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頌 霜雪剛剛消融,當第一場春雨來臨時,竹筍頂着硬殼悄悄地從地下鑽出來,彷彿能聽到生長的聲音,“唰……唰……唰……”一夜之間竄出老高一截,幾天之後,若干桿帶着柔弱、挺拔和青翠的竹從竹林中冒出來,向人們報告着春的氣息。 那綿綿竹海,鬱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從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有的密密麻麻;那出世不久的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那人家房前屋后的叢叢翠竹,不僅給房屋一片綠蔭,而且,也給行人以“家”的聯想。 竹子在很早以前,就被人們開發利用,春秋戰國時代的“簋”、“篋”等器皿,就是竹制的。當你翻開《新華字典》“竹部”,你會發現很多用具都是“竹”頭偏旁,這說明了竹子的用處很早就被人們認識並利用,到了現代,由於工藝、技術、工具等的進步竹子被賦予了更多有意義的作用,因為成材速度快,被當成替代木材的一種重要資源。而竹子在我國,不僅有器物之用,更是被當作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使者——最早成編的書籍都是竹簡寫成的。 其實,竹那種高風亮節、中空外直、虛懷若谷、挺拔正直、經冬不凋的品性,最是被人們稱頌和讚揚,被人們當作這些高尚品格的代表和象徵。說到竹,不由人不聯想到這些優秀的品格,正因為如此,竹被多少文人畫士評為“歲寒三友”、“四君子”之一,留下他們那直指藍天的形象;多少仁人志士以竹的品格自勉自勵,鑄就了自己不屈的輝煌人生。 還有,在那地下,盤根錯節環繞盤旋的竹根不正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嗎?“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露出無限生機的,依然是那挺拔的翠竹。 …… 我愛竹,我更希望成為一個有竹子一樣馨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