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一個十六歲的高一學生看來:魯迅,是永遠也不可走近的。
魯迅,是不可走近的,因為他是寂寞的:從小康家庭而墜入困頓,在每天店鋪和藥店的循環往複之間看清世態炎涼;從紹興到南京學洋務,在奚落和排斥中與親人分離;從中國到日本致力醫術,在外人的歧視中發現國人的麻木不仁;從彷徨到吶喊,在萬難被毀的鐵屋中大嚷挽救將從昏睡入死的民族……誰能在如此特殊的年代有着如此特殊的經歷?在我認識的人中想來也只有魯迅了吧。
魯迅,是不可走近的,因為他是寂寞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面對政府的“圍剿”和迫害,面對“御用文人”的誹謗和風刺,面對廣大人民的的麻木愚昧,“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是向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成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對敵人順手一擊的諷刺,現在看來更像是驅除寂寞的苦藥。
魯迅,是不可走近的,因為他是寂寞的:生在近代,卻無時無刻不警示着一代一代的後人。讀過魯迅的作品,個個醜陋的中國人:奴性、面子觀念、看客心態、麻木、卑劣、自私、狹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無遺,即便是現在,我們的身上仍殘留着它們的種子,行走在社會上仍處處可見。魯迅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審視着當時甚至現今的社會,對醜惡,陋習,弊病進行着無情的揭露批判,多麼深刻,卻又多麼寂寞。
在我,一個十六歲的高一學生看來,魯迅,是永遠也不可走近卻又必須走近的。魯迅把自己投入到了黑暗窒息的深淵中,發出刺眼的光亮,為後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走近魯迅,便是走進他內心深處的寂寞——包含着勇氣、熱忱、客觀、嚴謹的寂寞。
評語:逆向思維的高度截入,新穎,若輔以作品的分析論證其高遠,則更能支撐“不可走近”的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