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科學高度發達。人類登上了火星,發現了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發明了外表跟人一模一樣的智能機器人……但這一切,與X博士2021年那項舉世矚目的發明比起來,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X博士發明了一種生物芯片,它可以植入學生腦內,由老師定期輸入信息。這項發明曾令世界為之振奮。但一年後的現在,人類發現問題並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
十五、十六歲的少年已是滿腦子的微積分和哥德巴赫猜想。他們不再觀察美麗的夜空,因為他們整個銀河系了如指掌;他們沒有親情,因為在他們的芯片中,“父母”的定義是“為子孫後代提供遺傳物質的生物體”;他們也沒有對愛情的憧憬,他們知道那不過是人體荷爾蒙的作用……
為了改變這一切,三個月前,我--新的教育部長,走馬上任了。
上任的第一天,我就下令: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取出大腦中的芯片,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語文,閱讀名著名篇,提高口語表達和閱讀能力;物理、化學,注重實驗與觀察;生物、地理,進行野外實地勘測、觀察;歷史,電影電視教學……還要注意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
在今天上午的教育改革會議上,我再一次聲明:“芯片式教學,是變相的‘填鴨式’。教育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是把學生變成活的‘磁盤’。”
下午,我拔款20億,擴充西北五省的實驗設備,又審批了關於中小學生暑假到月球勘測的報告。
在做完了這一切以後,我將要去海淀區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學,這是我第二次去那兒了。
三個月前我第一次去時,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大圈,然後問?quot;這是什麼?“孩子們思索了好一會兒搖着頭說:“我們無法回答,這既不是正規的圓,也不能算是橢圓。”
第二次,我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在經過了一陣討論后,終於有人怯怯地說:“是零吧?”
哦,到了,走進教室,我的眼前一亮,窗台上的擺放着五顏六色的花草,牆上貼着孩子們自己創作的剪貼畫。我仍舊問了那個問題--“是太陽!”“是燒餅!”“是臉盆!”孩子們立刻嘰嘰喳喳地嚷起來。
我感到十分欣慰,想象力回來了,發明、創造還會遠嗎?諾貝爾獎該有人問鼎了。