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路廊,今日寺廟。
天天上班,開車從路廊前經過,均熟視無睹。前幾天忽然發現路廊已擴展成二層的寺廟了,趕緊停車把它拍下來;次日再經過時,門口燭台都已擺好,儼然成為一個鄉村小廟了。
此路廊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公社出資興建,當時為一層磚瓦結構,三面敞開,東北角為一小房間,住一個村裡的五保戶。路廊免費為路人坐歇,並免費提供開水。
路廊由五保戶管理衛生,趕集鄉人及路人常進路廊休息飲水,並拉家常,不管認識與否,總喜歡進路廊坐一會,或者抽上一根煙,聊片刻再趕路,如某家母豬又下了多少小豬;某家婆媳又吵架了;某家自留地又種了什麼;今年莊稼長勢又如何;今天集市上又發生了什麼,等等。
也有在路廊里偶遇故友,並彼此寒暄:
“哎喲,好久不見,你胖了哦。”( 散文網: )
“老哥,你身體還硬朗否?我可大不如前了啊!想當年,我挑着百多斤谷你還趕不上我哩!”
“這是你家孫子吧,長得好快啊。”
“嫂子還好嗎?”
“家裡豬長得肥吧?”
寒暄中,坐在路廊中休息的人也有湊熱鬧附和着,於是,整個路廊便這樣熱鬧起來了。
附近的大人與小孩也好熱鬧,沒事總往路廊里湊,昔日的路廊就這麼熱鬧。
現在,隨着社會的發展與交通工具的現代化,路廊也失去了它的功能,哀落成了必然。走進歷史,走進記憶,自然成了路廊最後的歸宿,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必然,但人為什麼總要到失去時才覺得珍惜與惆悵呢
也許,人生,本來就是一種嘆息。
路廊的記憶 標籤:青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