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脾氣,書籍也有自己的秘徑。
由於積累的不同和悟性的高低不同,面對同一本書,不同的人反應是不同的。同樣一部《孫子兵法》,諸葛亮和徐茂功可能會歡喜異常,張飛和李逵則恐怕要跳、腳罵娘。
不但如此,具備學養的人,面對同樣一部書,反應也不會完全相同的。同樣是讀《百年孤獨》,陳丹青先生曾經直言讀不下去。但是,這並不妨礙其他一些人對這本書的喜愛。
人選擇書,書同樣也選擇人。閱讀,很多時候需要尋找開啟對話的鑰匙。這鑰匙非常重要,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那麼多人都高呼《尤利西斯》很難懂,而同樣也有一部分人稱之為大師的經典。
理由很簡單,那些高呼看不懂的人根本沒有找到進入大師作品的鑰匙。而沒有這把匙,就無法開啟與作品和作家對話的秘徑。
不是每本書都適合我們讀的,有些書我們一輩子都讀不懂,都找不到解讀的鑰匙。讀書是孤讀者的事業,同樣也是尋找知音的事業。當你遇到自己不感興趣的書時,放棄是理智的選擇。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你的朋友。
我覺得你讀完一本書並不代表你能明白書所講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比如,我有一次很艱難讀完一本是懂非懂書,但再回想起書的內容時,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
所以一本看不明的書,放棄是理智的選擇。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可能就明白了什麼叫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