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範文大全>計劃方案>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1

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1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圍繞建設現代化國際商都目標,商貿業要從以“市內”為主轉向“市內市外”並舉,按照市場運作規則,加快與國際經濟的融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整體提升。

  商業: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引進國外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企業集團,使大連成為他們面向東北、面向東亞、面向世界銷售網絡和服務網絡的重要支撐點,溝通國內外市場商品流通的集聚中心、配送中心、交易中心、購物中心。繼續推動大連商業向外擴張,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經營。以商品批發市嘗要素市場和配送中心為骨幹,傳統商業和連鎖經營、特許經營、代理配送、網上購物等現代營銷方式為基礎,以在連的國內外大型知名商業企業集團為支柱,保稅、期貨、拍賣等高層次市場組織形式為補充,把大連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性、多業態、具有較強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能力、萬商雲集的商都。大力開拓農村市常

  城市商業,依據城市功能區調整和人口遷移的變化,進行大的布局調整和建設。進一步完善由港灣廣嘗人民路、中山廣場構成的中央商務區。結合天津街、火車站的改造,高標準地建設以青泥窪橋、勝利廣嘗天津街為主體的現代商業中心區,把其建成類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香港的銅鑼灣一樣的商業區和“黃金街”,實現商業服務檔次和水準的大跨越。改造建設黃河路、新開路、奧林匹克廣場共同形成的中部商業區。加快構建涵蓋會展、旅遊業在內的以星海灣為中心的新型高級商務區,以西安路、和平廣場為中心的面向大眾消費的西部商業區和以金三角、華南國際商城為中心的北部大型現代化商業區的建設。建成5家大型綜合購物中心,20家大型超市(賣場)和倉儲式商場,500家面向社區的便民連鎖店。

  現代物流產業:憑藉國家糧食儲備庫、北良糧食碼頭、商品交易所、大型糧食批發市場的組合優勢,優先發展糧食物流產業。憑藉專業碼頭、空港、快速陸路運輸網,積極推進基礎原材料、油品、礦石等生產資料分撥中心的建設和物流產業的發展。憑藉保稅區特殊政策,積極吸引跨國公司來連開辦面向東亞的物流集散基地。憑藉沃爾瑪、家樂福、百盛、大商等大型商業企業集團和批發市場,發展服務東北、服務全國的物流配送中心和倉儲基地。健全現代分銷網絡,強化大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窗口”、“龍頭”地位。

  三、穩健發展金融業

  及時抓住我國逐步開放金融領域和利率市場化的機遇,積極推進多門類、多成份、多功能的銀行、證券、保險業的共同發展,完善支持口岸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

  認真貫徹國家貨幣政策,促進貨幣市嘗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完善與發展,積極探索儲蓄轉化為資本的渠道,發展壯大地方性金融機構,增強金融對地方建設的支持能力。積极參与創業板的建設,發展風險投資業。繼續清理整頓金融秩序,強化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提高金融資產的質量,率先將大連建成金融安全區。緊跟國家金融開放步伐,推動外資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不斷改善金融服務,實現金融服務電子化、網絡化和國際化。重點推動外匯調劑市嘗證券市嘗期貨市場和區域支付清算中心、外匯結算中心的建設,積極爭辦離岸金融業務,發揮區域性金融中心作用。進一步規範保險業行為,積極開拓新險種,增強償付能力,提高保險服務水平。

  四、培育發展房地產業

  房地產業,要適應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立足大連,面向國內和境外,向社會化、商品化、規範化發展。房地產開發本着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多樣性原則,由解決住房擁擠、建設“解困房”為主轉向建設環境優美、設施完善、服務配套、經濟適用的“康居房”為主,適當發展高檔住宅,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在大力進行住宅舊區改造的同時,進一步加快住宅新區的開發建設,重點沿快速軌道交通線向主城區北部和東部郊區延伸,建設大型現代化住宅新區,創建一批國家康居示範小區,進一步改善市民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完善規範房地產交易市場,建立“一級市場統一、二級市場規範、三級市場活躍”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保護人民群眾利益。把房地產業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骨幹產業。

  第七章建立現代工業體系

  “十五”期間,初步完成老工業基地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任務,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為主體,轉變為多種經濟成份、多種投資主體的融合;二是由傳統工業為主導,轉變為以高科技、高開放度、高加工度現代工業為主導;三是由傳統經營體製為主、優勢產品不突出、集中度不夠的企業群,轉變為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具有國內外著名品牌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群,初步形成現代工業體系。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控制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和污染工業的規模,大力發展石化、交通運輸機械、裝備機械業,優先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精細化工、醫藥、環保、海洋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大幅度提升服裝、紡織、傢具、食品加工業,實現大連工業由原材料、資源性加工為主進一步轉向高加工度和資金、知識、技術密集型製造業為主,加快傳統產品的升級換代。

  一、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相互融合的現代企業群

  堅持“優化結構,調整布局,有進有退,扶優扶強”原則,努力鞏固擴大國企改革與脫困成果,加大股權調整和置換,繼續抓大放小,做到進而有為,退而有序,大力度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加快國有工業企業戰略性改組。通過競爭、國有資產變現和產權轉讓等多種形式,推進國有資本從一般加工業、競爭性行業以及中小企業中退出來,適當降低國有產權的比重,切實解決國有經濟領域戰線過寬過長的問題,實現具有規模優勢和整體競爭實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整合,提高集中度,增強國有經濟的整體實力和控制力。打破地區、行業和所有制界限,鼓勵企業法人之間共同持股和交叉持股。積極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吸引公眾參股。大力推行經營者持股、內部員工持股和股份合作制。到2005年,完成推進國有企業產權主體多元化的任務,全市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全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規範公司制改造,構建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和完善經營管理者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全面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切實解決外資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政策環境障礙,促進外資企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強與外資企業的合作,圍繞其主導產品,開展上下游產品的配套生產,創造條件參與其生產、營銷網絡,增強綜合服務能力和出口創匯能力。

  農村工業應發揮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吸納城市產業轉移的能力,結合城市工業的調整搬遷,提高吸納城市工業的資金、項目、技術、設備和引進外資的能力,繼續以“調高、調優、調大、調外”為目標,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為先導,調整結構,加快技術產業升級。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為外資企業、城市工業配套的產品生產,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全市形成國有、外資、民營、股份制及其它經濟成份工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多元融合”新局面。

  二、調整工業布局

  根據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和城市功能區劃的要求,主城區要以更大的氣魄和更長遠的眼光進一步調整工業區,加大對城市工業布局特別是臨海工業區調整的力度,繼續搞好企業搬遷改造。全面完成沙河口工業企業的搬遷改造,調整黑嘴子工業區,重點加快七賢嶺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開發建設和甘井子工業區的調整,控制城市岸線臨海工業規模。搬遷改造的工業企業要按照“寧可少而精,不要多而全”的原則,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藝,加快產品升級換代,發展拳頭產品,淘汰落後工藝、產品以及過剩的生產能力。以政策為導向,鼓勵和推動新上的大型加工項目,沿交通幹線向北布局,帶動縣域經濟發展。鼓勵符合條件的加工企業遷入對外開放先導區,開發建設好新工業區。支持郊區、縣域工業小區的建設,推進農村工業向市級經濟開發小區和中心城鎮集中。

  三、改造傳統工業

  運用高新技術全面改造傳統產業。積極支持以數字化電子視像產品、計算機軟硬件為主的先導型產業,交通運輸設備、裝備機械為主的製造型產業,原油深加工為主的基礎原料型產業和包裝、食品、紡織、服裝、傢具為主的消費類產業,按照“增加品種、改善質量、提高效益、替代進口”和“擴大出口”的改造方向,運用高技術成果加快升級改造,促進加工業由傳統的原材料粗加工向高、精、尖、深加工方向發展,全面提高生產工藝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壯大優勢行業、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增強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加快推動以中直企業和上市公司為龍頭,以項目和產品為依託,以資產為紐帶,具有規模優勢和整體競爭實力的石化、機車、造船、大柴、華錄、冰山、大顯、瓦軸、盛道、大鋼、大化、大重、大起、大機床、大葯等企業調整改造的步伐,大幅度提高產品性能和質量。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和完善技術中心,強化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加快傳統產品的升級換代,增強企業發展後勁。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高科技產業化水平。大力開發與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柔性製造、集成製造等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企業逐步向工藝、產品設計無圖紙化,生產經營過程自動化,設備、產品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的方向邁進。積極推進3000萬噸/年原油加工、300萬噸/年船舶製造、電力機車、城市間高速機車、5萬台大馬力發動機,50萬噸PVC、40萬噸汽車熱鍍鋅板、40萬條子午線卡車輪胎、300萬部數字化無繩電話、200萬台汽車音響整機及零配件等60餘項重點項目建設。

  四、推動中小企業發展

  創造寬鬆、平等、透明的體制、政策環境,完善多元化中小企業發展的配套措施,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要支持那些符合產業政策、有市場前景、技術含量高、有比較優勢的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建立以資金融通、信用擔保、技術支持、管理諮詢、信息服務、市場開拓和人才培訓為主要內容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提高貸款比例,逐步擴大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中小企業。積極探索建立中小企業風險投資的管理模式和撤出機制。加大財稅政策的扶植力度,安排一定的資金重點用於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與創業資助、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改造項目貼息等方面。鼓勵外商獨資或參股創辦中小企業。積極完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取消對中小企業的攤派,減輕負擔,改善經營環境。鼓勵中小企業向“精、專、特、新”的方向發展,形成與大企業、大集團相適應的社會化分工、大中小匹配、專業化銜接和技術配套的產業關聯群體和產業組織結構。

  第八章推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的功能開發要從單一的生產型向生產、生態、生活複合型轉變,努力發掘農業資源的生態、文化、旅遊等功能。加快社會化生產服務體系的建立,積極扶持以生物技術為重點的種子種苗基地建設,培育名牌產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大幅度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圍繞高效農業、創匯農業的建設,推動大連農業從數量型向效益質量型轉變,初步實現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現代精準農業轉變,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

  一、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採取傾斜政策,特別是支持北三市開發建設的政策和有效措施,繼續增加多種渠道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以交通、供電、通信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的條件。完成主要河道整治、水庫除險加固和大型灌區輸水配套設施的防滲工程,積極推進應用噴灌、滴灌和輸水防滲等技術,發展節水型農業。重點建設優良原種保種基地,加速引進和培育適合本地生產條件、有廣闊市場前景、較高經濟效益的國內外優良品種,形成產業規模。加強農業病蟲害防治,增強抵禦病蟲害的能力。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監控,建設市、縣、鄉三級病害疫情監測與防治體系,利用現代化種養技術,重點建設一批無土栽培、無公害生產和水產立體混合養殖示範基地,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增加附加值,發展高效農業、創匯農業。

  二、調整產業結構

  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消費需求為導向,以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為中心,以技術進步為依託,以精品工程為載體,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穩定糧食產量,重點發展水產、水果、蔬菜、畜禽、花卉等優勢資源,特別是無公害、反季節的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十五”期間,全市計劃調減6.67萬公頃糧田,因地制宜地發展優質經濟作物和退耕還林還草,2005年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例將由“九五”期末的75:25調整到50:50。堅持“捕撈、養殖、加工”協調發展的方針,加快實施“海上大連”發展規劃,積極發展以優質品種筏養、底播增殖、灘涂精養、陸域漁業、海上網箱養魚為重點的海洋增養殖業,擴大遠洋漁業生產。以黃海大道、沈大高速公路、旅順北路經濟帶和甘井子都市農業區為重點,實施農業精品工程,新建500項農業精品工程項目。逐步形成生態良性循環的農林牧漁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

  三、優化農業生產布局

  以農業自然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基礎,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近郊、遠郊、交通沿線、北部農(漁)業主產區點線面相結合、圈層合理的區域布局。城市近郊區,側重於發展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如蔬菜、水果、花卉、草坪等綠色園藝產業和集文化、教育、旅遊於一身的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匯農業,適度發展畜禽業;限制城市近海海域的水面養殖,大力發展海底水產增養殖和工廠化養殖。城市遠郊區和主要交通沿線,突出種植、養殖、加工多種經營,側重發展具有特色的優質農產品、畜牧、林果、種子種苗等觀光、休閑、精品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儲運業。以瓦房店、普蘭店、庄河三市和長海縣為主體的北部地區,將發展成為大連名特珍新優土特農產品、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漁業的農(漁)業主產區,成為規模經營、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生產基地。

  四、加快農業經營體制改革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實施扶持政策,在尊重農戶和企業主體地位及生產經營自主權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儘快培育出一大批引導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骨幹力量。新建、改擴建50個規模大、競爭能力強,產業關聯度大,能把市場信息、適用技術、管理經驗帶給農戶,並能有效地解決農戶分散經營與國內外市場連接的大型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鼓勵以資本為紐帶,實行強強聯合,發展規模經濟。按照“多元投入,擇優扶強,制度創新”的發展思路,引導和支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引導農民以生產要素入股方式,發展股份合作制龍頭企業。選擇一批“公司+農戶”的龍頭企業直接上市融資,增強企業成長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迅速發展。建設和完善30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常進一步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和培育民間服務組織,組建和完善各種行業協會,為農民做好產銷服務。鼓勵發展各類中介組織,發展銷售合作社等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促進農產品流通。

  五、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要以機制創新、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強化管理為重點,繼續堅持“調大、調高、調優、調外”的思路,加快發展,擴大規模,提高檔次。鄉鎮企業的改革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推進資產重組和機制轉換,實現體制創新,充分調動投資、經營、生產者的積極性,增強企業活力,提高經濟效益。鄉鎮企業的結構調整要與技術進步緊密結合,突出發展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突出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快實現經營方式的轉變;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搶佔科技制高點;創建“中國●大連高科技農業開發基地”,加快產業化建設步伐。培育10個農業產業化一條龍企業,創造就業機會,加快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壯大縣域經濟。

  六、建立社會化生產服務體系

  加快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層次、多種經濟成份的信息服務、科技服務、農產品標準檢測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興辦信息、技術、營銷、農機、水利、加工、儲運等專業服務組織,並引導其向一體化、產業化和企業化方向發展。科技服務,鼓勵農業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緊密結合生產實際,針對結構調整中的技術難題和病蟲害進行聯合攻關。同時,加強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扶持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服務組織,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信息服務,加快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體系,加快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完善信息發布制度,充分發揮“大連農業信息網”的職能,為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提供信息服務,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生產優質農產品,實現農產品優質化目標,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完善重要農業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流通體制,發展農產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產業。積極開闢“綠色通道”,堅決清除各種關卡和亂收費、亂罰款,確保農產品特別是鮮活產品運銷暢通無阻。鼓勵開拓國際國內營銷網絡,提高鮮活農產品和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的內銷、出口能力,成為向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出口水產、水果、蔬菜、畜禽產品的重要基地,成為東北地區和中國北方重要的優質綠色農副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第九章推進信息化

  順應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以寬帶多媒體信息傳輸網絡建設為基礎,以信息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共享為重點,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教育、研發、培訓為手段,以信息產業發展為支撐,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通過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結構調整升級,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素質,構築國際性區域信息中心。“十五”期末,大連城市信息化整體水平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一、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

  加大投資力度,完成覆蓋全地區、聯通國內外、天地一體化、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寬帶基礎傳輸骨幹網和寬帶接入網的建設,綜合性能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實現電信、有線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各類基礎運營網絡互連互通。改造和提升城域網的服務功能,建設國內領先水平的區域公用信息平台。加快建設數字移動通訊網,不失時機地引入新一代移動通訊系統,擴展各種多媒體業務。積極爭取設立國際出口局,開通與國際信息平台接軌的信息高速公路,更好地服務於東北、服務於全國,從根本上改善大連地區通訊環境。

  加快以3S技術和網絡技術應用為支持的城市建設與管理數字化,初步形成城市綜合基礎地理、公共資源、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基礎數字化環境。建設大連市地理空間數據交換中心和寬帶網站,開發大連市地理空間數據庫及信息系統,構建三維可視化數字城市基礎框架,在全國率先進入數字城市示範行列。

  加大投入,加強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保護制度和設施建設。強化信息法制化和知識產權保護,支持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安全關鍵技術,支持研發急需的信息安全產品,努力增強信息安全防護、應急反應、恢復對抗能力,基本滿足國家和市黨、政機關及經濟等部門對信息渠道暢通和網絡安全的需求。加快制定適應信息化建設需要的地方性法規,完善相關的產業政策和投融資政策,設立信息化建設和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形成大連信息化持續健康發展的機制。

  二、推動信息資源開發和信息系統建設

  圍繞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建設區域信息中心的目標,加快各類信息資源的開發和信息應用系統的建設。以政務部門、社會公共服務部門、企業為重點,加快管理體制改革,打破條塊分割,營造益於信息化發展的體制、政策環境。加快推進全社會信息資源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建設,全面整合地方信息資源,形成社會信息資源綜合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機制。積極開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的信息服務。以黨政、公安、財稅、社會保障、教育、科技、公共服務、口岸、金融、商貿、旅遊等信息應用系統建設為重點,建立完善的各類信息應用系統。積極推進企業生產經營的數字化、網絡化建設。有步驟地推進社區智能化建設。通過信息資源的開發和信息系統的建設,滿足大連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加快推進信息化。

  三、發展信息產業

  軟件產業:力爭保持年均60%左右的速度遞增。以大連軟件園為主要產業基地,擴大和發展與世界知名軟件大企業的聯繫與合作,積極吸引他們來連投資創業。跟蹤世界先進水平,高起點切入,通過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高級軟件人才,大力發展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成套軟件產品。重點開發嵌入式軟件、大型應用軟件和中文信息系統等,形成知識產權和競爭優勢,把大連軟件園建成國內一流的軟件開發、示範、出口、人才培訓基地。大力扶持和發展一批覆蓋面廣、市場競爭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將大連建設成為國際化軟件產業示範城市。到2005年,軟件銷售總額將達100億元,出口創匯3億美元。

  信息服務業:加快培育多經濟成份、多層次、多專業從事信息服務的市場主體,開拓信息服務新領域。在推進傳統信息服務業數字化改造的同時,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支持的網絡增值服務、信息內容服務以及各類專業信息諮詢服務。引導和推動各類網絡服務企業的發展,擴大網絡信息服務覆蓋範圍,增加用戶數量。鼓勵和扶持一批為信息系統建設提供技術開發、集成、運行和維護支持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提高大連信息技術的自主服務和對外服務水平。以城市公交“一卡通”項目為切入點,推動IC卡在各行業中的應用。加強信息諮詢企業與國內國外重要諮詢機構的合作,積極開展跨國、跨地區的信息諮詢業務,儘快實現信息服務業的產業化、市場化、網絡化、國際化。

  信息製造業:立足現實基礎,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不斷增強信息設備的自主開發能力和改造傳統產業的智能支持能力。重點發展計算機外圍設備及其配套產品、通信設備、新一代視頻產品和微電子及新型元器件等4個行業。重點建設有牽動效應的龍頭項目,提高信息化裝備能力。

  四、大力發展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1 標籤:科學發展觀 經濟學是什麼 萬曆十五年 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