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高中作文>高三作文>李方口古今之變2600字作文

李方口古今之變

白雲飄飄作文網 字數:2600字

  李方口古今之變 

  今之西華縣東王營鄉李方口村,約起於秦朝,屬陳郡(淮陽)管轄。古稱萬華集,為萬商集散之繁華而得名。時日方圓十幾里,西有大王莊的馬岔村是牛馬牲口市場,臨之的劉草樓村為賣柴草市場,劉板庄為木料板行區;北面的東王營鄉花庄村是棉花、苘麻交易區;鹽廠村為食鹽專賣地;南面之川匯區的下爐村是生活、生產用品的爐坊基地。萬華集之東門外是通汴京(開封)之大道,過黃河可直通北京。水運鴻溝(楚漢水界)從西北流入,穿集而東南流去。古以漕運為主,物質進出以集之碼頭為口岸,水陸兩通,生意興隆,名赫於中原。宋時為全盛期,趙匡胤(宋太祖)曾以鴻溝為運糧河,並改為小黃河。后河道淤積,有礙運輸。為運輸之暢,元朝總治河使山西人賈魯修挖至朱仙鎮。後人為紀念其之功德,改鴻溝為賈魯河至今。 

  明末時期,南方京廣雜貨,北方山貨、煤、碳、棗、煙葉等物多運至集上交易。當時官船開運,鳴鑼喝道,以驚劫掠者。但官船進集之聲傳到集東姚崗樓村(該村時有堂樓七十二所)郡馬府(明神宋皇姐家)時,姚府馬隊順飲馬路(從姚營村到賈魯河飲馬踩出的路)到二浪口(周商高速賈魯河橋處)攔船,聲稱郡馬府缺船上物質,請留一部分,即卸下。當然押船官員奏明皇上裁決。旨下:“船到萬華集近郊,應息鑼偷過而去。”從這事看來明世宋時的嚴嵩三聲哭壞萬華集(犯罪?家路過此集而乞討不得食而哀嚎)之傳言不當。真正的原因是,后戰亂連年,荒災不斷,河道失修,船運不暢。而沙潁河疏浚暢流,周邊陸路較多開闢,隨之周家口興起,而萬華集隆勢被取代,漸成小渡口集了。 

  皮營鄉毛崗村人李涵石為帝(朱由檢)師,不認李自成為同祖,改“李”為“理”。后李自成在河南得勢,理姓受害。有個叫理方的人逃到萬華集擺渡,為避禍改名李方。以後萬華集蕭條,李方渡口喊起。後為說著方便,將“渡”字去掉,而成為李方口至今。(註:清末民初時,李方口人到毛崗去,說己為南集人,招熱情招待,如說是李方口人則不理睬,認為不尊重其先人)。 

  萬華集興盛時,商貿不說,就講清末民初時李方口之商貿就可見一斑。那時:酒館三處、油坊三家,酒油車拉船運銷百里之外。糧坊八家為大宋生意;牲口行佔北半條街,曾招安徽、河北客人。錢莊、布行、山貨、木匠鋪、雜貨店、花麻行、雞羊市、魚肉攤、銀匠爐等應有盡有,光飯鋪、饃攤二十家。但凡紅、白大事購物者一次便齊。集市上每日早三點人、物便至,晚十二點才無人蹤。 

  萬華集商貿之興隆,帶動了古建築興起。當時廟宇林立,建築獨特,很有民族文化之大氣。為保商賈之安全,修土寨一座炮樓和四門放有土炮(老白龍和九節雷)護衛。 

  眾多廟宇略述其部分如下: 

  石神廟坐落在土寨子村西頭,大道東邊,與北寨外火神廟隔百米遙的土崗上。三間廟屋內有青石刻坐像三尊:為張玉皇、畢干(財神)、黃飛虎(城皇),前邊左右二童子拱手青石刻站像。 

  北寨外火神廟,為闊五深三式挑角大殿。四角有鈴,唯風則響,角尖上分別站着子都、龐涓、韓信、羅成瓦甬像,以告世人,知毒者路絕。殿脊上是背着封神榜的姜子牙,意為神職封完而無位,卻成神首。殿內土台上是殷洪(火神)七尺高泥塑像,東邊是趙公明、高麒麟,西邊是哼哈二將。四尊均為九尺站像。殿東三間奶奶殿,殿內有娃娃山及青肖、碧肖、玉肖泥塑三尊女像。有磚砌甬道直通大殿。甬道兩邊有道光(可照人臉)。同治、光緒石碑五通。 

  南寨外火神廟五三式大殿,八根一摟多粗布包油漆成硃紅色木頂殿柱,坐在石墩上,上覆黃綠色琉璃圓筒瓦和八磚有眼,用七寸長螞蚱頭釘釘在方木緣上,瓦固無比,男士可拽滴水打滴溜。四角掛銅鈴,颳風就響。殿內四壁有壁畫,畫面栩栩如生,很有文化價值。正屋土台上有張玉皇、伏羲氏、炎帝、元始天尊、李老君、通天教主、殷蛟(火神)等七尊泥塑坐像,東三牆是楊戩、木吒,西山為聞仲、黃?均九尺高泥塑站像。院內兩棵元柏近兩摟粗,其餘二十多棵一摟多粗。明清石碑六通。其院陰森可怖,故非廟會節日很少有人閑顧。 

  東街佛神廟亦為五三式佛祖殿幾米高的土台上有九尺高赤腳佛盤腿坐在蓮花盆內,其前面左右站二童子。后牆上畫大膀金翅鳥被鐵鏈鎖住,為伸膀張嘴喝佛腦兇相。東西廂房是儒學校址。清末曾培出黃、張二舉人;姚、張三秀才。院門邊水井清涼略帶甜味,供集上百分之八十人畜用水。 

  劉氏家廟:傳說元末廉氏逃荒至萬華集,其老人病餓死,埋在後街荒凹地。後人逃到穎州發財生了官,坐着大腳馬拉轎車來修墳祭祖。劉氏眼紅,認為廉佔了風水寶地。於是,在墳東建了家廟,以奪其鴻福。在墳西北約三百米處挖井一眼。后請風水先生看說是此井為鳳凰添了右眼(左眼為東北約三百米處的菜園井)對占者更好。所以此坑則叫鳳凰坑了。院中一摟多粗柏樹幾十棵,抗戰時期為劉氏劣紳伐賣。 

  座落在李方口西北賈魯河東岸的雲清寺,佔地五頃四。建於宋,毀於明清之交。有大雄寶殿,內坐九尺高赤腳鎦金佛。前殿為十八羅漢坐像(泥塑)、藏經房、方仗屋,東西廊房,僧眾百餘口。主持僧一百多歲,釋經義、明哲理、曉陰陽。卜算,火燒而仙逝。成果日,命僧眾去看戲,其身披袈裟,項帶佛珠,手持鐵禪杖,坐於殿前廊下,看火從何而起。午時一黃狗(火神)跑入寺,在石墩柱上蹺腿撒尿,僧怒而擲杖遂之,不想杖擊石墩而起火。霎時大火熊熊,將整個寺院毀掉,只留三門外一通元朝石碑(解放后燒石灰毀之)。 

  對“火神燒寺超度老僧成仙”之說,筆者則認為是玄虛之談。因當時繁華之名鎮,黑道之高手有之,趁方丈一人在寺,搶無價之寶珠及寺內珍貴之物,為滅證除後患以火燒之。 

  那時的萬華集廟宇之多應孕出廟會之多。每年的正月十五,唱大戲、拜神。會期延至二月二日。其間八方的民間藝術雲集萬華集。如吉義油坊的走個、張家的馬犬個、大街的高蹺、旱船,北街的樓子、南寨外的盤杈、上口的舞獅子、梁井的武術隊、尤其是姚營村的竹馬子,在太昊陵廟會上得過獎。這些民間藝術隊來集表演比賽擠滿大街小巷,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好不熱鬧。曾造成井水打幹,以河水代之。 

  解放后,李方口劃歸西華縣,是第四區的政府所在地,后改為八區政府。那時的李方口,政治、經濟、文化尚佳,供銷社糧庫興建而起。船運碼頭也通航使用。山貨、煤、糧等大批運走運進。搬運工會應時成立,幾十工人終日不休。翻身後的農民文化需求巨增,為滿足之,辦夜校幾所,李方完小一處,供方圓二十多里的學子來此就讀。 

  隨着形式的變化,八區政府遷往皮營。部分廟宇隨着破舊立新的形式而被扒掉,廟內石碑被燒成石灰。歷史悠久的萬華集的真面目便無處尋找,成為現今的一般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