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土特產和風味小吃,如五芳齋的醬汁肉,新雅的餛飩,王四的叫花雞等等,但其中,我最喜歡吃叫花雞。
那天,我放學回家,牆腳邊有兩個類似哈密瓜形狀的黃泥團,外表似乎已被火烤得乾枯的樣子,卻不知為何物。於是我就問奶奶,可是奶奶神秘兮兮地對我說:“裡面是非常好吃的東西。”愈神秘我就愈存好奇心,最後,爺爺一邊剝泥殼準備蒸煮,一邊與我講述叫花雞的由來。
原來,“叫花雞”是一些窮苦難民(或叫要飯的)偷來的雞,由於他們當時沒有鍋子,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用泥巴把雞裹起來,架火燒泥巴,直到泥烤乾枯了雞也就熟了,這是一道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菜。
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江南至常熟虞山腳下,有一個叫花子便把自己認為美食的“叫花雞”送給他吃,當時乾隆困餓交加,自然覺得這雞異常好吃,吃罷。便問其名,叫花子乾脆說這雞叫“叫花雞”,乾隆對這雞讚不絕口,於是一直相傳至今。
經過數百年的流傳和改進,現在的叫花雞的口味就不同尋常了,在雞的肚裡加進冬筍、香菇、五花肉、乾貝、開洋和蔥、姜、鹽、八角、丁香、花椒等等。雞身再用鮮荷葉裹住后,外面用焙烤紙包好后,最後在外面塗上山黃泥。經過三、四個小時文火的烘烤,便成了你現在想知道的東西了。我聽后,恍然大悟。
蒸了一刻鐘左右,屋子裡香氣四溢,讓我口水欲滴,食慾大增,至今回味無窮。
柳如是當年這樣說:“寧食叫花雞,不吃淞江魚。”
常熟市楊園中心小學六年級:ccy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