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採訪時了解到,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求職陷阱;涉世之初的學生稍不注意就會上當受騙。由於大學生利用業餘時間打工已成為大學校園裡的一個普遍現象,不少中介公司以此為“契機”,抓住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的弱點,明目張胆地進行欺詐活動。
陷阱一:虛假信息。一些不規範的中介機構利用學生急於在假期打工的心理,誇大事實,無中生有,以“急招”的幌子引誘學生前來報名登記。一旦中介費到手,便將登記的學生擱置一邊,或找幾個關係單位讓學生前去“應聘”,其實只是做個樣子。這樣用不了多久,大部分學生對通過中介機構找到工作已不再抱有什麼希望。
陷阱二:預交押金。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往往收取不同金額的抵押金,或要求學生將身份證、學生證作為抵押物。這類騙局通常在招聘廣告上稱有文秘、打字、公關等比較輕鬆的崗位,求職者只需交一定的保證金即可上班。但往往是學生交錢后,招聘單位推說職位暫時已滿,要學生回家聽消息,接下來便如石沉大海,押金自然也不會退還。
陷阱三:不付報酬。一些學生被個人或流動服務的公司僱用,講好以月為單位領取工錢,但僱主往往在8月份找個借口拖延一下,而到9月份學校開學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令學生白白辛苦一個假期。
陷阱四:臨時苦工。一些學生只是想利用假期臨時賺些“零花錢”,因此對所從事工作的內容往往不太計較。而個別企業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平日積攢下一些員工不願從事的臟活、累活,待假期一到,找一些學生突擊完成,然後給一點錢打發了事。
陷阱五:“高薪”招工。有些娛樂場所以高薪來吸引學生從事所謂的“公關”工作,包括陪客人唱歌、喝茶,甚至從事不正當交易。年輕學生在這些場所打工,很容易受騙上當或自己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