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東升西落,地球運行的軌道,潮起潮落,月亮的陰陽圓缺,春夏秋冬的更替,一切都是那麼的有規律。其實在人類的心靈里也存在着許多規律,然而卻很少有人了解它們。
以下是十四項心理定律,你可以應用它們在任何的領域裡。無論是銷售溝通、還是設立目標、時間管理、領導組織都可以應用這些原理和定律。
1. 堅信定律
當你對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萬的相信,它最後就會變成事實。
2. 期望定律
期望定律告訴我們,當我們懷着對某件事情非常強烈期望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
3. 情緒定律
情緒定律告訴我們,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即使有人說某人很理性,其實當這個人很有“理性”地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是受到他當時情緒狀態的影響,“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種情緒狀態。所以人們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動物,而且任何時候的決定都是情緒化的決定。
4. 因果定律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換句話說,當你看到任何現象的時候,你不用覺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必有其原因。你今天的現狀結果是你過去種下的因導致的結果。
5. 吸引定律
當你的思想專註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你吸引而來。
6. 重複定律
任何的行為和思維,只要你不斷的重複就會得到不斷的加強。在你的潛意識當中,只要你能夠不斷地重複一些人、事、物,它們都會在潛意識裡變成事實。
7. 累積定律
很多年輕人都曾夢想做一番大事業,其實天下並沒有什麼大事可做,有的只是小事。一件一件小事累積起來就形成了大事。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災難都是累積的結果。
8. 輻射定律
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影響的並不只是這件事情的本身,它還會輻射到相關的其它領域。任何事情都有輻射作用。
9. 相關定律
相關定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繫,沒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獨立的。要解決某個難題最好從其它相關的某個地方入手,而不只是專註在一個困難點上。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有一名高中女生最近發出豪言壯語:到二十五歲,她一定會成為百萬富翁!她近日接到美國收視率極高的奧普拉電視台的邀請,將到該台的脫口秀節目上與觀眾分享她的致富理念和經驗。
現年十七歲的斯考吉從小就看比爾·蓋茲的書,並研究《財富》雜誌每年所列全球最富有的100個人,發現其中有95%以上的人從小就有發財的慾望,57%的全球巨富在十六歲之前就想到了開自己的公司,3%的全球巨富在未成年之前已做過至少一樁生意。她得出結論:要想致富,就必須從小有賺錢的意識。
小斯考吉在股票投資上有一個小經驗,例如斯考吉專盯一家鋼鐵企業的股票。當這家企業股票下跌到每股四美元以下時,某證券營業點門口的摩托車就會很多,過一段時間股價就會漲回去。等這家股票漲至每股八美元左右時,該營業點門口的摩托車又會多起來,接下去,該股票必跌。她經過調查發現,工人們不願意看到該廠股票下跌,每次股價較低時,都來自發地買進一些股票,從而帶動整個股價上升;等到升至一定高位,工人們又拋售股票,致使該股股價回落。摩托車是工人們往返證據營業點的工具。於是,斯考吉只要根據營業點門口的摩托車數量就能決定買進或拋售了。
親愛的各位朋友,你明白了嗎?小斯考吉給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相關定律的例證。
10. 專精定律
專精定律告訴我們,只有專精在一個領域,這個領域才能有所發展。所以無論你做任何的行業都要把做該行業的最頂尖為目標,只有當你能夠專精的時候,你所做的領域才會出類拔萃地成長。
11. 替換定律
替換定律就是說,當我們有一項不想要的記憶或者是負面的習慣,我們是無法完全去除掉,只能用一種新的記憶或新的習慣去替換他。
12. 慣性定律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夠持續不斷去加強它,它終究會變成一種習慣。
13. 顯現定律
顯現定律就是說,當我們持續尋找、追問答案的時候,它們最終都必將顯現。
14. 需求定律
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帶有一種需求。尊重並滿足對方的需求,別人才會尊重我們的需求。
本書中的很多理論和技巧,其實都包含着這十四項定律。希望有心的讀者活學活用之。
例如其中的情緒定律說:任何人都是情緒化的。任何的決定都是在某種情緒的狀態下做出來的。當你了解到這樣一個定律的時候,你與別人溝通的時候要怎麼做呢?你可不可以引導他們的情緒狀態進而達到你想要的結果?而引導情緒的方法你掌握了嗎?你可以參看本書的“框視重組”和“溝通六合彩”中的技巧。
又比如說,當你勸說某人改變一個觀念的時候,可是你怎麼說對方都不接受,這時候你要怎麼辦呢?別忘了相關定律,你可能要從另一個層面入手,去解決目前的這個難題。
u 走出你自己劃下的疆界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每當他釣到一條大魚時,他就把它扔回河裡,釣到小魚時,他就留下來。一位過路人看到這個情況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不要大魚,只要小魚呢?”不料這個釣魚者回答說:“因為我家只有一口小鍋,沒有大鍋呀!
根據專家的估計,77%的人不滿意目前的工作,既然如此,我曾經問一些學員,為什麼不去改變?為什麼還重複着同樣的生活?難道不知道“重複舊的行為只能導致舊的結果嗎?”但是他們都會告訴我:“沒有辦法”、“不可能”。難道是真的是“沒有辦法”或者“不可能”嗎?
問你一個問題:我們“已經知道的範圍”比較大?還是“不知道的範圍”比較大?答案當然是“未知的範圍”比較大。既然是這樣,那麼當你說“沒有辦法、不可能”時,又代表什麼呢?
它只是代表在你“已知範圍”內的方法都已經試過沒有效而已,對嗎?
其實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你能不斷地突破“已知的範圍”,進入到未知的領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斷地去尋找新的解決方法。
有人不禁要問:“那麼到底要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要讓自己開始去做一些你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你過去不敢做的事情,這才叫突破!如果你還在你已知的範圍內、你熟悉的領域裡打轉的話,又怎麼能夠產生新的結果呢?別忘了:重複舊的行為只能得到舊的結果!還記得“精神病人”的定義吧。
在人生中的其他事也一樣,沒有辦法只是說我們已知範圍內的方法已經用盡,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地去嘗試新的事物、新的機會、新的方法,不斷地去突破自我、改變自我,永遠都沒有“沒有辦法,不可能”這句話!
你現在是否可以真的明白,面對你自己的幸福快樂永遠都不說這三個字——“不可能”!就像五百年前,你如果跟別人說,你坐上一個銀灰色東西就可以飛上天;你拿出一個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夠跟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說話;打開一個“方柜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他們也同樣會告訴你“不可能”,對嗎?如今不是都已變成了現實嗎?
我始終堅信:每個人都是可以成功的,而關鍵在於能否驅除這些限制性的信念!人生當中沒有什麼可以限制得了自己,如果你能朝着目標不斷嘗試,永不放棄!
讓“不可能”安息吧!
最後,我與大家分享一件有趣的故事:有一位老師名叫湯娜,她是美國密西根小學的資深老師,再過兩年便要退休了。她志願參加了一個全市教職員的在職訓練。這個訓練主要是藉著一些表達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堅強信心,進而愛惜自己的生命。湯娜的工作則是藉著參與訓練進而將這些理念實現。
那一天,湯娜在課堂上叫所有的同學在紙上寫下自己認為“做不到”的所有事情。每個學生都乖乖地坐在位子上,絞盡腦汁在紙上寫着。
班上的每個人都在紙上寫下了他們所不能做到的事。諸如:
“我沒法做30次的仰卧起坐。”
“我發球無法超過前邊的球網。”
“我不能只吃一塊餅乾就停止。”
整個活動令人好奇,湯娜在講台邊坐下來,寫道:“我無法讓約翰的母親來參加家長會”、“我無法不用體罰好好管教亞倫”。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反對老師讓學生如此專註於消極的一面,而不去看積極的那一面,諸如:“我能做”這一類的。但是我們不妨先忍耐一下,看看她們到底是在幹什麼?
同學們大約又寫了10分鐘。大部分寫滿了一整張紙,甚至有人開始寫下頁。
湯娜告訴學生,完成現在寫的這一張,並提示學生將紙對摺,交到前面來。學生依次來到老師的桌子前,把紙張投入一個空的鞋盒內。
把所有學生的紙張收齊之後,湯娜把自己的也投進去。她把盤子蓋上,塞在腋下,帶頭走出教室,沿着走廊。學生跟着老師走了出去。
走到一半,整個行列停了下來。湯娜進入門衛室,找鐵鏟、鐵鍬。她一手拿着盒子,另一手拿着鐵鍬,帶領大家到運動場最遠的角落,大家開始挖了起來。
原來,他們打算埋葬“我不能”。整個挖掘過程歷時20分鐘,因為每個孩子要輪流挖。直到洞有三尺深的時候,他們將盒子放進去,並用泥土把盒子完全埋葬。
31個十多歲的小孩,圍繞着這剛剛埋好的“墓地”,裡面埋着所有每一個“力不能勝”的事情,這些都深深地埋藏在三尺的泥土下。
此時湯娜開口了:“同學們,現在手牽手,低頭默哀。”同學們很快地手牽手圍繞墓地成了一個圓圈,低下頭來等待,湯娜則念出一段悼詞。
“各位同學,今天很榮幸能邀請各位來參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禮。他在世的時候,參與我們的生命,甚至比任何人影響我們還深。他的名字,我們幾乎天天掛在嘴邊,出現在各種場合:如工廠、學校、市政府、議會、甚至白宮。”
“現在,希望‘我不能’先生能平靜安息,並為他立下墓碑,上面刻着墓志銘。死者已矣、來者可追,希望您的弟兄姊妹:‘我可以’和‘我願意’能繼承您的事業。雖然他們不如您來得有名、有影響力。如果您地下有知,請幫助他們,讓他們對世界更有影響力。
“願‘我不能’先生安息,也希望他的死能鼓勵更多人站起來,向前邁進。阿門!”
聽完這段悼詞之後,我想同學們是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的。這個活動是這樣具有象徵性,這樣意義深遠。
這個特別的正面鼓勵將深刻在每個孩子的心靈上。
寫上“我不能”,埋葬它、聆聽悼詞。老師完成了大部分的活動,但現在還沒結束。她帶領學生回到教室。大家一齊吃餅乾、爆米花、果汁,慶祝他們越過了“我不能”的心結。湯娜則用紙剪下墓碑形狀,上面寫着“我不能”,中間加上“安息吧!”再把日期填上。
這個紙墓碑掛在湯娜的教室里。每當有學生無意說出:“我不能……”這句話的時候,湯娜只要指着這個象徵死亡的標誌。孩子們便會想起“我不能”已經死了,進而想出積極的解決方法。
這個事件對你有什麼啟發嗎?
當你或你身邊的朋友無意中又說起“我不能……的時候,請別忘了提醒一下:“我不能先生”已經死了!
恭喜你,又上了一個台階。
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個可能性的世界!
再一次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