,正是乍暖還寒的季節,採風的文人墨客怨天冷怨地寒,直說“今天真冷啊!”但走進大棚卻是另一番景象了。瓜香和暖陽讓你從早春一下子走進了夏日,滿棚的綠色使人有穿越了季節的時空之感。我俯下身,在枝枝蔓蔓間尋找綠的果實,一個,又一個,那還有一個,圓圓的,鮮亮的,帶有綠色花紋的香瓜蛋蛋,像小精靈似地散落在枝蔓間,有的以泛出誘人的黃色,讓人垂涎不止。蔡振民說:“你們再晚來十天就能品嘗到開園的香瓜了,只可惜現在還不是時候。興福合作社的開園瓜在市場上可是極為搶手的,每斤達到40元,比新疆的哈密瓜還要貴幾倍,就這樣還供不應求呢。”

  “呵!這哪裡是香瓜啊!分明就是金蛋蛋啊!”一位文友感慨地說。

  “我們這裡的香瓜主要是白羊統帥、金飛、高麗糖王三個品種,採取綠色種殖技術,主要銷售渠道是超市,2011年我們與沃爾瑪建立了產銷關係,這樣就確保了社員的棚室產品不愁銷了。”蔡振民接着介紹。“香瓜收了種番茄,番茄收了種蔬菜,我們的大棚一年四季不閑着。一棟佔地一畝的大棚一年可收入七萬多元,是種植玉米收入的十倍。”

  我望着眼前生機盎然的綠色,不禁感慨萬千,福興人正用有限的土地創造着無限的價值。這是新一代農民對傳統農業的一次革命。

  如果,最早來此開荒種地的唐姓人看到此情此景會有何感想呢?如今的福興不再是過去的唐老馬窩棚,而是發福興財之地了。



福興之地 標籤: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