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共同構建
——觀《形勢教育大課堂》有感
小欖德星小學
六(1)班
夏寧馨
人們常說和諧與幸福是一對孿生姐妹,事實的確如此。我們的生活需要和諧,我們的生活需要幸福。只有和諧,才談得上幸福。而和諧社會又該如何構建?自從我觀看了《形勢教育大課堂》第二課《社會新氣象》后,我明白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方法,就是走出自己小家,走向社會大家。
這次《形勢教育大課堂》次講座的內容包含了和諧社會,就業上學,保護環境,地球升溫等幾個話題。但令我記憶最深的還是和諧社會。有的小區雖然環境優美,功能齊全,但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和諧嗎?而講座里汪老師自己生活的小區雖不夠繁華,但鄰里之間關係融洽,社區活動豐富多彩。一個貧富過分懸殊的社會能和諧嗎?一個大量學齡孩子失學或優秀大學生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的國家能和諧嗎?一個小區需要的是什麼,是和諧;一個城市需要的是什麼,還是和諧;一個國家需要的是什麼,更是和諧!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呢?只要我們,走出自己小家,走向社會大家,行動起來,學會包容,學會幫助他人,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幸福。說到和諧,我不禁想起了志願者與“希望工程”為構建和諧社會所作出的貢獻。
當今社會,不正是因為有了志願者與“希望工程”才變得更加和諧幸福嗎?“希望工程”中的“希望”是我們失學兄弟姐妹們的希望。他們不是智商低下;不是不想上學;不是學習不努力,他們只是生在貧窮地區,當地經濟不發達,他們父母無力供他們接受教育,他們只能種地,打工,割草喂牛,餵雞養鴨。他們之所以失去上大學的機會是因為學費的昂貴呀!即使是在校的大學生,許多人的生活也是十分艱辛,經常是餓着肚子上課。下課後,為了學費,不顧勞累地幹活掙錢。貧窮地區的兄弟姐妹同樣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呀!就在他們筋疲力盡之際,眾多有社會責任感有經濟能力的善長人翁和“希望工程”向他們伸出援手,解救了眾大失學者,圓了他們的大學夢。多少曾經接受過別人的資助的大學生,為了回報社會,他們畢業後放棄了城市的繁華安逸,主動要求回到貧困地區工作,為祖國的脫貧致富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有了這種主動資助與回報的良性循環,我們離和諧社會還會遠嗎?
比大學生更幸運的是今天的9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他們迎來了免繳學雜費和課本費的正免費教育的春天。這不正是政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又一重大舉措嗎?
讓我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齊心協力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