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愛情散文>感受鄉村

感受鄉村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時間磨損的歲月,讓我們忽視了許多,嫩草、鮮花、露水、山泉、牛羊和那些隱匿於山村深處的人們以及一些事物的交替變化和人們的生產活動。偶爾一顆勞頓的心,凝神諦聽山野的潤濕與幽靜,遙望遠處蒼鬱的青山與天空洗過雨水的雲朵,其實,整日匆忙的我們確實有必要時常回鄉走走,忘卻城市的喧囂與誘惑,感受另一種生活,感受鄉村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變化。

  炊煙

  童年的記憶中,一抹裊裊的炊煙,便是回家的路線,總能燃亮我疲憊的身心和飢餓的眼睛。那一抹抹藍色的炊煙,承載着一家幾口人的飯食,維繫着一個個生命。

  在城市,人們每天工作之餘也許最重要的就是怎麼燒煮一頓合口的飯菜,然後全家圍坐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可在農村,做飯那是在田間勞作中附帶的一件事,快到中午和下午的時候,各家上地的女主人便抽空去家裡一趟,或是將埋封的爐子刨開用煤塊續燃,有的性子急為了趕着去地里幹活找一些乾柴和煤塊一起燒煮飯菜,有的為了節約用煤,乾脆用一些麥桿和玉米桿等柴草湊進自家修築的大灶中燒煮,既節約了煤塊,又節約了時間,還方便,這頓做完了就熄滅,下頓再重新點燃,這樣做飯速度快,做出來的飯菜味道也好極,有一種特殊的濃香。反正農村裡柴草有的是,只要你勤快,隨便哪裡都能弄回一捆來。所以我們這些個孩子,只要年齡大點的,都免不了被大人們喚着去田地和路旁揀拾一些乾的濕的驢馬糞和柴草,以備急用,更多是為了節約煤塊。尤其是到了秋收時節,家家門前門後都堆滿了長的短的粗的細的柴草,為冬天的取暖做好了準備。

  那時候,燒水做飯,解凍取暖,無一不是用柴草來解決。每家可以缺一兩頓的柴米油鹽,但惟獨不能沒有柴草。如果哪天誰家煙囪沒了炊煙,就面臨著全家忍飢受凍,或是證明着這家沒人。柴草,成了鄉親們生存的依靠,維繫生命的支柱,不可或卻的生活原料。沒了炊煙的依託,人們就如一片風中漂泊的落葉,無家可歸的感覺。親近炊煙,生命似乎才會被陽光恩澤。

  最近回了一次鄉村,往日那抹引我回家的炊煙已經斷斷續續,甚至消失,讓我似乎失去了童年的記憶,但更多是感慨和激動,興奮和喜悅。大多的老屋已被推土機推平,都砌成平頂房,大的玻璃門窗,瓷磚牆,房子的格局也像是樓房的摸樣,客廳、卧室、廚房、衛生間,都用瓷磚鋪成,個別人家也有用木製地板將卧室和客廳鋪出的,而且打掃得乾乾淨淨。還有的人家自己裝了太陽能,開水、洗澡洗衣水綽綽有餘。農忙季節做飯大多時候都是用液化汽,有的人家用電磁爐,衛生又環保而且省時省力,再也不用拉大堆的煤炭,更不見了院前院后成堆的柴草和牲口糞便。人們也像城裡人一樣,擱三岔五地和親人朋友們聚在一起,聊天、喝酒,閑玩,或是一家人炒幾個熱乎菜,做幾個湯,享受人間天倫之樂。昔日的黃土路全變成了寬寬的水泥地平,摩托車、貨用車和手扶拖拉機尾巴冒着青煙嗚嗚嗚、轟隆隆駛過,一陣笑聲飛過,又漸行漸遠。我突然覺得,車后冒着的青煙,已經代替了當年村人們視如珍寶的炊煙,人們已經把目光從自家灶間的炊煙延伸到外面工廠和樓房鍋爐里的濃煙!

  戲台

  小的時候我只知道,戲台,是村人們唯一娛樂和消閑的場所。逢年過節,村委會都要抽調一些有表演能力的人去排練節目,主要是秦腔,當然也有的是為了混幾個工分而託人情去的。但我到現在也不可否認,那時村裡的確有幾個唱得很不錯的人,他們有的病故,有的也已經老態龍鍾了。排練節目從十二月份就開始了,一直到臘月二十九,三十的晚上正式開演,過年的三天是晚上白天都演,到十四晚上又開始,十五晚上結束。

  每到戲劇開演時,我們都興高采烈,穿上厚厚的棉衣,早早地就拿了自家的幾個小椅子去佔一塊地方,然後用豆子或是麥粒換一點葵花籽裝在衣服口袋裡邊磕邊等。等到天黑時,戲開演了,大人也來了,就都坐在一起看。後來我漸漸發現,其實坐着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輕的姑娘小夥子都是站着的,擠在一起一邊看戲一邊打打鬧鬧或是竊竊私語,但那時候我並不知道那也是一種談戀愛的方式。儘管是寒冬臘月,冷風刺骨,但戲台下面還是坐得滿滿的,實在太冷了就回家烤烤火,然後又回來接着看。

  沒有戲可看的時候,大隊有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每天晚上都會有一個專門的人搬到戲台上放映,人們還是像看戲時一樣坐在台下觀看,看的是津津有味、樂此不憊。現在想起來,那麼小的電視屏幕,人們竟能在百米之外都看得見,可見那視力了。

  這樣的故事講給自己的孩子聽,他們似乎在聽神話。難怪,要不領着孩子去看看,如今那戲台蛛網密集,四壁地面覆蓋滿了灰塵,不時有麻雀和不知名的鳥兒窺視一下,繞着戲台房頂飛去。戲台下面雜草叢生,石子碎磚塊到處都是。如今,家家都有大屏幕的電視機,有的人家還有兩台,甚至裝上了電腦,什麼樣的節目看不到,家家都有電話,大多人都有了手機,什麼樣的信息打聽不到,去那戲台做什麼呢!人們早已走出了小小的戲台,走向了更廣闊的生活和消遣的舞台!

  澇池

  走在回鄉的路上,那條小河依然銀光閃閃,清澈的河水一瀉千里,潺潺流淌。只是不見了小時月亮下滑冰和烈日下釣魚的澇池。

  在澇池的原址,修建起了一排排大小一樣的小房子,聽說是出租給一些人用來進行商品交易的地方,有賣菜的、賣米面的、賣生活日用品的、賣肉的,還有供一些年輕人們閑暇時用來娛樂的,也有做裁縫的、理髮的。房子前面擺放了幾張檯球案子,正有人圍着打球,不見了那個當年澇池旁邊被村人們美其名曰“白話台”的地方。其實我知道,那些老人們都在家裡看電視,或是幫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當年只因為聚在那個“白話台”閑聊,是因為一則沒有電視可看,二則兒女子孫們都在家,自己沒事可做。而如今不一樣,兒女除了春種秋收在家,其他時間幾乎都在外打工掙錢,家裡的牲口得管,孫子的吃喝得管,是閑不住的,再說了,有吃有喝有電視有錄音機,誰還去露天地找那份罪受呢!餵養好了雞呀豬的,還要賣了為孫子們積攢學費謀前程呢!

  學校

  記得曾經的小學就在澇池的旁邊,是幾排土胚房,在我畢業后妹妹弟弟們上學的時候又改建成了磚房,間數也增加了幾乎兩倍。如今,已經被高聳的樓房取代,有了暖氣,有了自來水。

  現在的孩子們再也不用像我們那時候,每天都要將自家的水桶拿到學校去,大掃小掃不停地抬水灑地,弄髒了衣服鞋子不說,讓老師們多操幾份的心,有的趁機跑出去玩,有的滑冰或是打水漂極其危險,還有的故意在教室地上倒一些水以逃避上課而耽誤了大家的學習……也不用再像我們那時候,每到冬天,大家要分組負責教室里的兩個火爐子,把自己弄得像個燒炭工似的。尤其是到了晚上,四個人一組,吃過晚飯後要一起去學校把爐子蓋好,第二天早晨雞叫頭遍就起來再取開,保證白天的正常取暖。這樣的時候卻很少,因為都是孩子,經驗少,大多時候都會把爐子蓋滅,早晨去得每人拿一些柴草重新點燃。那時覺得挺好玩,現在仔細想想,其實是把好多的學習和休息時間用在了那件事上,而且也還有一些不安全的隱患存在。

  看着現在的孩子們乾乾淨淨地上學,坐在明亮而溫暖的教室里上課,將時間充分地用在了學習上,我感到我曾經的小學真的不一樣了,真的變了!我為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們欣慰,為給他們創設這樣環境的人們表示由衷的感激!我祝福這些孩子們羽毛漸豐,飛向更廣闊的田地!

  男人、女人

  一頭牛走來,身後是一個男人扶犁揚鞭的身影。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這樣想象那些憨厚淳樸的農村男子,他們除了犁、耙、鐵杴、牛車,似乎就是圍坐炕頭看着小兒玩耍、妻子穿針引線、燒火做飯,然後呼啦幾口飯倒頭酣睡。在我們遠離鄉村的日子,我們可曾見過那些西裝革履,發動車輛早出晚歸,背一袋夢想出發,揣一疊鈔票回家的七尺男兒。

  種莊稼所得的收穫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生活的需求,他們利用五六天的時間,播下最後一粒種子,就抬起了遠行的雙腳,去一個鄉愁遼遠的地方,用自己的體力和智慧換取報酬,用雙肩撐起一家人的支出,在他鄉揮汗如雨,承載起男子漢的責任和義務。直到麥黃時節,揣着不多但也心滿意足的血汗錢,提上老人的奶粉糖煙,女人的花衣裳,孩子的玩具槍,踏上了歸家的路途,投入到火熱的秋收中。一天並做兩天,遙控着機器,一片片站立的麥田在他們的指揮下,瞬間倒地,而後又被分離成麥草和麥粒,麥粒堆進了糧倉,麥草來不及收拾的就隨便扔在了地上。時間緊促,在家耽誤一天就是幾十甚至上百的錢哪!

  秋收基本忙完,又開始收拾行裝,這次家裡有老人照顧孩子的就夫妻一起出發,或者去一個地方,或者各走一方,都約上自己的同伴。有的家庭乾脆是打個顛倒,男人照顧家看孩子,女人出門打工。因為秋收后正趕上外地拾棉花,那可是細活,男人做起來是不行的,這時的女人就獨擋一面,挑起這條出門漂泊的重擔。一個月也或兩個月,用自己的雙手和勤勞揣起兩三千塊錢不等,先讓自己從頭到腳煥然一新,然後公婆孩子丈夫或衣服或吃的用的,每人有份,剩餘的包起來,細心保管以備家庭開支零用,高高興興回家,再換丈夫出發,直至過年才全家團聚,該存的存起來,作為孩子將來上大學的費用。該花的花起來,置辦一些農具,修建新房,買一輛嶄新的摩托車,夫妻輛騎着去逛親戚,上城,日子很是滋潤和愜意。

  看着小河流水,青山碧草,百鳥啼鳴,透過一束枝葉的指引,燦爛的陽光正展開金色的翅膀,穿越長空;改革的浪潮,如長江的水,洶湧澎湃,跨越城市和鄉村,湧向大地,湧向四面八方,寂靜的山莊建起了森林公園,玉帶似的盤山公路繞過山尖,秀麗的景色讓遊客留戀往返,人們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