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曾這麼寫到:如果說英國文學不能沒有莎士比亞,那麼我們的民族則不能沒有魯迅——它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
總覺得魯迅有着一種讓人不得不肅然起敬的精神,也許是因為他骨子裡所透着的倔強,是為人們所折服的。曾幾何時,“魯迅”這個響亮而又有力名字便深深的印刻在了我兒時的記憶里,總以為這個偉大的文人是嚴肅而不可冒犯的。然而當我真正閱讀了他的文集時卻又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在《社戲》與《故鄉》這兩篇短文中才得知有“迅哥兒”這一稱呼,在這其中的他總體現的那般的親近和人。
人們總是稱呼魯迅為魯迅先生,周先生亦或是豫才先生,然而若是相比之總是不及“迅哥兒”來的有親切感。久而久之讀迅哥兒的文章變成了我人生中的一大樂事。
念起迅哥兒,為人們最熟悉的便是他棄醫從文一事。“棄醫從文”所體現出的勇氣,不是這單單四字寥寥幾筆所能闡述的,《吶喊·自序》中讓我看到,在面對國民精神為封建思想所禁錮時,迅哥兒最終還是選擇了棄醫從文,志在對國民予以根本的療救,用他手中的筆去代替醫生的手術刀,從而去改變人們的精神。
在《吶喊》中令我記憶最深的便是“狂人日記”這一篇
迅哥兒曾在其中寫過這麼句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裡是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乍一看,到令人吃得一驚,可若細細品酌,才知其意味。這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迅哥兒對當代社會封建思想的腐敗的痛斥!想來,不知怎地,倒也有了些許憤憤然,可見迅哥兒的文字是極富有感染力的,使得我們這些局外者也似當局者一般憤慨了起來。
再談談《故鄉》罷,記得初中時期,我們曾是學過的,也許是年齡太小不太能懂得這其中的深刻言語,又或許是少了這幾年的歷練讀不出迅哥兒筆下的蒼勁悲涼之感。如今再細細品來,卻又讀出了另一種淡淡的鄉愁……故鄉,是人之根本所在,是人的思想情感寄託之所,若是失了故鄉,便是丟了自己的根……在迅哥兒的故土上,有着那麼一個小少年,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小手便成了他真實的寫照,這個五行缺土因而名叫閏土的小少年便成了我們迅哥兒兒時最要好的玩伴,也是他曾經崇拜的小偶像。閏土總能給迅哥兒帶來外邊的新鮮事兒,讓他好一陣快活的,可惜好景不長,在時過境遷后的閏土卻讓迅哥兒怎也聯繫不起從前的那個小少年了。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情感讓迅哥兒這般無奈嘆息,穿梭於迅哥兒筆下的文字,所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封建禮教,封建觀念毒害了那個曾經天真無邪的小少年閏土,迅哥兒以閏土為代表統寫了故鄉里的人甚至是當時社會的農村人民所處在的水生火熱的環境之中,是為封建禮教所迫害了的民眾啊!
文末則有着迅哥兒的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迅哥兒的這些直面人生、向善求真的作品引導着人們發以深省,這是在當下的社會語言中依然不可或缺的。相對時代和民族,他都是超前的,在其筆下所蘊含著的是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是我們讀不完的迅哥兒精神!
上海嘉定區上海市嘉定區南翔中學高三:李夢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